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社和寺庙,会打起来吗?| 伏见稻荷大社,京都,日本自由行攻略
京都除了寺庙,就是神社。
和尚和神官,都是神职人员。
在历史的长河中,
他们会为了争取群众的信仰,打起来吗?
请不要认为我在开玩笑,
奈良的兴福寺和京都的延历寺,
还能为天皇宠幸跨城打架,菩萨都摆不平。
何况两种信仰?
京都没成为东方的耶路撒冷,
绝非一句“让世界充满爱”就能搞清楚的。

就让伏见稻荷大社来回答这个问题吧。
好歹人家1300岁了,见过的世面比较多。
而且重要的是,人家现在也很红啊。
大社层层叠叠的朱红鸟居你一定见过。
旅游网站的宣传照,
《艺伎回忆录》里的光影片段,
都让大社成为京都的象征。
来此拍照的人真多。
但实际来说,伏见稻荷大社,
是孤立在南边,远离主要景点区的存在。
和大家一样,我也被照片“骗”过去了,
吭哧吭哧爬了海拔233米的稻荷山。
攻略上所说的两个小时到山顶,
完全不是“电梯当脚”的懒人能完成的。
赶得气喘吁吁的我,化悲痛为力量,
开始思考神道教存在的意义及生存空间。
看看有没有啥组织替我行道,
把“照骗”大社给K.O了?

可惜,大社首先告诉我:玩你没商量。
大社的样式甚至都不是最“正确”的神社样。
问题就出在让大社“网红”的千本鸟居上。
鸟居,类似神的家宅大门。
在日本,见到鸟居,
你就知道这之后是神的领域,神住这。
将心比心,
你家大门会呼啦啦建一万多座吗?
不可能啊。
一般神社当然只会有一个鸟居。
那么这个从山脚一直排到山顶的鸟居山路,
是谁给神老爷们修门添堵的呢?
还能有谁?
虔诚的信徒们呗。
只是这些信徒命比较好,
投胎到了江户时代之后,所以比较有钱。
美其名曰:金主,是也。
金主来许大愿就建一座鸟居表达谢意。
而稻荷神又恰巧管着农业和商业,
五谷丰登,财源滚滚,出行平安,
都算他的业绩。
于是,天长日久,
你许,我也许;你建,我也建。
可不就成为一项习俗,结果漫山遍野是鸟居。

江户之前的信徒为啥没想到建鸟居?
不能怪大家不虔诚,主要是武士惹的祸。
地方武士和中央一有矛盾,就上访。
上京带刀带枪还算文明理性,
就怕有的武士还带火把,打不过就烧京都。
真是要了商人和地主的老命了。
两方的财产和精神就在这一次次兵祸中,
不断归零,调整心态,重新开始。
导致稻荷神的KPI一直完成度不高,
信徒的供奉以精神奖励为主。
江户时代,德川幕府彻底搞定所有武士。
天下太平两百多年,京都无祸事,
自然累积的财富可以算稻荷神的KPI。
供奉就比较实惠,物质奖励!
于是大家都来修大门,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如今沿着山路去看那些鸟居。
背后还有供奉人和供奉时间。
最早也就追溯到江户时代结束后的明治年间。
那一万座鸟居相对于千岁的神社,
不算老古董,只能算老物件,
尊敬即可,无需过分谦卑。

你或许会好奇,干嘛大家都修大门啊。
供奉钱财,可以修金身,捐功德牌位嘛。
这位同学,我的想法和你一样。
当我吭哧向上爬向山顶时,
满脑子想得就是在这么有名有钱的大神社里,
我一定要看到:
金碧辉煌的殿堂和宝相庄严的大神们。
实践证明,我错了。
佛教庙宇对我造成了严重的思维固化,
我有路径依赖。
伏见稻荷大社根本就是反着玩的。
在千本鸟居还未开始的地方,
楼门之后的正殿是大社最大规模的建筑。
如果将逛神社比喻成到稻荷神家串门,
就好像稻荷神平易近人的蹲在传达室,
你把他当成看门的老大爷,
打了一个热络的招呼,
然后就熟视无睹的冲上山找正主。
结果自然是一场空欢喜。

这不能怨我们不尊重稻荷神。
千里飞赴,我们对世界是有好奇心的。
我们愿意了解与我们不同的个体。
让我们造成正殿成传达室错觉的,
是因为正殿有一种“空”的感觉。
神道教的参拜场所,
没有明确的参拜视觉焦点中心。
人们参拜的就是这个场所。
这也是神道教迥然于其他宗教的地方。
比方说伊斯兰教,
通过麦加方位确定参拜场所里神的位置,
引导来访者注意力的集中。
再比方说基督教与佛教,
则通过参拜场所里的神像引导来访者。
但神道教没有这个焦点。
人们的视线可以在这个空间任意扫射,
思想可以在这个空间随意放飞。
放一张神道教最原始状态的照片,
你就能明白为什么没有视觉焦点。
什么是神道教的神?
用绳子和木桩圈起来的空地就是神道教的神。
这块空地圈在哪里,哪里就是神。

最开始时,这块空地是随着部落随时迁移的。
当日本人开始种植水稻,定居下来之后,
这块空地也固定在村落中。
再发展到后来,人们就在空地上建起了神殿。
所以,
神殿维持“空”才能方便人们幻想神的存在。
这逼着虔诚的金主们只好修大门。
但是,为什么大门要修在正殿之后呢?
不然也不会让“串门”的我,
错认鸟居之后有大规模的神殿。
问题问的好,看似不符合情理。
实则是咱们没搞清楚稻荷神究竟是什么。
毕竟第一次面对“空”的神殿,
想象力的确不够用。
稻荷神虽然有个听起来神秘的名字:
宇迦之御魂大神。
但其实这位大神的本体就是稻荷山。
第一个鸟居修在山脚下的确没毛病。
鸟居背后的稻荷山就是稻荷神本尊嘛。
想来好笑,
原来是吭哧吭哧的爬行在神的躯体上。
真是:
不识稻荷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爬得太累了,我要质疑他存在的价值!
这1300多年伏见稻荷大社咋整出来的?
还是全国三万座稻荷神社的总本社。
那么多神社,占的地,用的人,
也是好大一笔开销。
我忍不住邪恶的想:
天皇允许这些多人和地,
不产生任何现实价值的“吃白食”?
后来我发现大社是天皇和神官们,
为了收税捣鼓出来的。
一个每年11月23日举办的新尝祭,
留下了线索。
这个已经没落的用来庆祝丰收的祭祀,
其实是皇家祭祀仪式之一。
天皇是怎么操作祭祀用来收税的呢?

今天我们觉得国家收税天经地义。
但对于千年前只生活在部落的日本人来说,
是件很难理解的事情。
如果我一辈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最远距离就是到村东头那个神社。
远在天边的天皇要收我“保护费”?
的确很难理解。
很难理解就不解释。
遍布在各地神社的神官换了一种说法。
天皇祈福的稻穗具有皇祖神的灵力,
可以保佑稻穗丰收。
农民为了保证来年的丰收,
每年自动供奉收获换取有灵力的稻穗。
天皇收到保护费,农民得到心里安慰。
那些民间收上来的稻穗其实是国家收的税。
这行政管理手段,那是相当高明啊。
佩服。

精神信仰和实际利益相结合,
神道教在日本是大杀四方,无人能敌啊。
不好意思,好日子结束在佛教进入日本。
论编人生哲学能力,
神道教差了不是一星半点。
就举一个简单例子:人死后会怎样?
神道教认为死人会先在世间游荡,
等无人再记得之后,逐渐摆脱粗鄙,
进入山间成为祖宗神。
佛教说我们有彼岸极乐世界哦。
修行的好,直接去极乐世界享福。
极乐世界可比进山做祖宗有吸引力的多。
面对信徒不断流失,
伏见稻荷大社也不会坐以待毙的。
他就曾在镰仓时代声称:
稻荷神是观音菩萨在日本的显灵。
适应外界环境变化能力也是无人能及。
难怪能1300多年不断香火,供奉至今。
和伏见稻荷大社一样,
很多神社都选择了在佛教昌盛时期,
声称自家神是佛教里某个菩萨的显灵。
看来能屈能伸的神社是不会和寺庙打起来了。
世界不是充满了爱,而是充满了妥协认怂。
虽然我是被照片骗去的,
但冲着天皇收税的手段和大社的适应能力,
我还是给他好评。
每个景点都有存在的价值,
不仅仅是一张照片。

吃的嘛,从京阪本线出来到大社的路上,
沿路都是小商店。
日本“大众点评”tabelog上,
祢ざめ家评分比较高,3.46分。
吃乌冬面,鳗鱼饭,烤鸡串的。
最厉害是他家开店日是1592年。
https://tabelog.com/cn/kyoto/A2601/A260601/26003540/?format=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