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岁送孩子上托管班和寄宿学校合适?
的一个朋友现在做初一班主任。她和我说,她的学生中有许多人的父母是生意人,从小就把他们寄养在亲戚家,送各种托管机构,或者上寄宿学校,一般周末才能回家。她发现,这些孩子习惯特别差,学习无法专注,在家里也不做家务,生活自理能力差。
今天讨论的话题是,6-12岁的孩子适不适合被全日制托管和上寄宿学校?从小被托管和寄宿的孩子在性格发展,学习动力和能力养成方面可能会有什么特征?
性格发展
从1957年到1963年间,心理学家哈洛(Harry Harlow, 1905-1981)在麦迪逊的威斯康辛大学,做了一系列现在看来有点残忍的实验:他把一群刚出生的恒河猴从妈妈身边带走,然后给小猴子做了两个代理妈妈:一个是铁丝网做的铁妈妈,上面绑有奶瓶,可以给小猴子提供奶水;另一个是绒布做成的有舒适触感的布妈妈,他在一旁观察小猴子和哪个妈妈接触的时间更长。
如下图,你可以看到,小猴子在吸着“铁妈妈”的奶时身子仍在“布妈妈”上,即使这个“布妈妈”连一点猴样都没有。

在整个实验观察过程中,小猴子没有和人们设想中的那样对提供食物供养的“铁妈妈”产生爱意,而是更愿意和给它提供接触感和依恋感的“布妈妈”在一起。心理学家观察到,每天二十四个小时中,小猴子有近十八个小时呆在“布妈妈”的怀里,只有三个小时,趴在能够给她奶水的“铁妈妈”怀里吸奶,其他时间则在两边跑来跑去。
当小猴子受到惊吓时,小猴子立马奔向“布妈妈”,死死趴在“布妈妈”的怀里,慢慢地安静下来;而那些没能得到“布妈妈”的小猴子,立刻瘫下来,躺在地上疯狂地抓挠自己,撞击笼子,大声尖叫。

后来,哈洛发现,那些由“布妈妈”抚养长大的猴子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性格孤僻,甚至性成熟后不能交配。在科学家强迫这些猴子怀孕成为母亲后,这群母猴无法发挥母性,对幼猴忽略照顾,甚至是杀死幼猴。
于是,哈洛对实验进行了改进,为幼猴制作了一个可以摇摆的“布妈妈”,并保证幼猴每天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和真正的猴子一起玩耍。在这样的实验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猴子长大后基本上是正常的。
在一系列研究爱的残酷实验中,哈洛等人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证明了爱存在三个变量——触摸、运动和玩耍。如果你能提供这三个变量,那就能满足一个灵长类动物的全部需要。“
我们对爱的需求一生都在持续,不会因为成年了就不需要爱了。很多人说[母爱是无条件的],事实上,很多人因为小时候没有得到爱,没有学会爱,做了父母之后不会爱。相反,孩子对父母的爱才是无条件的。

哈洛后来又做了一个实验,他在小猴子和“布妈妈”建立依恋关系后,在“布妈妈”身上装置了排斥小猴子的机关,这些机关可以喷射高压气体,剧烈震荡,或弹出铁丝的刺。当小猴在“布妈妈”那里受到攻击后,没有离开,甚至将“布妈妈”抓得更紧,后者等伤害消失后,又重新爬回到“布妈妈”身上,紧紧相拥。
所以,孩子对父母的爱才是无条件的。
6-12岁的孩子对父母的爱的需求并不比婴幼儿时候少。养育者除了提供食物,还要给予情绪支持和互动。有调查发现,在各种教养方式中,忽略型管教(uninvolved parenting)的后果最为严重(McMartin,1995)。忽略型管教以“低温情、低控制”为特征,是一种很松散、非控制的教养方式。父母往往拒绝子女,不能负荷自己的压力和问题,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用于教养子女。在这样管教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自尊水平低、攻击性强、控制冲动的能力弱且依恋不安全(McMartin,1995)。
那么,如果父母由于客观原因,实在无法出席孩子的人生,就没有一点办法了吗?有能力爱孩子的父母当然是孩子的首选,但是许多在祖父母甚至保姆操持下长大的孩子也出落得不差。台湾艺人陶晶莹小时候因为父母一直很忙,就和外公外婆一起长大的。外公外婆一直把她放在手心上捧着。此外,外公喜欢美术,曾经捡过各种瓶子,让陶晶莹挑。陶晶莹的选择让外公很欣喜,连夸她审美能力强。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陶晶莹,一直有着很强的自信。即使被人喊了26年的丑女,还是一路成名,找到自己的爱人。
那么对于被全日制托管或寄宿6-12岁的孩子来说 ,他们的生活中有没有[会摇摆的“布妈妈”]这个角色的存在?当孩子离开课堂,带着喜怒哀乐各种情绪去往另一个地方时候,是否有一个人总是在等着他,给予他情绪支持和有益的互动呢?
有没有人会询问孩子今天在学校发生什么开心或者不开心的事?遇到困难了怎么解决?会不会一起玩游戏或者做运动?
如果全日制托管所和寄宿学校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就把孩子送去吧。对于家庭混乱的孩子来说,前者也许是更好的选择。
但是,在送去之前,你诚实地问自己:“确定吗?你真的确定吗?”
心理治疗师Joy Schaverien在2011年提出[寄宿学校综合症](Boarding school syndrome)。它是用来识别一组持久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在成年人中是可以观察到的,这些成年人在很小时候就被送到寄宿学校。
当孩子被送往寄宿学校的时候,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依恋遭到破坏,且不可挽回,对许多人来说这构成了重大的创伤。在寄宿期间,孩子可能会受到工作人员或其他孩子的欺凌和性虐待,所以新的依恋关系变得不安全。为了适应系统,孩子会采取防御和保护机制,真实的个人就会隐藏起来。这种模式扭曲了亲密关系,并可能延续到成年人的生活中。
所以,在你做决定之前,请问下自己:“确定吗?真的确定吗?”
学习动力
现在,我们来聊一聊孩子被托管和上寄宿学校可能会对学习动力产生的影响。
爱利克·埃里克森(德語:Erik Homburger Erikson)提出了社会发展理论的八个阶段。他将正常人的一生,从婴儿期到成人晚期,分为8个发展阶段 。在每个阶段,个人都面临、并克服新的挑战。每个阶段都建筑在成功完成较早的阶段任务的基础之上。如果未能成功完成本阶段的挑战,则会在将来再次造成问题。

如图所见,在6-12岁,孩子要接受学校教育训练,掌握适应社会和在今后生活中生存下来的知识和技能。如果他们在这个阶段能顺利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如果没有,则会产生失败。“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埃里克森说。在帮助儿童获得能力的过程中,老师的作用显而易见,而家长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尤其在中国目前的教育环境下,竞争惨烈,超前教育十分普遍,除了在学校课堂上完成的功课,课后还有沉重的课业。这些课后作业的数量和质量很多时候都是在孩子可应付的范围外,这时候家长的支持和鼓励很重要。
许多家长将孩子托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人可以帮助孩子解决功课上的问题。问题是在面对接连不断的挑战,孩子还需要情感支持来帮助他一起面对。即使任务完成失败了,孩子还能感受到来自家长的信任和信心,这是孩子自信的重要来源。再有,如果课后作业是一项动手题,做个飞机模型,谁才能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去和孩子一起完成?为什么很多孩子没有学习动力?因为他在不断尝试过程中,面对结果较多的是失败,而在他失败的时候有没有人陪着他一起面对和解决,最后,慢慢变得无助,干脆放弃。
全日托管机构或寄宿学校能不能做到这一点呢?能的话,就送去吧。
行为习惯
很多人以为,送孩子上托管班和寄宿学校能够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好习惯。Are you sure?
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特别是人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班杜拉认为行为习得有两种不同过程,一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另一种是通过视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所强调的是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在行为习得过程中,孩子观察示范者行动本身的特征、认知特征等等;孩子和示范者的关系也会影响行为习得。比如有些孩子为了获得友谊,就会学习对方的行为,从而获得对方的接纳。在学习的保持阶段,即使示范者不再出现了,他的榜样示范能够被保持在长时记忆中,然后把它转化为行动,并在之后的环境中不断强化。比如,一个孩子为了获得另一个孩子的接纳,便会模仿对方的行为,如果这种行为帮助他获得了友谊,那么行为就会继续,直到变成习惯。

6-12岁是孩子养成一系列亲社会性行为和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阶段。这些行为和习惯的养成离不开监管和约束。托管班和寄宿学校在这两方面做的很不够。一是,人力有限,一个人得看好多个孩子;二是,托管班的商业本质和教育的“约束”性质是相互抵触的。你能想象一个托管机构的工作人员对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说:“你再这样,我就不让你来了。”或者“你再这样,我就和你爸妈说。”一个靠招生的盈利机构怎么会赶走学生?行为习惯再差的孩子都会收下,而这也导致他的坏行为会被其他孩子习得。人的天性里,好行为因为需要自制力和自控力不如坏行为来的影响大。孩子行为不好了,托管机构工作人员会和家长报告?孩子自己都要排号见他们的父母,他们怎么有时间见你?再说,好好的孩子送到你那,结果现在各种行为问题,你怎么向他们交代?这种自断生路的事你是不会做的吧。
最后,习得的坏习惯因为没有惩罚或者惩罚力度不够而被强化。
假如,你相信一个托管机构或寄宿学校没有这方面的问题,那就送去吧。
大千世界,什么都有,概率问题而已。但是,在你做决定之前,请千万问自己:确定吗?
确定对方能像[会摇摆的“布妈妈”]般?
确定能对方能在孩子遇到各种困难挑战的时候一路鼓励支持?
确定对方提供一个良好行为习得的环境?
最后的最后,愿所有孩子顺遂成长。

基督山女伯爵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进入心理咨询行业的最短途径指南 (85人喜欢)
- 一份价值5000块钱的育儿书单 (45人喜欢)
- 做心理咨询后,出现了三个明显的“后遗症” (66人喜欢)
- 很难交到朋友的背后 (154人喜欢)
- 想挣钱的心理咨询师不可怕,可怕的是这种咨询师 (6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