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瓦·柯林斯
玛瓦·柯林斯,20世纪30年代出生在阿拉巴马州。她父亲是个非洲籍美国人,母亲是美洲印第安人
她出生的时候,当地的种族歧视风行。庆幸的是,玛瓦的父亲对她非常有信心,从小对她说:“玛瓦,你这一生一定有所作为,你可以成为一名秘书。”他之所以说“秘书”是因为鉴于族裔背景,加之性别的原因,她要想成为秘书,与其说有着无形的门槛,不如说这道门槛就摆在那里。
玛瓦·柯林斯努力工作,她的聪明才智使她成功的做成目标——成为了一名秘书。做了几年秘书以后,虽然干得不错,可她觉得这不合适她,她的使命不在这里,教书才是她真正的热忱,她想成为一名学校的教师。
于是她上夜校,几年以后,她得到了教师证书。婚后就和丈夫搬到了芝加哥,在那她加入了芝加哥中心地带的公立学校。
而在那儿,她亲眼见证了现状,那里充斥着犯罪、毒品,还有最要命的绝望。老师们希望孩子们在学校里能待多久就待多久。为什么?因为他们就不会在12岁加入街头帮派,他们就不会接触毒品,不会犯罪。
老师们会问到:“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待在学校里呢?”玛瓦·柯林斯直面这种现实,说:“实事将有所改变”。
她教从一年级教到四年级的课,在上课的第一天,她就对学生们说:“我们要好好树立自己的信念。”她不厌其烦的传达这种信息,这话反复讲了一学期,就像卡壳的唱片,坚持了好几年
“我相信你”;
“你能做好”
“你能成功”;
“自己承担生活的责任”;
“别再埋怨,别再埋怨政府,别再埋怨老师,别再埋怨父母,成功与否全在于你自己”
…
她不厌其烦的传达着这一讯息,同时她对学生们满怀期望,把目光放在他们成长的长处和优点上并加以培养。
奇迹就这么出现了,这些老师们认为“不可教”的学生,到了四年级便可以读欧里皮德斯、爱默生和莎士比亚的作品。这些“不可教”的学生,在10岁时可以做高中的数学题。
于是,与玛瓦·柯林斯有关的谣言开始四散,因为毕竟别的班的学生都迫不及待的想要离开学校,她又是怎样让这些学生留在教室这么长的时间呢?她一定是在强迫他们。玛瓦·柯林斯听够了谣言,她离开了公立学校,成立了自己的学校——就在她的厨房里,最开始只有4个学生,还包括她的两个孩子。慢慢的,越来越多的学生来到了玛瓦·柯林斯办的学校求学,她称之为“西岸小学”。
一开始在这所学校上学的学生都是从公立学校退学的,玛瓦·柯林斯是他们成为街头混混前最后的希望。奇迹仍在不断的出现,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学生来上这所学校,她不得不搬出去,他们在芝加哥租了一间小陋室,冬天天寒地冻,夏天酷热难当。但学生们依然受到他们自身的热情驱使,继续着学业。
奇迹继续发生在他们身上,玛瓦·柯林斯的所有学生都小学毕业了,小学毕业后都上了高中,而且也都毕业了,高中毕业的学生都上了大学,也都大学毕业了。没错,都是那些“不可教”的学生。
玛瓦·柯林斯数十年来生活都很困苦,毕竟她的学生都付不起学费。然而她总能让收支平衡。一个月又一个月,她都熬过去了。1979年,一夜间情况发生了变化,哥伦比亚广播公司《60分钟》节目的制片人得知了玛瓦·柯林斯的故事,并制作了15分钟的短片。她一夜成名。
1980年11月,刚上任的总统罗纳德·里根打给玛瓦·柯林斯邀请她担任教育部长。玛瓦·柯林斯婉拒了这份工作,她说:“我太爱教书了,我属于教室。”8年过去了,新当选的总统老布什再次打电话给玛瓦·柯林斯邀请她做教育部长,又一次,被她以同样的理由拒绝了。
1995年,一位富有的慈善家捐赠了数千万元给玛瓦·柯林斯。现在,美国全国都有玛瓦·柯林斯的学校,数千名学生在学校学习,来自数百名教师前去观摩玛瓦·柯林斯的奇迹。
如今,玛瓦·柯林斯的学生中有政治家、商业人士、律师、医生,但最多的还是老师,因为他们知道这一切都是老师的功劳。
下面是玛瓦·柯林斯女士在接收采访时说的一段话:
“我认为我做得很好”;
“我觉得我很聪明”;
“我很特别”;
我会让每个孩子都这么想,当然他们不守规矩的时候,我就惩罚他们,让他们写100个理由,来说明他们为什么会优秀到做那样的事,
而且要按字母顺序写:
“我很可爱”、“我很漂亮”、“我很勇敢”……
我先写一句作为范例,让孩子们能顺藤摸瓜。
“我很讨喜”、“我很有活力”、“我很棒”、“我很优秀”、“我是榜样”、“我无以伦比”、“我和别人志趣相投”、“我受人称赞”、“我很重要”、“我从不怠慢自己”……
从A写到Z,如果他们再犯错,他们必须要用另一个同义词替换,他们就不能再用可爱这词了,他们得费脑筋想新词来写。现在,孩子们会对新学生说:“我搞不懂你怎么又不守规矩了,因为我已经厌倦告诉柯林斯女士我有多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