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教育展TOP10解读:规模小 展商少 北京多
下一代的教育是关系民生的大事,红黄蓝事件和幼师虐童事件让中国式教育一再被热议。教育的弊病似乎由来已久,但国内教育装备和理念却在稳步发展。
从2017年国内的众多教育展来看,问题也有不少,甚至在上海某幼教展还发生了展台倒塌事故。这给会展业人士带来了更多深省的空间,中国孩子的理论知识水平普遍比海外的强,但在想象力和创意上差距较大。教育展要如何通过优质展商,满足孩子脑力发育的各方面需求,让家长和孩子都对教育展付出更多信心,将展会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与国际接轨?

近20年来,中国展览业增长迅速,每年举办展览会的数量从2000年的不足2000场已经发展到目前的10000场左右。教育展这个大类目也有不少展会成功举办,但规模参差不齐,质量也高低不一。如何在众多展会中挑选值得学习的榜样?观众又要怎样选择逛展目的地呢?
展酷TOP排行榜为展酷研究院于2018年1月初隆重推出,是以展酷网的海量数据为依托的一款最新产品,不仅能够为展商和观众选择优质展会提供精准指导,而且可以为政府遴选重点扶持的品牌展会提供决策参考。
下面是2017年教育展的排行榜,从展示面积、参展商数量、媒体关注度三个维度分别给出榜单。
面积:规模普遍不大 展览体量小

从教育展的面积来看,普遍面积较小,排名第一的中国国际智慧教育展览会也只有4万平方米的规模,然后就是中国国际教育装备及智慧教育展览会和郑州幼教展的3万平方米。在气势恢宏的会展中心眼里,几个馆就能搞定,基本算不上大单。
然而,我们回归到教育展的展览内容便可发现,教育展不管办多久也很难扩大规模。一个教室的面积就那么大,教具的设计更是小而方便,自然无法和家具、器械、科技展相比。别看最小的教育展只有12000平方米,更多教育类展会在网上公布的信息中都没有透露展览面积。
这是教育展比较缺失的地方,网络或许给青少年带来了诱惑,但也提供了增长见识的捷径。一代更比一代聪明正是因为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多,知识的展现形式更多样,科技带来的教育进步是不容忽视的,所以教育展的数据更新也应与时俱进。

总而言之,教育展的规模不仅不会朝着越来越大发展,还有可能更加精简。随着远程教育的普及,授课方式不再局限于教室这个狭窄的平台,而将在更多生活场景中实现。真正地将寓教于乐、实践与理论结合将是未来教育的一大发展趋势。或许以后在教育展上,更多呈现的是婴幼儿辅助教育设备,而数字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全面应用就在不远的将来。
展商数:北京独占半壁江山 百家展商中规中矩

教育展的展商数量与面积相呼应,数量都不多。夺得第一的中国国际智慧教育展览会也仅有600家参展商,这在中国庞大的教育市场基数上显出了一定反差。为何那么多教育装备企业并不热衷于参加展会呢?
这一点需要从观众需求来看和展商之间合作需求来分析。首先,在国内众多教育企业中,书店、文具店等小规模实体经营户占据大比例,而在这些企业中,有很多都是直接驻扎于学校周边,或是已有多年品牌。如晨光、真彩、新华书店等老牌企业在市场上有粘性很高的客户,参展带来的经济效益拉动效应或许并不大。

其次,国内教育有很多潜规则。教材和教学用具可能会有学校统一发布,很多时候与学校或老师的关系比参加展会带来的效果更直接,也更加稳定。因此展商之间的共赢合作需求,似乎没有其他行业那么迫切,参展商参展可能更多的是了解同行竞争情况。
不过,虽然展商数都不多,但北京依然沿袭了面积榜单的绝对优势,TOP10榜单上有4个展会是北京的,参展商数量也较为稳定。在教育展上,或许只有首都才能发挥好其聚集力,在教育展上的优势地位基本上无法撼动。
媒体:关注度不高 宣传力度欠火候

教育展的媒体影响力只能说差强人意,排名第一的依然是中国国际智慧教育展览会,媒体影响力指数也只有4。也就是说,该展会的相关关键词在三大搜索引擎中也只有1000~2000万。榜单上有6个展会的媒体影响力处于评估系数的最低等水平——搜索量300万以下,这充分说明教育展在网络媒体宣传上的不足。
教育由古至今都是阳春白雪的,或许与实际应用有关,但在人们的心中依然有“象牙塔”、“圣坛”等固有印象,说明着教育界与日常生活的脱节和隔离。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校与社会的复杂关系存在着天然的屏障。在“网瘾少年”被严打重压的时期,网络在家长甚至学生的眼中无异于洪水猛兽。
然而,网络工具的使用对教育展的提升改良是否有帮助呢?这个问题姑且不做分析,您自己掂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个工具是否具有摧毁的作用,关键还在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