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120岁了,我们想念蔡元培


北大校园内,蔡元培雕塑被戴上口罩 写于北大120周年校庆之际

1917年1月的北京,寒风萧瑟,一辆马车停在了北京大学的门口。蔡元培从马车上下来,校职工鞠躬敬礼,动作麻木,大家都在猜,新来的这一位到底能坚持多久。蔡元培摘下帽子,也深深地鞠躬予以回敬。 这些校职工哪里会知道,蔡元培这一鞠躬,不仅彻底改变了北大,还就此拉开了新中国现代大学的帷幕。当天的报纸上是这样描述的:
“大风雪中来此学界泰斗,
如晦雾之时,忽睹一颗明星也。
北京成新政新事,人们对改革之举充满期待。”
蔡元培像是一盏明灯,只为照亮苦苦寻找出路的民族。 他注定是要改写历史的。

蔡元培1868年,蔡元培出生于浙江绍兴,17岁中秀才,23岁中举人,24岁中进士,26岁就成为了翰林院编修。而就在大家都认为他前途无量时,蔡元培竟然辞官回老家办起了学堂。 中华民国成立,蔡元培被任命为了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这个教育总长当的寒酸极了,既没钱也没办公室,教育部一共就三个人:总长、次长和秘书。但办公室可以寒酸,人才却不能少,鲁迅、许寿裳、王云五等一群牛人,便是这个时候被蔡元培发现,并请进教育部的。也正是这群牛人,为中国后来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德国留学时的蔡元培 不久以后,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因愤懑袁世凯的专制独裁,蔡元培断然辞职。
袁世凯诚意挽留:
“我代四万万人坚留总长!”
蔡元培却拒绝得毫不客气:
“元培亦对四万万人之代表而辞职!”
一般人哪有这般胆量?但蔡元培就做到了。 三年后,袁世凯一命呜呼,当时的教育部长急电在国外游学蔡元培:“国事渐平,教育宜急。用特专电敦请我公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一席。”好友纷纷相劝, “北大已经烂到流脓,若不能整顿,反而污了自己的名声。” 那时北大校内派系纷争,不论学术成就多高的校长,都像走马观花般,屁股还没坐热又马上卷铺盖走人了。里面的学子呢?也多是“富二代”和“官二代”,他们来北大只是为了混到“第一学府”的文凭。这些学生平日的爱好就是逛窑子、打麻将,有的竟然一年能花掉五千银元,浸淫于一种整体性的堕落之中。这还哪里是所“第一学府”应有的样子? 急国家之教育的蔡元培执意前往:“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任命状

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如果松松垮垮, 那么这个国家是没有未来的。 蔡元培在北大的第五天,发表了著名的就职演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一开口,便对大学的定位一针见血。 也正是因为蔡元培这句掷地有声的话,中国的大学终于拥有了自己独立的精神:大学就是大学,不应把它当成是权利的依附,更不应该把它当作你升官发财的阶梯。 这一天,蔡元培为大学教育奠定了永恒的基调:“为全国文化之中心,立千百年之大计。”此篇演讲一出,全中国都为之震惊了。 当时还是学生的罗家伦后来回忆说:
“那深邃、无畏而又强烈震撼人们心灵深处的声音,
驱散了北京上空密布的乌云,
它不仅赋予了北京大学一个新的灵魂,
而且激励了全国的青年。”
那一刻,中国的大学教育终于拨开云雾见天明。

鲁迅设计的北大校徽 蔡元培对北大的伟大抱负与期望,也体现在了北大的校徽中。他委托鲁迅设计北大的校徽:上部的“北”是背对背侧立的两个人像,下部的“大”是正面站立的人像,意思即“以人为本”,要肩负开启民智的重大使命。 同时,蔡元培对学校听课制度进行了改革,实行“课堂公开”,“不管有没有学籍,都可以来听课。”最有名的旁听生,他的名字叫“毛泽东”。 而后,蔡元培更是做出了让人瞠目结舌的决定:让北大招收女生。从此开启了中国大学教育男女同校之帷幕。 这些超前的思想与姿态,谁人能及?

北大第一批女学生

对于北大,蔡元培倾注了他太多的心血。他深知教育的改革最不能缺少的就是人才。便各处去找人才、“挖墙脚”,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 为了请陈独秀,蔡元培竟然胆大包天,给他办了张“东京日本大学毕业”的假证。陈独秀说:“我得回上海办《新青年》!”蔡元培二话不说就把《新青年》搬来了北大。

1918年,蔡元培(前排中)、陈独秀(前排右二)参加北京大学文科毕业合影 一心想考北大却落榜的梁漱溟,也被蔡元培聘来当教授,只因为梁漱溟用西方现代学说阐述佛教理论,根基深厚。被邀请的梁漱溟也不得不感叹:“欲当北大学生而不得,却一下成了北大教师!”这校长要是放在今天,准得被辞退好几次了。 而那些历史上著名的文人、教育学者:胡适、鲁迅、周作人、钱玄同等,也都陆续被蔡元培用各种方式请来了北大。

左起:鲁迅、萧伯纳、蔡元培 与面对人才求贤若渴相反,蔡元培还秉承着“无德无才皆辞退”的原则,就这样生生砸了几位国外老师的“铁饭碗”,这件事甚至惊动了外交总长的注意,差点引发了外交事故。敢如此大胆的人,古今中外也就蔡元培一人了。 胡适曾说:
“个人对于自己思想信仰的结果要负完全责任,
不怕权威、不怕监禁杀身,
只认得真理,不认得个人利害。”
纵观蔡元培的一生,“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是他对北大带给影响最深的贡献。 有一个流传很久的故事,教授黄侃是反对白话文的先锋,他讲课时时常攻击白话文:如果胡适太太死了,其家人电报必云: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啊!“长达11字。而文言仅需四字——妻丧速归。” 但倡导白话文的胡适听闻后,也做出了令人拍案的回击。课堂上,胡适对学生们说:前几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给我发信,邀我去行政院做秘书,我拒绝了。同学们如有兴趣,可用文言文代我拟一则电文。学生写完后,胡适选了一则字数最少的——“才学疏浅,恐难胜任,恕不从命”。仅12个字,也算言简意赅。但胡适却说:“我的白话电文就5字:干不了,谢谢。”

胡适 就是在这样百花齐放的学术思想下,北大学子的见识和思想有了飞一般的提升。“在房间某个角落, 学生因古典桐城学派的优美散文而不住点头;而在另一个角落,学生则正讨论娜拉离家后会怎样生活……”这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术追求,在北大历史上、甚至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 蔡元培发出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论调,让北大成为了全国新文化运动阵地和学术的中心。

左起:蒋梦麟、蔡元培、胡适、李大钊

北大曾经发生过一起“讲义风波“。在那个年代, 做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是异常艰难的,报酬很低。有段时间,教育部拖欠了北大工资好几个月,一度让北大教授们生活拮据起来。为了解决温饱问题,教授评议会决定向学生征收少量讲义费。数百名学生拒交讲义费,还包围了红楼。一向温和的蔡元培挺身而出,怒吼道:“你们闹什么,这是教授评议会做出的决定,我是校长,我负责!”有的学生被震住,但仍有学生不依不饶,蔡元培毫无惧色:“谁敢违背教授评议会的决定,我跟你们决斗!”学生们被其气势所慑,纷纷离开。

北大红楼 因为蔡元培,北大不但成为中国最自由的大学,也成为了中国最规范的大学。 蔡元培对祖国也有着强烈的感情。 1919年,轰动全国的“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了,北京各校的大学生都涌到街上示威游行,得知学生的行动后,蔡元培并没有像“讲义风波”那次阻拦,对待学生们的爱国情感,蔡元培选择了赞同甚至“放任”的态度。

五四运动 就在学生游行被捕时,他也完全站在学生这一边。蔡元培联络了其他13所学校的校长,不断与北京政府进行交涉,在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支持后,最后以身价作保,让北京政府释放被捕学生。被捕学生被释放的当天,蔡元培还率领全体师生亲自去迎接。 鲁迅当时就倡导:“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

蔡元培操劳一生,也清贫一生,直至死后也没有一间房子、一寸土地。不仅欠下医院千余元的医药费,就连入殓时衣衾棺木,都是商务印书馆的王云五代筹的。但蔡元培的成就,有目共睹。

蔡元培生前最后一张照片 梁漱溟评价蔡元培:“蔡先生一生的成就不在学术,不在事功,而只在开出一种风气,酿成一大潮流,影响到全国,收果于后世。” 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后,提出了一个著名观点——大学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非制器。
“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
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
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责任;
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这样的风气, 不仅感染了北大学子,也带到了整个北京的学府。

蔡元培 他教导北大学生: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时任北大讲师的鲁迅也教导学生: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
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
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他出生于封建社会,却是现代教育的奠基人。他提出了中西合璧的教育理念,塑造了真正意义上的北大。 北大红楼今犹在,世间已无蔡元培。 我们应当记住,蔡元培曾以一人之力,领导一所大学, 让一个时代,乃至一个民族的教育,发生巨变。 北大建校120年的今天,我们想念蔡元培。 -END-本文来源于公众号 :七书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