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落的南境·湮灭》:催眠式阅读的愉悦感

《湮灭》是一部备受关注的科幻电影,上映于2018年4月13日。我曾在微博看过预告片,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感:“毁灭的同时,是否也在创新?”
影片根据杰夫·范德米尔所著的小说《遗落的南境·湮灭》改编,讲述了生物学家莉娜为调查丈夫曾经的遭遇,她自愿加入了科学考察探险小队,去研究美国一块领土被检疫隔离的生态灾害区域的故事。
电影有很多惊悚的镜头,令人震惊之余又觉得符合情理,尽管不符合现有的物理学知识,譬如这个:上一队探险队队友的肠道像蠕虫一样游动,最后复制出像蜈蚣一样的分支,死前经历过巨大的痛苦,仿佛身体被生硬扯开还未能死去。

又譬如,能说人言的熊。这只熊能够发出“救我!救我!”的声音,因为它吞了其中一个队友,它把人濒临死亡前的恐惧一起吸收了。
如果是这样,那只长着鲨鱼牙齿的鳄鱼,是吞食了一条鲨鱼吗?

有影评说,最后葬身于灯塔的其实是生物学家本尊,因为它临死前,抚摸了人类丈夫的身体,然后再爬回外星人母亲的岩洞里。
另一种猜测是,死的是复制人没错,它不仅复制了人类外表还复制了情感。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回到基地那个,是生物学家的复制品,因为她眼里有流动的金光。

网络对本片评价不一,赞赏之词过剩,抨击之词又太失客观。总的来说,故事创意极高分,其蕴含的秘密背景未能得到最大展示,因此,好奇心推动着我去看原著小说——《遗落的南境三部曲》。

必须承认,电影和小说差异很大,前者更容易理解,后者更高深(事实上,我完全看不懂小说)。
记得昨晚看着电子书,我看着墨水屏上一行行黑色的汉字,发现自己完全无法理解它们的含义,就该承认一点:我困了,该睡觉了。
暖光灯还亮着,我在半睡半醒间,白色的汉字在黑色的背景慢慢横向滑动,我没有读出来然而却听到脑袋中有回声:湮灭、基因、创造、吞噬、基因组……我清晰地记住了入睡的过程,一系列关键词在引导催眠。

我梦见天空下了蓝色的水,水泥造的楼梯从顶到底是渐变的蓝色,最底两级是蓝色的果冻体,然后通向一个深蓝色的水坑。
出境处,我在排队,受理员说我写错了申请表格,在 姓名:陈慧欣 那里打了个✕。我说我拿回去修改,他说:“没关系,你可以直接在表格上改,问题是,你知道你是谁吗?”他的眼神带着笑意,我写对答案才能出境。
我还梦见了一些高中同学,梦见了一些初中校友,他们还是年轻的面孔。

迷糊中醒过来,忍着头痛在微博中搜索她们的名字,一个女生纹了彩色花臂,一个女生病了好久不知是否还活着,一个女生考到了北京重点大学做着类似联合国的相关工作,一个女生化着浓妆当了主持人。
梦境像水,现实像水上的空气,我还没分清状况,不知如何反应。男友是真实的存在,于是我回到了现实。

《遗落的南境》读下来像一首断断续续失声的歌,作者把每一节的标题、用词、甚至双引号,都视为艺术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支零破碎地闪烁着真相的光芒。
故事是极具创意和启发性的,你很难将阅读时的生涩感粗暴理解为作者的水平有限,相反地,这似乎是被刻意营造的阴谋混乱感,像是带你进入潜意识状态的催眠词。
你完全无防备地吞没这些故事细节,阅读过程中并不理解这是什么,读后仍然困惑不已无所适从,真相像风进入你的脑袋,穿堂而过。

这是第一本给我催眠经验的书,并不是说它沉闷乏味,适合睡前阅读以达到快速入睡的功效。它给我的感觉,宛如古老巫术的咒语集,难懂的语句底下掩盖着巨大的能量。
我企图研究文字去和书的故事交流,然而没想到,这本书并不是用文字来讲述故事,而是通过画面来传达它的理念。这种读后产生的画面,不是建立在文字的想象基础上,而是需要你到梦境中去探索和思考。

我以前以为,读书有两种目的,一种是获得知识,另一种是享受过程。我喜欢在阅读中思考问题,记录灵感,整理笔记,联合知识点。
但我没试过的是,把书的关键词作为催眠的引导词,带到梦里去思考。梦境比现实少了一层文字语言的束缚,让灵感迸发得更无限制,让启迪渗透得更加深入,让阅读体验更加幻美。
然而,我必须承认,这种带着书本关键词催眠自己的方法,是碰巧出现而已。它是一种非常美好的体验,希望日后有机会再体验一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