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喜欢孔子
孔老二是野合而生。
每想到此我就在苦难的日子里笑出声来。
但正所谓英雄不问出处,我喜欢他也并不因为他有如此奇特的出身。
我喜欢他另有原因。
我喜欢的是道家的孔子。大家都知道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却往往忽略了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孔子,孔子他老人家可不是傻瓜。何况儒道同出而异名,本是一门道义。
论语有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这一段表明金圣叹由来的文字生生地告诉我们孔子老年的追求是从心所欲不逾矩。富贵若不可求,从吾所好:很明显道家逍遥游的风格。
我喜欢的是拥有贵族精神的孔子,他的吾从周被康有为解读为托古改制,他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代表了真正的贵族精神。他的各种“不食”也许是洁癖,但总的来说,他是讲原则,有底线的。他说过作为臣子的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后来的孟子说的更明白坦荡: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有文化教养,也有一颗不被物欲所污染的自由灵魂,更有严格的社会批判与担当意识,这种贵族精神虽然可能是不合时宜的,但却是无论哪个时代都有人在坚守,在提倡的。无道之天下里的丧家之犬,却生生地要去当人民的导师,也就难免造次颠沛必于是了。
我喜欢的是作为现代批判者的孔子。他有一句名言,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欺骗人民的政权都没有好下场,后来以此还开出了思孟一派。他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还说旧不遗,则民不偷,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口气很大,一副义愤填膺的样子。后来他的传人孟子更直接总结道: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他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他又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说明他老人家还是喜欢朴实的庄稼人,不喜欢谈恋爱时的花言巧语之徒。大学里写道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但在他是有所取舍的,并不是一味的中庸。他有独立的人格,也有爱憎,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他讨厌伪君子。他对狂狷之人有理解之同情: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他尤其讨厌好好先生式的乡愿,并把他们描述为德之贼,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活画出一副伪君子,或者说小人儒的嘴脸。
对当权派他该颂扬就颂扬,有一说一,该批判就批判,毫不留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说的就是统治者本身的素质决定了事情发展的走向。
我喜欢的是养浩然之气,知耻而后勇的孔子。有一个基本观念他一以贯之,那就是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是何等得决绝。君不困不成王,烈士不困行不彰;用舍由时,行藏在我;临大节而不可夺,君子的一个标志就是淡定。当年孔子被河南的群众所包围,弟子们都为老师的安危担心,唯独孔子跟个没事儿人似的说,老子继承的是周代以来的文化遗产,我死了,谁来续香火呢?除了老天,谁也灭不了我!就凭这几个鸟人能耐我何?!
他开创了一门君子教,要求弟子们像颜回一样,一箪食,一瓢饮,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他还现身说法,说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就是榜样的作用。现代社会的诱惑太多,多的是穷斯滥的小人,少的是固穷的君子,难以造就无欲则刚的人物。有欲望,就有弱点,有弱点,如何可以坚毅不屈呢?据此,他的人格主张是什么?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完全与现代社会的理念背道而驰。正所谓道不同者,不相为谋,如果生在当今,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他肯定还是要托古改制,因为他是个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古典社会主义者,压根就不会欢喜今天这个唯利是图的资本主义社会:君子喻于义,小人才喻于利,告诫子夏要做君子儒,莫当小人儒,视不义的钱财如浮云一般,他的私淑弟子董仲舒也说: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他们二人所言的这种正统的儒家精神,可以说为后来历代的义利之辨定下了基调。
据说毛时代批判孔老二很厉害的,学界一拥而上,把孔夫子骂了个狗血喷头。孔夫子被当作马教的异端而攻,拥护儒家的被说成是封建余孽,黑老孔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潮流。连原是一尊儒者的冯友兰冯大师当年在梁效写作组,也写下了“半部论语有何效?岁币年年事北邻”的诗句,彼时的孔夫子即使没有被打入十八层地狱,想来日子也一定是不好过的。
鲁大师说孔子是权势者的圣人,不值得参拜。但他没说不可以喜欢。
我喜欢一下,应该没问题吧。不会再受到批判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