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人类学:汉文化家庭观的形成和演变
[个体为什么希望族群繁衍——而汉人为最] “未知生, 焉知死” 孔夫子对那些试图讨论“怪力乱神”的弟子敷衍道。 人类“创造”天堂/地狱系统,或轮回系统,与其说是基于道德威吓的需要, 不如说是精神安慰系统。 害怕死亡,因为死亡意味人无法感知世界,这很可怕,因为无法感知世界会威胁到生命(啊,循环论证了) 无法感知是可怕的。 所以,人希望时刻感知。 “我‘感’故我在”——无感怎么有“思”呢。 所以轮回与天堂(另赠地狱)系统,给了人以安慰—— 个体在这个系统中没有消亡。 儒家不谈死亡。 没有天堂/地狱系统, 儒者如果不接触道家,佛家,则完全生活在世俗的世界。 这问题很大。 那么,作为一个补充, 基于儒学的社会政治体系,则需要另一个在往生后替代个体继续感知生命和自然的体系: 子孙后代,作为生命的延续。 这弥补了作为无神论(鉴于儒家“焉知死”的态度)的儒学体系指导下的世俗生活。 所以,从这个角度,推演出儒家(汉人)对家庭价值的高度重视。 (待续)
2018年5月3日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