因人施治
在我眼里有本事的医生有千万种,好医生只有一种,那就是时时要为病人考虑。以此为出发点,可能并未给病人带来最优的方案,但也是问心无愧。当然前提是作为医生的你绝对不能沦为教条主义、绝对主义、一意孤行。在科室就跟有的同事合不来,大家都是医生,治疗病人的习惯不一样这都无可厚非,只要自己胸有成竹就好。医学既然是最人文的科学,诊治本来就因人而异。可是真的搞不懂为啥有的人不把这个因人而异中最重要的病人算在内。
针对每一个病也是如此,不同地方来的病人,不同的经济条件,不同的文化背景,怎么可以一概而论。就算最简单的疾病也是值得多样化、个体化的,就比如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有的家属一看就很老实淳朴,就没必要吓唬人家胆红素太高也会残废;有的家属一看就很贫困,那查了血常规+CRP,为啥还要查PCT和IL-6,就不能动用经验来判断;有的家属确实很傻,就不能主动提供些指导或方便,打破些死规定让他们少走弯路,感受下大协和的温暖……
虽然自己是退黄高手,但一直以来对一些不重要但是病人却想知道的两个关于治疗黄疸的问题,今天有一篇科普写得很清楚,所以在这摘录下作为笔记加深印象。
第一个问题是太阳光退黄是否有效,效果如何,如何实施太阳光疗?


如此可见,安全晒太阳、退黄疸,至少有3个条件:1.持续晒足够长的时间;2.气温合适,宝宝能裸露皮肤;3.过滤紫外线,避免晒伤。但是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由于气温限制、担心宝宝受凉,裸露的皮肤通常限于臀部和四肢。再加上,父母害怕紫外线晒伤,孩子晒的时间较短(半小时以内),因此,晒太阳退黄的效果不佳。
第二个问题,口服退黄药物如何取舍?临床上有时会用到一些“2014新生儿黄疸共识”中没有提到的药物,包括:1.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能诱导肝脏生成代谢胆红素的酶,增加肝脏清除胆红素的能力,但有嗜睡、反应略差等副作用,因此不作为常规使用。2.阻断肠肝循环的药,如益生菌,肠道细菌能使胆红素分解为尿胆原,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并促进肠道蠕动排便,加速胆红素排出。3.中成药,如茵栀黄口服液或颗粒剂,加速胆红素排出。
循证医学的理念是医疗决策(即病人的处理、治疗指南和医疗政策的制定等)应在现有、最好的临床研究依据基础上作出,重视结合个人的临床经验,同时充分考虑病人的意见和依从性。因此,临床要尽量结合具体情况,权衡利弊,给宝宝最适合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关于口服茵栀黄的争议比较多。茵栀黄汤是中国一种传统治疗黄疸的中药合剂。经过西化处理、制成茵栀黄口服液或颗粒,主要成分是茵陈、栀子、大黄(或黄芩)金银花提取物。这几味中药性苦寒,主要功能用于清热解毒,利湿退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