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中路的猫
重新开始做饭了,在乌鲁木齐中路
——4 April 2018

我出生在乌鲁木齐,所以想在乌鲁木齐中路开一家店,这大概是去年在乌鲁木齐中路附近找铺面时自己想出来的一句话。
为什么喜欢这条路和附近一带,倒也不能说非常简单,至少从最早的武康路走来走去就经常走这边,还有little catcher才开没多久的时候,应该是唯一一家在这条和上海大部分街道差不多的生活气息浓郁的路上的网红店。是的,大概2年之后,这条路就成为武康路之后比较有名的了。
在那段时间我还是没有太注意这条路,更多心思放在五原路、安福路、长乐路,甚至华山路、湖南路,都没有太在意这条路,因为这里太复杂吵杂了,生活气息太浓郁,对于早期追逐各类有趣的店的我来说,这里不够有情调。
可能转变就是在我不那么在意咖啡的一刻。
生活和网红店差别还是有点大,最近我又一次的领悟到了这个道理,就像生活可能需要的不是和网红在一起,而是一起吃很多顿饭。
这样的感悟来之不易,因为道理谁他妈都懂,但没几个人能从真实经历里领悟出个别几个还算有用的道理来,就像我在上海七七八八也认识了不少人,能让我觉得舒服的还是管家。
管家比较有烟火气息,可能也是爱吃做面的原因,刚开始觉得这个人有点神奇,认识人真多,一个小小工作室来往绝无白丁,我刚去的时候还装一下自己有文化,后来发现,来的人没有几个比我差,我真他妈不自然,是的,在管家这里,我学会重要的一课就是自然,要自然的面对很多人和事。看透看淡看仔细,认真对待却不必太过于在意,斯多葛学派也好,老子也好,终究在深入思考人生后得到的都差不多是尽人事知天命。

大概是一年多之前,就比较喜欢这里,会经常在这条路上走走,虽然也开了不少网红店,但也不怎么去消费,门口的人多人少并不影响我的感觉,湖南菜馆和松饼网红差不多,这条路的气质还是那么生活化,更感兴趣的是西班牙女孩在小菜铺买土豆,校车停下来的时候,一车外国小朋友嘻嘻哈哈的回家,穿过我经常坐坐的安福路口的小红酒吧,觉得生活本该如此。
但我觉得还是没有深入的感受到上海和乌鲁木齐中路,最近抽了几天时间,想着可以在这里住住,虽然之后也有想过租个房子在附近,但发现在上海租房子真的很麻烦,这次没有去酒店,选了一家正中在乌鲁木齐路的airbnb,开始了几天的从二楼观察这条路的生活。
事实上,生活和路过差别还真是不小,这种感觉从第一天在房间里做饭间隙,穿过窗户看到外面的那只猫开始。如果你开始在这里生活,所在意的是路面上的车吵不吵,对面馒头店几点开始有人排队,有几只猫路过,在哪里能买到鸡肉,哪里能买到调味品和意面,叫咖啡和果汁外卖几分钟可以送到。而不是哪家店新出了什么新奇口味,哪里排队那么长有什么好吃的,这条街租金多少,有几个很网红的姑娘在拍腿。
于是,我在这个不大的房间里,伴随着大量女主人的生活用品,开始了几天的生活。

一旦你不需要一家连一家的探店,也不用想着走过这条路还要去哪里的话,那么你就会有很多时间,慢慢观察这条路和路上的人。这可能就是最吸引人的地方。
比如说那天下午,我发现一个女人买花的经历,仔细认真的看完整个过程。
上海路面上经常有骑着自行车拉着大堆鲜花的人,这样流动的小贩是每个城市的点缀,国内基本上每个城市都有。那天正好有个鲜花小贩骑车从乌鲁木齐中路过,大概花也不是很复杂和浮夸的品种,就是写铃兰、向日葵、康乃馨和雏菊之类的。这时一辆电瓶车从右侧超过鲜花小贩的自行车,大概说了几句什么,停在前面,鲜花小贩的自行车也停了下来,小贩谨慎的扶住自行车,这样的自行车因为托了很多东西,都不是很稳,需要小贩小心,一旦翻倒,不仅花要摔坏,还很有可能扶不起来,尤其小贩是个中年女人。
从前面电瓶车上下来的是一个穿着越南丝裙,阔脚柔软布料的女人,头发紧紧的盘了发髻,发色乌黑油亮,正是这头发和丝裙引起了我的注意。
最近有一次去香港,发现港龙航空的空姐都有精致的妆容,而且头发不是简单的发髻,也不是用发网,而是大概三四种精致的发髻盘在脑后,配上软软生疏的国语,让我觉得很有趣——好像大陆的女性都不太会编头发——大部分是染了色批在肩头,或者就是短发,再要不就是马尾。
发髻是真的美,有种约束和美感。
也许是从中可以看出一些自律,细节,收纳,谨慎,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
忽然那一瞬间,就体会到了成熟女性的美感,在此之前,心里就只有充满了青春活力的女孩形象,觉得单纯的美如同遗落沙滩的珍珠,天然无雕琢。
而成熟女性经历生活之后的淡然,懂得珍惜的分寸,以及承受压力下依然流露出的感性,比那种有些恣意释放自我魅力,在展开之初毫无忌惮的少女之美,截然不同。
而活着是因为她身上的丝质长裙的缘故,倒有了几分越南女性的感觉,青木瓜之味里的越南女性的形象,情人电影里的越南街头,粘稠的湿乎乎的空气,细致而又深色的皮肤,乌黑的头发,几分中国几分法国的气质,对越南的印象多来自于此。
她停车,选花,付钱,收拾好,上车,接过花来,放在脚踏板上方的口袋里,之前小贩想要直接放在脚踏板上,估计被她阻止了,收拾妥当后,在马路中谨慎的掉头,朝来时的方向骑去。
原来是专门追上小贩买花,兴许是自己开了一个SPA或者服装店,买些花来装饰。
我在二楼,饶有兴趣的猜测着看完这一幕,小贩推着花走了。

有天上午,突然想到对面有家店,每次路过都没有进去,不知道为什么,可能也不是很爱配饰和衣服,忽然想到开店的事,准备出去走走,下楼直奔kate wood而去。进门发现是以手表、眼镜和自行车为主的店,一个金发男人在店内,会给每个进店的顾客说hello。
我转了一圈,对竹木结构的眼镜,竹木结构的自行车和手表都没有太合适的,但觉得整个店感觉不错,和日常欧美小店类似,不突兀,也不过于精彩,做什么就是什么。
看上了一个包,皮质,想也许该换一下,就问老板包怎么样大小什么的,老板说日本手工制作,用的是意大利的皮料,大小都有,适合骑自行车背,我试了试觉得不错,选了一个黑色,老板说还有一个royal navy blue,我说好,我最近要买蓝色的东西。
结账时和老板聊几句,问你是美国人吗,不,我是Netherland,荷兰。啊,不错,我去过Amsterdam。怎么样?恩,不错,一个很可爱的小城市。你知道,对荷兰人来说是大城市,当然,和上海比,这是个小城市。
走出店门,背在身上,绕着复兴中路武康路五原路走了一圈,心想,在这附近开店的话,还真是不错呢。

老小区里很多猫,至少在住的这几天就发现三只不同的猫从窗前过。大部分会很警惕的盯着我看很久,我也盯着她看很久,然后很久之后,她悻悻然好不尴尬的走了,我也就是把目光转向别处。
猫很有趣,比起狗的直接热烈,猫很自然,也很自我,而且会很好的照顾自己,偶尔只会在高速公路上看到猫的尸体,应该除了这么极端的方式,猫是不太容易死的。
之前也养了老只猫,一只傻,一只精灵,我不是很有耐心养猫,但傻的那只出生在我家,一直养大,最近得了肾衰竭,瘦的不成样子,经常看到就很难过,买一些小玩具和水盆给她,她也一反常态的经常来坐在我身上,换在以前,她总是和精灵的打成一团,不会离我很近。
在二楼的房间里给自己做饭,忙了工作之后就去切肉切菜煮意面,不着急,心里想着的只是单纯的做好这顿饭,虽然做了自己吃,吃了还要自己洗,但也可以平静的不带任何情绪的做这一系列事。
发现,自己也就成熟了许多。

时间到了,打扫卫生的阿姨提前了10分钟来敲门,恩,在国内,没有人不想提前早点解决问题。
我拉着行李,走出了小区,进入路边这家咖啡馆,决定把这篇文字写完。
然后去哪里,还没有想好。
最近真是美好的一种生活状态啊。
也许说不定是今年最好的一段呢?
接下来,5月会在伦敦巴黎和柏林各度过一周,会有什么样的体验呢?
也许我也愈发的像猫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