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对话》采访韩寒观后感
我用了一个很作文的标题,因为实在不会写标题。写了十年的观后感却从来没摆脱“X后感”这一习惯。但这题目其实有两个好处,一来改卷老师不会觉得你偏题,二来读者不会对你的文章抱过高的期待。
回到正题,这个采访是在十年前、韩寒刚开始成为一个“反叛”的形象时进行的。对于这么一个“叛逆”的少年,节目组请来了有如陈教授、麻花辫阿姨还有各个现在看来很土气的观众们,决定要“教育”一下韩寒,以及中国广大的80后同胞。当年中学高中的教学视频都爱把观众当小学生,《对话》自然不能脱俗。节目剪辑很烂,明显和谐了不少内容;麻花辫阿姨很幼稚,以为用OICQ或者ICQ就能说明自己的阅历。这部生动有趣的儿童益智节目,让我想起中国的神作《蓝猫》。
节目一开始对韩寒进行了介绍,这个介绍里的韩寒形象有两个要点:一、韩寒是个“偏才”,作文得奖却七门挂红;二、“叛逆、不守规矩”、“躲在家里,极力躲避社会”。简单说就是一个反社会的疯子,就差没有反人类。从简介就把韩寒用了不少带有主观色彩的词语,可以说韩寒从开始就被当做这部教育片的反面教材、重点“研究整治”对象。
两位陈教授不说韩寒一句坏话,但却又觉得他们隐隐暗示韩寒他是在是在跛腿发展。全场最出彩的谐星麻花辫阿姨就不留情了,非得把韩寒贬低下去才行;后面几位同学纷纷表示韩寒充满狂气,说是“人究竟要有多少资本才能狂”,敢情两位不是在说“你究竟有啥资本狂?”。主持人一直面带傻笑,总觉得不知啥时候会蹦出一句“为什么啊?”。之后的节目就靠着这几位主炮手轮番对韩寒炮轰,同时不断地转换攻击点。一开始问他跟家庭关系好不好,试图塑造家庭不和的形象;后又拿出一个全才榜样,想引韩寒入“正途”。不过大家很着急,韩寒很淡定。麻花辫阿姨说他手足无措、主持人说他笑得尴尬,哪晓得这说的正是她们自己?只见韩寒气定神闲笑而不语,回答提问时妙语连篇,还时不时甩一下刘海。此次节目正式以韩寒的治疗无效告终。
现在我终于注意到了:韩寒说他喜欢飙车,现在他已经拿过冠军了;他说自己热爱学习,现在还在努力谢文站、出《独唱团》;专家、观众说他很难坚持够三、五年,而现在已经十年了,韩寒还在坚持当年所说的东西,变得却是大众的看法:过去要是“拯救”韩寒,今天被拯救的却是自己。
最后说说各位观众和教授吧:
麻花辫阿姨:
最有“见识”的一位观众,说韩寒阅历不够,ICQ都不懂,“只有用了ICQ才能成为大人”,我想王朔多半是个ICQ高手,现在玩围脖的、翻墙的自然都是大师级人物。韩寒很谦虚,接受了阿姨的指导,现在经常写博客,久不久还放投票,效果显著,直接成为“公民韩寒”。现在连Time都把他拉近自己的Top100里,是在该感谢麻花辫阿姨的指导。只是阿姨有如此的远见卓识,不知现在在何处。不过“大隐隐于市”,多半是在潜水吧。
其实我觉得她的逻辑真的很有趣,更让我惊讶的是她能任由自己的嘴巴跟着这套逻辑走。不说前面的“ICQ与积淀”论,后面韩寒说自己其实应该算是全才时,阿姨偏要说现在社会需要小而精的人才,忘了之前把他当做偏才的论调。真正让人无语的是,她还偏要在前面提自己辞职、“银行世家”什么的……这是你论调的论据?
一句话,您真是本节目最大的笑点。
主持人王燕:
用傻笑照亮现场。全场第二号谐星,不解释。
司法男:
同志有感于自己苦读寒窗12年才进入的地方,韩寒竟说“想去就去,想走就走”,自然不满。只是同志你枉读十多年的书,连自己的道理都说不清,也不知道节目组删了韩寒那么多话,怎么偏偏留了一个没水平的。
老奶奶:
她好几个观点我都同意,而且是我觉得说得最客气的观众。什么叫阅历?看看这位老同志就知道了。我不同意她说中国教育体系挺健全这单,但关于特别学生难以得到针对性教育的观点很有道理,这其实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黄思路:
她在节目中被当成榜样来进行对比教育。大众深恐韩寒会给自己孩子的反叛心带来鼓舞,急需一个“健康阳光”的高大形象来“拯救”孩子,需要一个全才了证明中国教育制度的优秀。只是十年过去了,究竟谁才是全才?至于网友她嫁给美国人了,这我懒得理。
陈永明、陈晓明:
十年前,教授专家还是很有地位的,因为学术造假没人批,潜规则、官本位没地儿提。也难怪节目话语权全在他们手上。其实他们的话都还算公正,除陈晓明教授坚持认为韩寒是“害怕普通”、唯恐与别人相同这一看法以外。教授们都说韩寒有个性有主见,但就是不信他能一直下去。大哥说得对,他们都是等着被群众炒鱿鱼,最后站在上头的,都是那些坚持自己想法的人。比如韩寒,比如比尔盖茨,比如史蒂夫乔布斯。
回到正题,这个采访是在十年前、韩寒刚开始成为一个“反叛”的形象时进行的。对于这么一个“叛逆”的少年,节目组请来了有如陈教授、麻花辫阿姨还有各个现在看来很土气的观众们,决定要“教育”一下韩寒,以及中国广大的80后同胞。当年中学高中的教学视频都爱把观众当小学生,《对话》自然不能脱俗。节目剪辑很烂,明显和谐了不少内容;麻花辫阿姨很幼稚,以为用OICQ或者ICQ就能说明自己的阅历。这部生动有趣的儿童益智节目,让我想起中国的神作《蓝猫》。
节目一开始对韩寒进行了介绍,这个介绍里的韩寒形象有两个要点:一、韩寒是个“偏才”,作文得奖却七门挂红;二、“叛逆、不守规矩”、“躲在家里,极力躲避社会”。简单说就是一个反社会的疯子,就差没有反人类。从简介就把韩寒用了不少带有主观色彩的词语,可以说韩寒从开始就被当做这部教育片的反面教材、重点“研究整治”对象。
两位陈教授不说韩寒一句坏话,但却又觉得他们隐隐暗示韩寒他是在是在跛腿发展。全场最出彩的谐星麻花辫阿姨就不留情了,非得把韩寒贬低下去才行;后面几位同学纷纷表示韩寒充满狂气,说是“人究竟要有多少资本才能狂”,敢情两位不是在说“你究竟有啥资本狂?”。主持人一直面带傻笑,总觉得不知啥时候会蹦出一句“为什么啊?”。之后的节目就靠着这几位主炮手轮番对韩寒炮轰,同时不断地转换攻击点。一开始问他跟家庭关系好不好,试图塑造家庭不和的形象;后又拿出一个全才榜样,想引韩寒入“正途”。不过大家很着急,韩寒很淡定。麻花辫阿姨说他手足无措、主持人说他笑得尴尬,哪晓得这说的正是她们自己?只见韩寒气定神闲笑而不语,回答提问时妙语连篇,还时不时甩一下刘海。此次节目正式以韩寒的治疗无效告终。
现在我终于注意到了:韩寒说他喜欢飙车,现在他已经拿过冠军了;他说自己热爱学习,现在还在努力谢文站、出《独唱团》;专家、观众说他很难坚持够三、五年,而现在已经十年了,韩寒还在坚持当年所说的东西,变得却是大众的看法:过去要是“拯救”韩寒,今天被拯救的却是自己。
最后说说各位观众和教授吧:
麻花辫阿姨:
最有“见识”的一位观众,说韩寒阅历不够,ICQ都不懂,“只有用了ICQ才能成为大人”,我想王朔多半是个ICQ高手,现在玩围脖的、翻墙的自然都是大师级人物。韩寒很谦虚,接受了阿姨的指导,现在经常写博客,久不久还放投票,效果显著,直接成为“公民韩寒”。现在连Time都把他拉近自己的Top100里,是在该感谢麻花辫阿姨的指导。只是阿姨有如此的远见卓识,不知现在在何处。不过“大隐隐于市”,多半是在潜水吧。
其实我觉得她的逻辑真的很有趣,更让我惊讶的是她能任由自己的嘴巴跟着这套逻辑走。不说前面的“ICQ与积淀”论,后面韩寒说自己其实应该算是全才时,阿姨偏要说现在社会需要小而精的人才,忘了之前把他当做偏才的论调。真正让人无语的是,她还偏要在前面提自己辞职、“银行世家”什么的……这是你论调的论据?
一句话,您真是本节目最大的笑点。
主持人王燕:
用傻笑照亮现场。全场第二号谐星,不解释。
司法男:
同志有感于自己苦读寒窗12年才进入的地方,韩寒竟说“想去就去,想走就走”,自然不满。只是同志你枉读十多年的书,连自己的道理都说不清,也不知道节目组删了韩寒那么多话,怎么偏偏留了一个没水平的。
老奶奶:
她好几个观点我都同意,而且是我觉得说得最客气的观众。什么叫阅历?看看这位老同志就知道了。我不同意她说中国教育体系挺健全这单,但关于特别学生难以得到针对性教育的观点很有道理,这其实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黄思路:
她在节目中被当成榜样来进行对比教育。大众深恐韩寒会给自己孩子的反叛心带来鼓舞,急需一个“健康阳光”的高大形象来“拯救”孩子,需要一个全才了证明中国教育制度的优秀。只是十年过去了,究竟谁才是全才?至于网友她嫁给美国人了,这我懒得理。
陈永明、陈晓明:
十年前,教授专家还是很有地位的,因为学术造假没人批,潜规则、官本位没地儿提。也难怪节目话语权全在他们手上。其实他们的话都还算公正,除陈晓明教授坚持认为韩寒是“害怕普通”、唯恐与别人相同这一看法以外。教授们都说韩寒有个性有主见,但就是不信他能一直下去。大哥说得对,他们都是等着被群众炒鱿鱼,最后站在上头的,都是那些坚持自己想法的人。比如韩寒,比如比尔盖茨,比如史蒂夫乔布斯。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