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特立独行的蚂蚁
天地不仁,蚂蚁长存?在亿万蚂蚁中,总有特立独行的游手好闲者,走出一条高风险的新路。 追求功利却不见得能得到大功利。而看似“无用”也许变成未来的“大用”。

一亿年前,在恐龙的年代,已有蚂蚁的踪迹。沧海桑田之后,无数物种灭绝,蚂蚁却仍然活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 “天地不仁,万物为刍狗”,亿万年之中,历尽劫波。为何恐龙灭绝,而蚂蚁基业长青?
蚂蚁体型微小而智能分散,总有一些不走寻常路的蚂蚁,进行着看似无意义,甚至高风险的尝试。 他们走出了可能性之路,令蚂蚁作为物种得以延续。
懒蚂蚁效应
在我们的印象中,蚂蚁总是“不停搬砖”,热爱劳动的形象,而事实上,不爱干活的另类蚂蚁也广泛存在。
日本北海道大学研究小组的蚂蚁实验,对三个分别由30只蚂蚁组成的黑蚁群进行观察,并在nature杂志发表报告。 他们的实验发现:大部分蚂蚁都很勤快,积极寻找、搬运食物。而少数“懒蚂蚁”无所事事、东张西望,是“游手好闲者”(idlers)。研究人员在标记“懒蚂蚁”后,断绝了蚁群的食物来源。勤快蚂蚁变得慌乱无序,而“懒蚂蚁”带领大家向其早已侦察到的新食物源转移。 研究者的结论是:“对昆虫社会的长期存续性而言,懒惰工作者的存在是必要的”。
所谓“懒蚂蚁效应”(Lazy ant effect)意味着:总有一些走神的闲逛者,扩大了蚂蚁世界的可能性。“游手好闲者”的探索了新领地,客观上拯救了蚁群。 反观人类社群,多数成员也都倾向于遵照习惯,顺从“安排”,按部就班。我们头脑中“打破惯例”的选项似乎已被剔除,重复性工作让人感到满足。这也符合多数人想象中社会运转的常态:一切行为都是由规则或命令所推动的,而不是成员本身。如此,“踏实肯干”总是组织中的重要美德。人们宁可显得忙,也不愿“看起来很闲”。 “无事忙”让组织和个人都觉得“充实”。然而,即便蚂蚁在搬运食品时,有的拉,有的拽,一些蚂蚁在食物上爬来爬去,想添一份力,但结果只是增加了货物的重量,“无事忙”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最终,看起来忙的蚂蚁,代替不了探索者。 我们应该反思:组织(社群)中有这样的探索者吗?社群或公司会允许“特立独行”的蚂蚁存在吗?
小型探险队
今年3月,在成都机场,安检人员查获了100多只巨型活体蚂蚁,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早在去年(2017年)11月,成都空港口岸就首次截获800余只’偷渡’活体蚂蚁。与此次活体蚂蚁入侵事件一样,这群非法’移民’均来自德国……生殖力强,境内无天敌。”
蚂蚁不理解飞机,也永远不可能理解长途旅行的意义,跨越大洋的偷渡依靠人的携带(故意或无意)。 虽然,蚂蚁对生存环境也有一定要求,但由于基数无比庞大,蚂蚁小分队,走错路,犯错误,可能性也越多。一些探险蚂蚁到处乱爬,也有可能发现新领地,探索新的居所。 蚂蚁数量多,可能性也越多。反观大型动物(个头大,个体数量相对小,生存要求苛刻),转身都难,探索的空间也有限。
与此类似,在一切组织、公司“从0到1”寻找新机会的过程中,小型探险队的优势显而易见。主力团队会为了资源驻扎或集体移动,在探索高风险创新机会方面,小团队因为小而自由。因为投入小,而失败的代价低。 在当前的时代,更多业余创新者(Maker)也可以轻松使用数字工具尝试,又能够通过社交网络分享成果,通过将互联网文化与合作引入制造过程。所谓Maker精神,就是动手(仿佛乱爬),而不是思考——在多次尝试中找到感觉。 蚂蚁探险队,“不理智”或随机行动,却发挥了智能化的试错功用。他们穷打误撞,如果遇到机会,即可重新开疆辟土。探险队并不需要“理解飞行”,一样有可能实现“飞行”的结果。
游手好闲者的探索
若要为“懒人的智慧”提供论据支撑,第一条恐怕是:“游手好闲者”为了“偷懒”而拒绝循规蹈矩。 我们需要借个口去玩耍,到“无用之地”溜达,无目的的探索通常会带来好处。 想象力与灵活性,至少意味着:人心未死。探索者不喜欢仅仅依赖肌肉反应去做重复工作,而首先反思做事目的,进而尝试不一样的路径和方法。 当然,我们的前提是:“懒人”并不是真的懒,而是对观察与探索世界怀有更深刻的热情,没有耐性去重复而已。 他们是好奇心尚存的探索者,善于从日常事务中抽身,在工作中用更多的时间,反思、观察、重构挑战、想点子,愿意尝试并有勇气承担失败。 而大型组织中的团队领导,好比电影《疯狂原始人》里的原始人父亲,却一再告诫孩子们最好呆在山洞中,他最重要的人生经验是:好奇心(curiosity)是一切危险中最危险的。 听话的孩子(“好员工”),按部就班,忙碌工作,却鲜有思考和想象,更不可能跳出来审视团队的路线与见解。效率低的“游手好闲”行为只能被归入懒人团队而已。 可是,“假如明天来临”,若山洞坍塌,组织(公司)是否留了一条有可能创造价值的后路?
无用之用
作为个体,我们大多数人,花费了太多时间做“有用的事情”。 争取多拿几朵小红花,背诵标准答案,考更好的分数,绩效表格中的赢家……这一切都为了成为既定评价标准中的领先者。然而在单一标准的路上走远了,却忘了为什么存在,忘了心中的热情。 昆德拉反思说: 说到底,“有用”意味着什么?自古至今,一切人的有用总和完全包容在今天这样的世界中:所以,没有什么比无用更有道德了。
正所谓:“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有益或无益,其实也就是在谈功利、非功利。然而,追求功利却不见得能得到大功利。 如果只是努力,只是在错误的路上走下去,越来越远,也未尝可知。 阅读、观察、反思、尝试,甚至用一部分的精力从事一些完全无益的事情。也许在下一个转角,你发现了“无用之用”的真正用处。在更长的时间阶段中,以前的“无用”变成了未来的有用。 即使功利上始终无用,但在挫折时,哲学、美学,也会带来真正有用的慰藉。对我来说,生活的大部分快乐都来自于无用的观察与反思。 从功利的角度上来讲,停下来,再思考,而不是一贯保持勤勉,也是更好的行事策略。生活中劳动与“努力”毕竟是两回事儿。差别在于:反思与洞察。 “辛辛苦苦忙个没完没了”,通常只是劳动罢了。(永泽语)唯有主动思考,反思、追问、探寻,才有可能实现创新,获得真正的改变。
假如明天来临
在我们的生活中,游手好闲的“懒蚂蚁”也许是反思者和发散思维者,也可能是具有研究能力或艺术特质的人。这样的人需要独立自主,天马行空,厌恶重复和单调,“不同凡想”(think different) 无需谈“改变世界”之类的大词,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失败的结果,将由特立独行的蚂蚁自己承担,如果成功,则将为整个群体(社群、社会)带来福祉。 在不确定性的时代,一切看起来另类的探索,都在客观上降低了团队的未知风险。每个团队都应当包容少数探索者的存在——为他们赋权,让他们有空间、有机会跟别人不一样。 而对于个体,每个人也应该将生活的一部分时间精力,分配给私人的探险队——用每天20%的精力做一些真正感兴趣,却无用的事情。 在多变的未来,我们将随时面临彻底的失败——无论心灵还是物质。无用的探索,为我们有可能的下坠,准备了一个缓冲气垫。 换句话说,“无用之用”为组织,也为个人,留一盏灯,多一口气。
作者:王可越
创新类文章首发在我们设计思维团队的公众号“新思课”上。
我的相关文章:
© 本文版权归 blueshadow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blueshadow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每个人的过去,图伊曼斯的展览 (17人喜欢)
- 蛇选 (19人喜欢)
- 躺下与出走的未来 (3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