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文化—喝酒有太多你不知道的!

每天20分钟,52期轻松学完《群书治要》
- 这个酒是帮助完成礼仪的,绝对不是以此为借口,喝得酩酊大醉、满足口腹之欲,这才是中国的「酒文化」。
- 什么是文化?能够上升到文化层次的,一定是要以文化人,它要能够变化人的气质,使人转恶为善、转迷为悟。
- 观察一个人能不能胜任将军之职有一个方法,就是“醉之以酒,以观其态”。
中国人有一句话说「无酒不成席」,我们要明白,这个酒是帮助完成礼仪的,绝对不是以此为借口,喝得酩酊大醉、满足口腹之欲,这才是中国的「酒文化」。

中国酒文化—什么是文化?
- 能够上升到文化层次的,一定是要以文化人,它要能够变化人的气质,使人转恶为善、转迷为悟。
- 这个酒是表达敬意、表达感恩,如果你喝得过分了,使一个人清醒变得糊涂了,你看一个人喝醉酒之后,酒后胡言乱语、吐了一地,就失去了领导者的风范,就让人轻视,没有了威仪,那就不能称为文化?这个就是变化气质变化到相反的方面去了。所以中国人称为礼义之邦,凡事都强调要符合于礼的节度,不能够太过分。
- 《朱伯庐家训》中说:「宴客切勿流连」,所以,半夜喝酒就更是不对的了。

“酒以成礼,不继以淫,义也。以君成礼,弗纳于淫,仁也。”中国人说无酒不成席,这个酒是帮助完成礼仪的,不能够没有限度地喝下去,这才符合义,这才是适宜的。能让君主(领导)完成礼,同时又不饮酒过度,这才是对君主(领导)真正的爱护。

《左传》上记载,鲁庄公二十二年,陈国发生动乱,太子御寇被杀。公子陈完流亡到了齐国,齐桓公想任命他做卿。陈完辞谢说:“我是流亡到齐国的人,您收留我就是对我很大的恩惠了,怎么敢接受这么高的官位呢?”最后齐桓公任命他做工正,也就是主管工匠的官职,陈完就接受了。随后他请齐桓公喝酒,两人喝得很高兴,不知不觉地到了晚上。齐桓公说:“我们再点上灯接着喝吧。”因为喝得正是高兴的时候,觉得还没有尽兴。齐桓公喝得这么高兴,如果是普通人,也一定会答应他的要求,但是陈完没有答应。他说:“我只是选择了在白天来招待您,没有选择在夜晚招待您,所以不敢听从您的命令。”
即使对于国君的要求,古人如果觉得不符合礼仪也都会婉言拒绝。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过度,都要有分寸,要符合礼的节度。
你总结过吗?佛经上告诉我们,饮酒有十种过患。(图说)
- 第一是“颜色恶”。饮酒的人,容貌面色因为常常饮酒而变得不正常,没有好的相貌。观察一下酒色之徒就可以看到,一般的酒色之徒脸色都发暗,而且眼睛里也都有不正的那种神情。

- 第二是“下劣”。饮酒之人,酒醉之后东倒西歪,站都站不稳,威仪不整,动止轻薄,容易被人轻视厌恶。

- 第三是“眼视不明“。因为经常饮酒而使得眼睛昏花,视力下降,看不清楚。

- 第四是“现瞋恚相“。情绪不能控制,这时候怨恨心很容易生起,无论对于亲属还是对于贤善之人,都可以发脾气。特别是当他有抱怨的人或事的时候,醉酒之后,自己神智不清,不能够控制。,酒后把所有的话都说出来,没办法隐瞒。《六韬》上记载,观察一个人能不能胜任将军之职有一个方法,就是“醉之以酒,以观其态”。让他喝醉酒,看看他酒后是否失言,酒后是否失态。

- 第五是”坏田业资生"。对他的事业有损害,特别是经商。酒醉的时候不正常了,酒醉的时候谈生意,很容易出麻烦。如果真的签了约,可能后悔莫及,给自己的事业造成障碍。

- 第六是"致疾病"。饮酒过度,身体失调,导致患慢性病、急性病等等。如果常常好饮酒,身体不可能好。

- 第七是“益斗讼”。醉酒发狠,与人争竞,怨恨发作,这叫瞋毒。人不饮酒的时候还容易控制自己,饮酒之后自制力下降,控制不了自己。最容易引起争斗,甚至会因为好勇斗狠而不惜身命。

- 第八是"恶名流布"。常常醉酒,舍弃善法,没有人赞叹,反而恶名流布,远近皆知。

- 第九是“智慧减少”。饮酒昏迷,颠三倒四,愚痴狂悖,记忆力下降,聪明智慧也日渐减少。

- 第十是“命终堕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