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作家会谈,一本读书随笔
前几天,误入一场作家座谈会。作家们相互吹捧之后,谈到阅读的效用、阅读的广度。
一位乡土作家,在告诫高中生,不应该阅读所谓的『名言、名句』,而应该阅读整篇、整部文学著作,如此才能有所成,达到信手拈来,而不是成为千篇一律的范文。
接着,另一位本地作家接口话语,对当前的教育进行了一篇批判,说是当今时代,我们的年轻一辈陷入的碎片化阅读的陷阱,知其皮毛,不知其为何长出的毛。转而,悲观地道言,在我们的企事业单位,再也难以找到能写出一篇优美公文的人了。
最后,是一位沉迷于网络文学的作家,谈到自己的阅读喜好,阅读习惯。尤其是说到自己喜欢阅读郭敬明,而且喜欢听Justin Bieber。此言一出,引起底下各位学生骚动,掌声响起。
我只是路过,虽然落了一个座,也对他们介绍的大多数书籍或是话题不甚感兴趣,毕竟,我已过了最好的青春,无暇停留。
可是,对这位有个性的作家,说了的几句话,我倒是想站起来表示下疑义。
第一句,『阅读能让一个人变得高贵而优雅』,阅读本身并不一定能让一个人变得优雅而高贵,如若如此,那这片缺少文盲的土地上不应该到处都是优雅的“贵族”?而事实上此地每日上演着一地鸡毛,全然与优雅无关。
阅读不能使人变得优雅,但能改变人的相貌,那些幻想嫁入豪门的女子倒是可以多阅读阅读书籍,毕竟豪门的门是充出来的。
阅读关键不在阅读本身,而在乎的是阅读了什么。所谓什么的阅读造就了什么的面相。
如此,第二句,「阅读应该根据兴趣去读书」。这句话本身的前提有一个悖论:如果兴趣就是不读书又如何去根据兴趣阅读?如何叫醒一个不阅读的人?
随心所欲地去阅读,听起来很妙,充满了自由的气息。可是仔细想想,充满了虚伪的高高在上。
一扇门还未曾打开,又怎么可能发现乐趣?兴趣会随着年龄、地点、心情等外在条件而改变吗?一切依据兴趣而决定阅读广度和深度,是否最后导致的反而是一个偏见十足的经验老道者,而不是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优雅之士?
兴趣可以培养吗?人生有必须要阅读的书籍吗?——兴趣不是解决阅读的钥匙,而是归途。
正好在图书馆里借了毛姆的《读书随笔》。大文豪毛姆一直在提倡的是阅读的“乐趣”,如果一本书不能给你带来快乐,那就不是一本好书,可以把它束之高阁了。毛姆把阅读当作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然后说阅读应该为快乐服务。
首先,在这本书里,介绍英国文学时,有几本书,大概凭我个人兴趣是很难找到的,比如,斯特恩的《感伤的旅行》(《项狄传》因为被另一位作家提起,所以早已在兴趣书单里)、吉本的《自传》、巴特勒的《众生之路》、哈兹里特的《席间闲谈》,不一而足。
可知,虽然毛姆一直提倡阅读这座避难所应该是用来庇护个人的快乐,可是这更像是历经种种之后的一种洒脱,而不是指导在途者的一种阅读行为习惯,毕竟,在不是为兴趣而阅读的芸芸众生,又有谁敢说阅读书籍多过毛姆先生?
座谈会的最后,一位学生问台上的老师,是否将来有打算进军网络文学的打算,老师给出肯定的答案,并要我们准备好钞票,将来她的小说要成为IP,改编成影视剧,并且由她来挑选小鲜肉。
原本两个小时的座谈,我提前离场,因为我想寻一处安静的地方来阅读毛姆的《读书随笔》。
晚上睡觉时,我不得释怀,总感觉有有些东西不应该忘记,直到朦胧入眠,做了个梦,才想起在电梯里搭讪我的那张漂亮脸蛋,只是当时在茫然若失中,错过了再一次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