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生个娃太幸福:一次性补贴42万,每月还能再领钱!
据统计,在中国,普通家庭按照普通的方式养大一个孩子,大概要花70万(人民币)左右,如果是在一线城市,这个费用可能要乘以三。
养孩子太贵了,是很多父母日常的感叹,特别是开放二胎政策之后,很多父母都面临着一个尴尬的问题:想生,但是又不敢生。
生育问题无论在哪都是绕不开的话题,特别是我们的邻国日本,地狭人稠,面积还没有云南省大,却有着近1.3亿人口。
特别是近几年,日本的生育率呈逐年下行状态,日前厚生劳动省公布的数据显示:日本2017年新生人口数创历史新低——94万,这是日本1899年有统计数据以来的最低值。
所以为了鼓励大家生孩子,日本可谓是事无巨细,大到每月可以领到1-1.5万日元的养育补贴,小到专门邮递垃圾袋上门回收用过的尿不湿,社会各界都不遗余力。
当然这些不可能全部都照搬回国,但是为未来养育健康的国民,不能,也不应该只是家庭的责任。

生娃一次性给42万日元
在日本,每生1个孩子可以得到生育补贴42万日元,这部分补贴主要用来支付医疗保险未保的那部分生产费用(如果是顺产,基本上能结余近一半)。
如果遇到一些特殊情况需要提前入院保胎,区役所(类似于区县政府)医保中心还会提醒准爸妈办理一张特殊的保险卡。
之后,无论住多久的院(日本住院不准陪护,一日三餐等生活问题全部由医院负责,家属只准在规定时间段内探望)、产生了多少额外的医疗费用,只要按照这张的卡的限额(根据收入而定)支付即可,剩下的部分,无论多少,都由医院和保险部门负责结算。
很多时候可能住院花了100多万日元,最后算账的时候只用了几万块。
并且在初次检查发现怀孕时,医院不会立即要求你支付当次的检查费用,而是建议准妈妈去所在区役所,凭医生开的怀孕证明免费领取一本母子手册(有日语、英语、中文、韩语四种语言可以选择)。
母子手册由4个小册子组成,内容非常的贴心:
第一本是一个类似医保单的小册子,按照产检顺序列了生产前所有可能遇到的产检项目,准妈妈只要按照和医生约好的产检时间到指定医院检查即可。
结算时,则由医生在结算处撕掉一页,如此往复,医院会凭借单据直接和保险结算,不需要个人再花一分钱。
第二本是记录母子双方的生产状况及产后检查的一些项目,如产后妈妈的周检及月检、宝宝的月检等等。
另外,还列了宝宝护理的一些基本常识及该阶段全日本宝宝的一些平均值等参考标准。
宝宝的月检、三个月检等均由当地政府母子福祉科来负责,月检是上门来检查,此后的检查是通过邮件的方式告知妈妈们体检的时间和地点,然后按照约定时间前去即可。
在宝宝第一次月检的时候,保健中心的工作人员还会告诉家长住所附近可以带宝宝进行户外活动的设施、场所等。
日本的每个小区,都设有儿童玩的公园,无论大小,秋千、沙坑、滑梯和高低杠基本是必备的。

不同的阶段,还会有专门的医生负责讲解该阶段宝宝抚养的注意事项。
第三本是宝宝的疫苗接种手册,日本的疫苗接种通常是选择距离住所最近的儿科诊所,当然也可自行选择接种机构。
第四本则是专门讲解一些疫苗接种的常识。
一般第一次去接种的时候,医生就会按照疫苗接种的节点,列出所有疫苗大概的接种时间,然后按照这个时间表进行定期接种就可以了。
出生后每个月领1.5万日元
在日本,宝宝出生后要到区政府去登记。
于是,从登记的那个月算起,在3岁之前,每个月都可以领取1.5万日元的育儿补贴。
三岁以后每个月可以领取1万日元,直到中学毕业,津贴每4个月一次打到指定的账户里。
除了生育津贴,3岁之前的宝宝无论生任何病,住多久的医院,每个月最高只需要支付200日元。
如果因为宝宝日常的感冒发烧等问题已经支付了200日元,那么这个月之内每次去看了病、拿了药走人即可,不会再产生任何费用。
甚至,福祉中心连垃圾袋都给准妈妈准备好了。
因为在日本扔垃圾是要钱的,宝宝出生后每天都要用尿不湿,自然会产生大量的垃圾,于是,你会惊讶的发现,某一天,福祉中心通过新登记的宝宝出生记录,会直接将足够用一年的垃圾袋寄送到家里来。
没时间带孩子也不怕
宝宝出生后,如果父母双方均为上班族,或者单(双)方生病,又或者有亲属要照顾,都可以申请将孩子送至保育园照看。

保育园可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根据工作时间、收入、宝宝的入园时间等状况的不同,产生的费用也不相同。
保育园对儿童的年龄没有限制,但是需要父母提供双方的工作证明或就医等无力抚养孩子的证明。
申请入园的材料也是提交到当地的区役所儿童福祉中心,根据情况,还会进行对家长的面试。
虽然程序稍显复杂,但通常的做法是有需求的准妈妈们,在临产之前就已经向当地儿童福祉中心提出申请了。
所以,有些宝宝出生没多久,甚至刚出医院就被送至了保育园。
保育园的保育时间从早上开始一直可以持续到晚上,不仅吃喝拉撒不用管,甚至是周末都可以申请保育。
最近几年,为鼓励更多女性进入工作岗位,日本不仅鼓励保育园的增设,还大幅提高了保育士的待遇。

宝宝到了4岁以后就可以选择进入幼儿园了(3岁也可以入园,但每周要限定时间)。
日本的幼儿园大致也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
公立的一般由国家、地方公共团体、学校法人等设置;私立则须经各县知事(相当省长)批准后,由各民营机构自行设立。
以京都市为例,共有市立幼儿园16所,国立1所,私立99所。

幼儿园与保育园的区别首先就在老师身上,幼儿园的老师被称为是教谕,属于学前教育教师,而保育园的老师则被称为保育士。
单看字面意思也能猜到教谕的门槛要高一些,幼儿园老师必须取得教谕许可(类似教师资格证)才能从业。
其次,幼儿园原则上规定,每个班35人以下,配备专任教谕一名,此外还会独立配备生活、保健老师等等。
不过日本普遍少子化,很多班级的孩子都达不到35人。
不论是保育园还是幼儿园,都会为宝宝进行每月一次的体检,并且将检查结果直接记录在表格上,需要家长签字确认。

认识世界 认识自己
最后不得不提的就是日本学前教育的内容。
幼儿园几乎没有教材,院子里的沙坑、秋千;园子里种植的各种花草、蔬菜;再加上小型图书馆里堆到屋顶的绘本,就是小朋友们的全部教材。

春天老师带着孩子们在幼儿园里种植各种花、草、蔬菜,还会饲养各式各样的昆虫。
到了六月天气渐暖,幼儿园的泳池开放,老师每天都会带着小朋友们在泳池里玩上几个小时。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孩子们自己亲手采摘蔬菜,然后再由老师们烹制成美食,一起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
再过几个月,随着天气转凉,一年一度的马拉松就开始了。
每天早上,幼儿园全体老师都会带着小朋友们跑上几十分钟,锻炼身体。
坚持两个月后,作为对孩子们的奖励,幼儿园会给每个小朋友都发上一块镶有自己照片的奖牌。
总之,四季的更替、大自然的轮回,孩子们都不曾错过。
通过亲身体验,学会遵守社会规则、尊重生命、珍惜劳动果实,这些可能远比课本上冷冰冰的知识来的更有用。
此外,亲子远足、亲子音乐会欣赏、参观科学馆和消防署、每月一次的防灾演练等活动不一而足。
目的都是尽量通过实际参与体验,让小朋友们学会感受,学会发掘自己的兴趣、学会认识社会也认识自己。

现代的准爸准妈,每每想到生娃时都会被经济、精力以及社会压力等问题搞的紧张不安,如果社会各界能给予相关人群更多的关注和帮助,相信会有更多人更加坦然的面对生育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