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度心学与早期人类通灵文化”的一些书目
中哲的课程论文题目,当初找资料的时候感觉相关信息较少,放上来做个备份。
印度心学部分
1.《〈梨俱吠陀〉神曲选》巫白慧
我主要以吠陀经为文本,后来翻看课堂笔记,觉得应该把重心放在瑜伽经上才是。
p6 《梨俱》的主要内容与性质,比之我国的《诗经》与希腊的《奥德赛》与《伊利亚特》
p21 以第一种识为首位的心理范畴体系;人类意识起源的问题
p23 灵魂
p212 火神阿耆尼
p250 《有转神赞》:人类意识的起源;欲念(季羡林先生译为“爱欲”,从生殖崇拜的角度解读此颂)
p273 意识
p277 葬仪时的火神,突出其神人沟通媒介的作用
p306 祖灵/祭祖
p317 葬仪
2.《奥义书》
3.《薄伽梵歌》
黑天给阿周那传授瑜伽,修行之法。
4.《瑜伽经》
瑜伽是对心的变化的抑制,故讲通灵的话,应当是与瑜伽比较接近的。
第一章概述,讲瑜伽能达到的目的;第二章讲瑜伽八支,即瑜伽的修行方法;第三章讲三昧,即能获得什么特异能力;第四章描述达到最高三昧的状态。
心的变化有物种:正知(现量、圣教量、比量)、不正知(虚假的认识)、分别知(言语表达)、睡眠(心的变化)、记忆(未遗忘的感觉)
有想三昧(想象、思索)vs.无想三昧(终止心的变化,仅留有过去的行动)~有寻(等至)vs.无寻(等至)~有伺vs.无伺
5.《吠陀经和奥义书》巫白慧
其实就是论文集,其中一些篇目在其《〈梨俱吠陀〉神曲选》已经出现。
p153 意识的产生
p159《奥义书》的意识本原
p220 死后转生,后发展为轮回的观念
通灵文化部分
6.《金枝》弗雷泽
奇书,想看很久了,这次正好顺手翻了翻。
挑着看了其中关于灵魂的部分,发现每一主题他会先举一堆例子,再另起章节开始分析,有些分析干脆干脆零散地穿插在例子里。想找”干货“可以直接从后面的分析开始看。
p89 巫术与科学
p90 宗教的含义
p92 统治世界的力量
p95 巫术与宗教:巫术是宗教的基础
p104 巫术与宗教~主动与被动~利用与讨好
p992 篝火的含义
p996 烟与火苗
p1000 净化说
p1029 灵魂离体
7.《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马林诺夫斯基
大家之作,老先生的翻译,不过看着不是太吃力。
p43 灵魂与死亡
p59 反涂尔干
8.《野性的思维》列维-斯特劳斯
p4 语言的产生
p13 知识的产生是为了满足精神的需求?
p15 泛灵论;简单的决定论,过于简单的因果联系,但显示了原始人类探索世界的热情
p16 巫术与科学
p18 如何看待巫术
p22 神话思维的特征
p33 美学与神话
p41 游戏与神话
9.《文化的解释》格尔茨
做理论分析时用,不过能直接用的部分不太多。
p114 文化模式
p122 人对符号的依赖
p138 仪式
p153 如何研究宗教:a)符号意义系统;b)社会结构与心理
p155 宗教与世俗
p161 宗教与社会
p166 主观的宗教体验与客观的宗教真理:“主观获得的最终的宗教体验也是客观获得的最终的宗教真理”
10.《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涂尔干
反以泰勒为代表的灵魂观,并提出自己“个人灵魂只是集体灵魂一分”的观点,认为宗教是社会性的。
有部分还讨论了经验与范畴的关系,吓得我以为还要去看康德的纯批。
p10 宗教与知识:宗教不仅是知识的构成部分,且促进了知识本身的形成与发展
p11 集体表象
p65 泰勒认为人类最初的膜拜是祖灵崇拜,最早的仪式是葬仪
p320 葬仪
p567 结论第三部分:概念即集体的表达
11.《人论》卡西尔
对《符号形式的哲学》的解释,重点看了“神话与宗教“一章,大意是:人类全部文化都是人自身以他自己的符号化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产品”,而不是从被动接受实在世界直接给予的“事实”而来。
学了句新表达:“ Primus in orbe deos fecit timor”(我出于恐惧而敬天畏神),不要再说“敬畏自然”了。
12.《人文类型》弗思
p139 巫术的作用
p152自然人格化的社会意义
p155 丧礼
13.《萨满教研究》
记录的成分比较多,见解没多少新意。
p10 认识的根源
p12 万物有灵
p17 火崇拜
p45 灵魂不死
14.《图腾与禁忌》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一贯的理论。
第三部分比较泛灵论、巫术与思想,提到了弗雷泽的交感巫术理论。
15.《原始宗教与神话》施密特
时间原因这本没看,繁体竖版,吃力不讨好。也算是经典之作,为何没出新版。
16.《神话思维》卡西尔
更多相关书目可去翻阅陈来先生《古代宗教与伦理》一书所附的参考书目。
人类学和社会学的书较多,以至于同学都说我写的像历史学或社会学的论文。
我说,不像中文系写的就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