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踏入新媒体艺术道路并希望将之作为职业
记得在2013年冬天,因工作关系参加的一次工作坊上,讲师要求大家介绍自己,并用一句短句来表达自己未来的愿望。有些人写出“stay foolish, stay hungry”,有些人写出“get more out of life”,我打量着自己的内心,唯一能脱口而出的便是“get enlightened”,除此之外,别无他求。在那个时刻,我似乎终于了解到,内心所一直渴求的,便是被世界启发,感知事物的真相,并且昂首走向洞穴外的世界。
回首自己的成长经历,自高中到大学,一直处于非常被动的状况,头脑裹挟在集体思潮之中,身体消失在数字影音之中,总是遵守社会安排的指令,然而内心又十分茫然和痛苦,不断地希望表达自己,却无法得知道路。在理工科的学习中,我在科学的世界中按部就班的完成了全部学业,却仍无法获得由内心做出的选择,于是在导师期待读博的情况下选择了更为活跃的商业世界,加入到了一家跨国消费品公司开始了在商业界的工作。在跨国公司的市场部工作经历不仅给了我经济上的自治权,也完全开放了我的视野,引领我完成对自我和世界的充分认识。居于生意核心的市场工作常常要求我透过纷乱的商业和人性乱象挖掘本质,并大量接触互联网、创意和艺术界,甚至常常需要与社会和市场飞速变化的信息保持一致。在工作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自己对于世界强大的好奇心、对本质的追求以及对于美的不可自拔的感受。由于工作机会及经济上的自足,我进行了非常多次的深入旅行,广泛地汲取风物及人的营养。然而,由于身处工作领域的缘故,我对当代资本主义对人的异化感到十分失望和怀疑,又对迅速蜕变“似乎”接近奇点的技术社会极其关注,同时对无法将繁乱如注的思维和感受找到合适的途径进行表达感到焦虑。
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我邂逅了当代艺术,突破了过去非常短浅的思想:艺术即是绘画、雕塑或者摄影等等媒介关于美的产物。通过阅读一些艺术史著作,我了解到现代艺术及当代艺术的发展状况和脉络,以及它们作为一种思想或是情绪的语言及武器,是如何影响世界变化的。在这其中,我也了解到哲学、美学、文学、社会学等等人文学科与艺术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当代艺术以它对于人、对于社会、对于世界本质如此开放和深入的表达方式令我感到着迷,也令我感到关于创造的冲动。我最难以忘怀的是看到博伊斯深邃的双眼,其中有焦虑的怀疑,有一切的关怀,有关于世界和人的无限冲动。人人都是艺术家,这句著名的言论对于我来说,是代表着唯有创造才是成就人类的坦途。
2017年7-8月,我连续参加了两个小型的工作坊,由纽约的两位新媒体艺术家组织完成。在工作坊上,我第一次较为全面地了解了活跃的新媒体艺术家及他们的作品,例如Ian Cheng的imitation art,Casey Reas制作的一些generative art,Heather Dewey-Hagborg的bio art,RYOICHI KUROKAWA等人制作的audio-visual等等。我震惊于新媒体艺术这一门新发展的领域所具备的创造性和当代性。这些新的媒介,不止是新的形式带来新的表达可能,更是内容本身。如Ian创造的关于探索人类认知的作品,就属于新的形式(imitation)带来的全新可能,而Heather制作的人类面孔,这一过程本身便是内容。新媒体艺术向我打开了一扇关于表达当代的大门:从小便伴随各种新的媒介发展长大,并逐渐以新媒介(如数字化)生存的我们,以新媒介作为主要的表达方式,是可能的道路。
通过一系列的机缘和尝试确定目标之后,我便思考自身如何能够不断学习,学习媒介方法,学习媒体艺术理论,获得系统性学习的机会,向优秀的艺术家们学习。我深知几乎没有任何创作基础,向别人说起自身的愿望宛若痴人说梦,但也绝不自我贬低,辜负自己的激情和头脑,只希望自己踏踏实实地努力学习,成就自我。如今我正在开展的学习计划包括:创意编程(processing)、音画互动(MAX/MSP)、数字互动(Arduino)、哲学史及艺术史课程(coursera)等,并不断通过看展、看艺术评论、参加讲座等方式增进理论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