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猫狗偏好到女人和孩子
今天和水晶(@原始女性是太阳)聊到喜欢猫和狗的人性格的差异点,遂有此文。
鲤系列的《猫知道一切》还在我的书架上,自从买了,只看了几页,现在只能想起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大致是“十几年前时髦人家流行养狗,而现在有一只猫则是一个时尚的标志,也许真的有什么改变了吧”。猫和狗属于不同科,除了生物学意义上的差距,在文化层面似乎也有着显著的差异。
这个点是水晶提起的,我也深以为然。人类视角下,狗和猫各自代表了一些文化符号,并且这个符号也是在变化中,最早是“狗代表忠诚,猫代表奸佞”。早先我并不喜欢猫,我喜欢狗。小时候,一部名为《犬王》的电影,直看得我潸然泪下,后来知道导演真的炸死了军犬,又恶心到要命,但这是我的狗文化启蒙电影。背景是抗战时期,军犬是作为抗战武装力量的一部分存在的,这里的狗不仅作为忠诚的符号,还携来一阵英雄主义的宏大叙事之风,忠诚和斗争精神凝结在一起,便是无缝的升华。要不是因为导演炸死军犬,我肯定给他打个五星,现在是打了一星。这个阶段,猫在我这里是没多少存在感的,我对猫的印象停留在捉老鼠能手上,而《猫和老鼠》里的倒霉蛋汤姆,还是一身正气的黑猫警长,都未能引发我的关注,回想起来,这两位除了有猫的外形,并没多少与猫相关的性格。但是伴随着时间推移,宏大叙事的主流逐渐退隐至不那么耀眼的位置,随之而来的是“个性化的张扬”。这个时候,狗的形象也是多种多样的,楼下的老爷爷老奶奶喜欢抱着白色的京巴乘凉,京巴这种狗给人一种憨厚、安逸、没脾气的感觉,走路慢慢腾腾,神情半梦半醒,说不上多么喜爱,但不讨人嫌弃;一位开工厂的叔叔养的是大狼狗,平时用铁链子拴住,一般不爱叫,叫起来吓死人。当时的我暗自觉得这叔叔跟他的狗很像,平日沉默寡言,发起脾气来吓人。看得出来,叔叔养狗虽然是为了看住厂子,但他很喜欢这条狗,说起这条狗来像是说他的一位老朋友。过了几年,小泰迪开始流行了,那时候泰迪还不叫“泰日天”。泰迪其实是一种造型,它本名是红色贵宾犬,这种狗小巧,剪成泰迪造型后像个会跑的玩具熊,很受小朋友和年轻人喜爱。到这个时候,我还是喜欢狗的,几乎所有狗我都喜欢,追究原因,可能因为不同的狗身上有着不同类型人的投射。我无法和每一类人准确交流,却可以凝视像不同类型人的狗,有一种窥探的快感。
那时我不喜欢猫,身边大多数人也不养猫,我怕猫,怕猫的眼睛里的光,怕猫尖利的爪子。它只是一种动物,没有人的色彩。看老舍的《我们家的猫》,毫无共鸣,心想老舍爷爷你那么喜欢一猫干嘛。
直到近几年,我才开始喜欢猫,开始追老舍爷爷的脚步。然后我就发现大家在喜欢猫这个层面都追上了老舍爷爷的脚步。这个事件的起源我并不知道,但要不是网络上流行起一张张的萌猫图,我也不会喜欢猫。除了挠人、抓老鼠、奸臣,猫身上有种以前从未被强调的主体性,这其实不是一个新发现,只是以前用“奸臣”来表述这个属性。泰迪的外形再可爱,京巴再憨态可掬,狼狗再威风,它们都是忠于人性的一部分,要么摇尾讨欢心,要么默默做事。而猫则不是,人类无法像驯化狗一样驯化猫,猫永远有不被征服的一面。自我意识觉醒、开始追求独立思想和个性的年轻人逐渐意识到,“忠臣”毕竟强调依附,有着封建等级的味道,“忠臣”不是什么绝对光荣的词,但年轻人也不会去用“奸臣”这个纯贬义的词标榜自己。于是,“个性”便成了猫的一个标签。到如今,身边很少有人提“猫是奸臣”了。
还有种说法,“男人如狗,忠诚、勇敢,有保护力;女人如猫,会撒娇、发嗲,有小心思”。这是我在人人网上看见的,当时还有《做一个有猫性的女子》之类的神文。哎呀,要说妩媚,猫的眼神和叫声确实配得起这个词。还有类似的说法是“男人养狗,女人养猫”,顺带牵出“养猫的男人是gay”的不靠谱说法,《猫知道一切》里就有一篇《养猫的当然是直男》。无论男女,都市的年轻人里很少有不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在资金与精力尚可的时候,喂养一只有着独立灵魂的猫,凝视它神秘深邃的眼神,是一项不错的精神消费。就像我的一位男性朋友,他养猫,他曾经说过,不喜欢太听话的女孩,太听话容易腻烦,但太强势他hold不住。由于实力悬殊,即使猫再无法驯服,他都能从实力上控制他的猫,不必担心猫太强势的问题,或许他喜欢的就是猫一样的女友吧。
可是,私以为“男人如狗,忠诚勇敢”的说法并不怎么准确,却也不能说完全不靠谱。忠诚勇敢是褒义词,但狗的意指在传统文化里却经常用于贬义,可能因为生物属性(吃翔),也可能因为等级观念。就是——我既要歌颂你忠烈,也要贬低你卑微,如果你敢试图改变你的卑微,我便以违背了忠烈原则为由把你打得万劫不复。我并不精通古文化,但是“君臣父子夫妻”的说法,却也是知道的。这些人本质并无大区别,只是按照正常路线,臣没有成为君的一天,儿臣除外。父子之间,子会成为别人的父,妻无法成为别人的夫,但能成为别人的母,也可以成为妾的上一级,如果是富贵人家,妻能主持家事,丫鬟家丁都听她的。层层等级之间,是无尽的盘剥与服从。这样的关系,要是有人把它简简单单地归结为男女差异,可能是看了太多性别本质主义的理论了吧。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除了单独属于女性的“妇德”,对女子的其它要求与男子无异,大部分规则是男女通用,只是男女在封建社会中的位置不同。西方文化我更不了解,所以这个问题先留空白。
所以,传统男尊女卑文化下最广泛的对于妻子的期待,更接近于猎犬,我要你勇猛,要你威武,因为这样能帮我的忙,但你无论多么强,你的狩猎成果属于我,你整个要服从我。一般农业社会的普通家族并不喜欢三寸金莲的千金小姐,而是手能挑肩能抬,又好生养的强壮女子,但你还要忠于夫家。电影《幕后玩家》对于妻子的刻画深刻体现这一点,大概是农业社会的文化传承。
水晶说,据她观察,喜欢狗的人往往喜欢无背叛的关系,狗对人无背叛,而人对着其他人有着单方或者双方的无背叛。我补充,喜欢大狼狗和喜欢小泰迪的又是两种人,喜欢大狼狗的人,沉默、勇猛、坚毅,很可能他们内心想成为狼群的一员,遵循权力结构的支配,但自己处于权力结构中较为上游的。大狼狗虽然威风,但理想状态下,它对于主人。喜欢小泰迪,更像是对幼弱可爱者的凝视。小泰迪和猫有共性,调皮和搞破坏,但小泰迪和猫不一样,流浪猫的毛都能干干净净的,小泰迪和离开主人几乎活不下去。
对于猫的爱,可能更接近对于孩子吧,无条件容忍你调皮,任凭你把我的屋子搞得一片狼藉,我还是喜欢你。但是孩子不能永远是猫,总要被社会化,无论父母多么能纵容孩子的任性,孩子长大的过程,总是要逐渐失去“野性”,最终成为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