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田芳的《隋唐演义》
前几天看某人写的关于乡村文化建设的书,提到评书、相声等均属于底层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达形式,不禁有个疑惑,什么才是上层精英喜欢的艺术表达形式呢?
《射雕英雄传》里的开头,杨铁心和郭啸天就是在听评书的时候才获取了抗金的第一手资料,可见在金庸的眼中那个时候说评书的还兼着新闻记者的角色;《大染坊》里的陈六子,小时候要饭的时候没少听评书,而且从中懂得了不少做人做事的道理,似乎评书先生还有启蒙老师的作用。
其实综合起来,也就是说评书包罗万象罢了。
还有人考证,《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三本书其实本来也是通过评书的形式传播的,只是后来越说越多,越说越广,到了明代刻本技术发达,才形成了纸质小说,那.......这三本书肯定不是上层人士才欣赏的艺术形式了呀?
再回到我们底层群众关心的话题,《隋唐演义》精彩吗?好看吗?故事俗不俗啊?
那我想问,双枪太保罗成听说过吗?赵王李元霸听说过吗?赤发灵官单雄信呢?神拳太保秦琼?混世魔王程咬金?宇文成都?裴元庆?..............
这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仿佛在模糊而又朦胧的灯光下各自上演着自己的故事一般,不论你是投过去匆匆的一瞥,还是为了它们久久的伫立,他们的故事从来不少说一分,也从不多说一毫。
你要说这些故事的内涵是什么呢?这些故事足够发人深省吗?这些故事不就是些忠孝节义的老段子吗?
是,也不是。秦琼是号称“孝母赛专诸,交友似孟尝”,那和当年的总瓢把子单雄信如胶似漆,形影不离;可是自从成为瓦岗军大元帅之后呢?为什么明显觉得画风不对呢?
秦琼几次发配,几次遇险,都能化险为夷,靠的是什么呢?第一次发配北平,北平王是他舅舅;到京城送礼被邱绪逮着,结果邱绪是他姨夫;杨林本来要杀他,但是杨林怎么看怎么觉得秦琼像当初马鸣关的守将,结果,马鸣关的守将确实就是秦琼他爹啊;
连程咬金,也是前陈大将的儿子,这关系......
隋朝的皇帝昏庸不昏庸?昏庸。但是手下有没有厉害的人物?天下第一的李元霸,天下第二的宇文成都,天下第三的裴元庆,杨林,伍云召,魏文通,十三条好汉哪个不是原来隋朝的将领?
靠山王两次败阵,哪一次不是被罗成从内部出卖?
“四十六友贾柳楼大结义“最后呢?单雄信死在了徐懋功、秦琼、罗成、陈咬金的眼前,为什么?明明可以放单雄信一条生路的,当时王世充死了,窦建德死了,天下还有哪路势力可以供单雄信投靠呢?害怕单雄信自立为王吗?
”一日锁五龙“的时候,上官迪死在罗成枪下,秦琼没看着?
罗士信死的时候秦琼怎么想的,”怎么向自己的母亲交代.....“
再看,丁彦平是罗成的义父,罗成可曾顾及父子之情?
虚伪吗?
挺虚伪的。
仁义呢?
也挺仁义。
程咬金瓦岗山探地穴,四十几个兄弟一个没走守着洞口,够仁义吧?秦琼的妻子老娘被侯君集救走,罗士信疯了似的寻找她们,感动吧?大破一字长蛇阵的时候,罗成千里走单骑,单枪破双枪,英勇吧?为了王伯当七雄闹长安,差点都死在宇文成都的凤翅镏金镗下,够义气吧?
复杂吗?
也挺复杂。
秦琼卖马,够不够英雄落魄?罗毅惨死北平,够不够世事无常?李元霸身死瓦岗,够不够造化弄人?李密爱江山不爱美人,弄得人心涣散,够不够警戒世人?
唯一可惜的是里面没有工业革命,不能帮助天朝一统全球,可惜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