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在意识中的局限
首先,当这个问题被讨论的时候,自我、意识和局限这三个词语,需要被清晰的明确,不然在讨论的过程中,很轻易地,思路就会被偏离真正想要阐述的观点。
自我是一个具有很强烈诱导性的词语。它的迷人之处在于,如果个体拥有了自我,那么个体便可以在社会中称自己为独立的个体,就意味着这是一个在人类社会里的高级的存在状态。当然,我很清楚的知道,这一系列推论包含了一种普遍社会性的主观推断,即是不管用何种手段,都要区别自己与他人作为人的共同点。区别,其实是一个不包含等级和程度的词语,但是普遍社会性的认知会认为区别即高一级,或者是第一级别。这么看来,社会被区别加了一层带有情感色彩和个体意愿的含义。反观自我,普遍社会性的认知对于这个词语是不是也一样加上了带有情感色彩和个体意愿的含义呢?恐怕是的。但是从本质上来说,自我就是自我,一个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变化的状态和波动。它不是一个可以等同于自主、独立的词语。自我,就是一个个体本真的状态。个体与自我的连接,应该通过对本身的反观,而得到状态和波动的反馈,从而对自我进行适己修正(修正的定义先不与赘述)。
意识的价值在于给个体思维提供了一个大致的框架。这个框架不是普世的,也不是恒定的,它是根据每个人在对个体和社会认知,而形成的一个知识体系,即意识框架。一般来讲,个体会认为意识是虚无的,是不可捉摸的。然而,从理性思考角度上来说,社会对个体在意识上的影响直接导致个体无法清晰地认知到自己的个体意识,从而很多人会做出自认为有差异,但是实际上是趋同的选择。意识是弹性的,它的弹性在于,在任何时间、空间里,意识可以自由地不受个体控制自由的变换,本质上就是知识的输入、输出的认同与否决。所以在这样的过程中,意识框架在量级上有增有减,从而形成了自我的波动。
局限不是限制,不是禁锢。局限本身是代表了一个主体和客体在一个共同空间里的属性关系。就像房间里的大象,我们潜意识会觉得大象很大,肯定是比一般的住宅房间要大的。因为说到房间,人们相处时间最长、最为以来的场所就应该是自己就寝的空间,说到大象,人们第一反应肯定就是动物园里面那只庞然大物。如果这两个词语按照这样的定义来看局限这个词语,那么可以说,对于大象所感受到的活动空间是局限的,也可以说,对于房间可供大象活动的范围是局限的。在这两个表述里,不管大象作为主体,还是房间作为主体,在讨论局限的过程中,主体和客体的关联是不可以被舍弃的,不然讨论的局限的意义将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