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渡人》书评
于小暖/文
“嗨,他喃喃地说,伸出一只手轻柔地拍了拍迪伦身上的毯子。她的手顺着她身体一侧划过,最后紧紧抓住她的手。
嗨,她轻声回了一句,嘴唇颤抖着露出微笑,原来你在这里。
我在这里。”
――题记
每次写书评之前我都习惯刷一遍评论,想看看有没有和我相同或者独到又厉害的见解。然而,《摆渡人》这本书,是我刷过有史以来最差的评论,可偏偏也是我很喜欢的一部书之一。看来,我的想法又和大部分人不同了。
好多人都会拿《摆渡人》和《追风筝的人》获得过的奖项相提并论。说《摆渡人》只是未成年女孩眼里普通普通再普通不过的言情小说,从始至终没办法和《追风筝的人》相媲美。看到这些评论我真的莫名想笑。
我有幸读过胡赛尼的两部作品《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我始终认为,胡塞尼创作出来的两部巨作更多的是反映出阿富汗当时的处境,社会背景,以及作者主人公经历的战争,宗教,爱恨情仇等一系列情感变化。而反之《摆渡人》更想通过人类的灵魂表达出爱情的力量以及对爱的渴望,无关年龄。
所以我不知道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可比较的。各有千秋,所以都永垂不朽。
那就来聊聊我为什么喜欢《摆渡人》吧。首先我觉得构思绝对新颖。摆渡人就是指人类死后带领你从人间穿过荒原最后走向天堂的领路人。在这一过程中你所经历的荒原是你内心映射出来的情形。你对这个世界怀有感恩之心,那么你就能在荒原看到阳光。反之…你眼前呈现出来的只能是荒漠。而摆渡人也是根据你心里最真实的想法长成你所需要的样子。这种题材的小说我第一次读。而且电视剧,电影也绝对不可能拍出原有的样子。所以就凭这一点也绝对不是未成年言情小说!
再说故事情节。15岁单亲家庭,倍受排挤的迪伦一个人坐上火车去找爸爸。不料半路火车遇难,自己是车厢里唯一一个去世的人。然后迪伦遇到了自己的摆渡人。摆渡人的相貌正好符合了当时迪伦情窦初开理想中的样子。所以自然有好感。又因为他们每天翻山越岭,要从魔鬼的手掌逃出来,所以这一切都了给迪伦足够的安全感。喜欢上自己的摆渡人是一件很符合常理的事情。至于为什么历经千百年的摆渡人为什么偏偏对迪伦有了感情,不是说好已经变得麻木不仁了嘛?怎么还不会一次又一次对迪伦有好感?因为迪伦会在在意他的感受,会心疼他,会体贴他,惦记他…所以感情一点点升温,摆渡人才会注意她。为了安全送她到天堂不顾生命危险去帮助她,最后还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当迪伦发现身边没有摆渡人的时候又不顾风险重返荒原。最后说服摆渡人试图从荒原回到人间。
“原来你在这里”
“我在这里”
这两句话就是小说的结尾。
在我看评论的过程中甚至还有人说:其实就是玛丽苏文,当今我们都知道哪有不顾一切的爱情,哄骗小学生。说实话,我觉得现实中的我们被那些假理性冲昏了头脑。不管什么高尚的事都能想象出来目的性,如果真的用理性的眼光看待所有事,那刘强东还会和章泽天结婚嘛?我们眼里看到的就只是年龄差,或者刘强东是京东董事长的背景。但是从各大采访中两个人眉语间流露的都是爱意,言语间流露出来的暖意呀!如果真的想去理性评论一件事就不要掺杂任何感情,同样的,为什么周杰伦和昆凌结婚就没有人喷呢?所以我相信作者写这部书的初衷绝对不是传达琼瑶剧那般童话般的爱情。 除了那锲而不舍的爱情,看到的更多的应该是迪伦身上的勇敢,坚强,纯粹,干净,积极和乐观。 读完整部书你应该会发现迪伦从头至尾都没有抱怨过一句话。身为整个车厢唯一一个离世的人在得知真相的时候只说了一句“我猜到了。”没哭没闹坦然的接受了一切。在一次又一次的逃跑中,她都是坚持到底,没放弃过任何希望。她在摆渡人受伤后内疚不已。最后她决定一个人重返荒原,找回她失去的爱情。 坦白来讲我很喜欢这样的套路和情节。不管幼不幼稚,最起码不要一眼看破生活。生活总需要一些最真挚的感情和有些看似幼稚,不切实际的故事。现在的我们生活的太乏味也太现实,每天工作,学习,下班,放学,加班,辅导,偶尔消遣也是出去消费。不明白生活中的原地踏步其实就是大步后退的道理。 也不要再去评论这本书的是是非非了。能够销量百万肯定有它优势。尝试带有正能量的判断你想吐槽的东西。还有,如果你是个女孩子,就学会在黑暗中坚强,在无助中成长,为未知的明天做努力,像迪伦。如果你是个男孩子,就尝试突破自己,承担责任,不逃避,敢于面对一切,像摆渡人。 做自己灵魂的摆渡人。 ―――――――――――――――――――― 经典语录: ①原来你在这里。 我在这里。 ②当我们直面生存,死亡与爱,哪一个会是最终的选择。 ③你之所以相信一个人说的话,是因为他说了你想听的话。 ④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 ⑤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都有各自的美德和过错。 ⑥时间一直走,没有尽头,只有路口。
2018-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