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安徽派绘画-1(“逸品”如何成为主流审美)
A:时代背景-地域性
1、晚明时期,安徽省南部是全中国商业活动最活跃的地区。新安(徽州)商人为城市的销售网络供给货物,与长江三角洲城市之间的贸易往来,尤为繁重。
因此苏州和松江两座城市的影响蔓延到新安,安徽南部的家族也开始迁居苏州。(交互影响)
2、到了清初,这些商人家族中的某一部分便取代了地方的士绅家族,成为文化的主导者。(取代)
安徽画风,之所以新安地区为源头扩散,很可能是伴随着这种贸易和移民的现象产生。

B:渊源-社会性(与松江派息息相关)
1、两个地方都是因商成新富,形成支持绘画收藏和形成赞助艺术家的风气。
2、两个地方也都强调文人的艺术价值观,收藏家和赞助者对元代大家风格,以及画家自己依此衍生出来的作品都有一种偏好。
3、新兴商人阶层,也渴望借此行为跻身于仕绅所属的精英文化中。
(王士贞,曾责怪徽州商人使得倪瓒到沈周为止的文人画的画价抬高了十倍。)

C:特点-以线条笔法取胜
以线条笔法取胜,几乎没有或根本没有明暗对比和中间色调。
1、可能由木刻版画的趣味影响而来。
安徽南部和南京都是这一类木刻印刷的先进重镇,其技术和美感在明代晚期达到了最高水平。


2、特点-荒枯平淡的美感趣味,不具实体量感和质感。
类似莫世龙和董其昌的某些画作。但是更为疏淡,结构安排没有那么严谨。
应该说安徽派的这些画家多少还是属于董其昌正统绘画运动的外围或边缘地位。


3、发展过程
1)自元代以后,绘画当中的疏淡、透明感,以及蕴含的生动有力的节制感等,便一直是艺术批评家推崇的主张。
2)16世纪吴门画派有些画家曾经创作过疏淡的特例:在作品中画家避免皴法肌理来定义山水地表,设色也变得更为浅淡。



3)到了晚明这个极端的时代,这些特点在某些画家的作品中达到了极致。

批评家们认为这些风格与画家本人的人格特质相互呼应。
D:“逸品”成为主流审美
1、批评家们认为这些风格与画家本人的人格特质相互呼应。这种联想是整个业余绘画理想的基础。
2、“逸品”原本是画评中,用来指那些以非正统技法:泼墨,利用绳索甘蔗梗等创作出来的绘画。
3、到明代,这一词的联想对象,则变成了疏淡荒枯的审美风格。
4、这种风格正好适合业余画家的能力。。
这类画风所依赖的存在是一种诗意感的效果。,不那么讲究技巧。对物体形态的塑造、画面的再现等严肃课题,避而不理。



5、商业因素
这种风格原本是为了迎合一种纯粹的文人品位,但欣赏这些作品进而购买的收藏者,除文人群体以外,还有商贾。
历史记录:
1)元末以及明初文征明、陆治时代的苏州。
2)明代晚期,董其昌文人圈时代的松江。
3)明代末期,清代初期,安徽南部的新安。
除了审美因素之外,这些风格很适合作为一种新兴文化阶层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