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不太推荐学生买书
近来时常看到一些书单,列着各个领域所谓“必读”的书目。洋洋洒洒上百本,读完不知道要到何年何月。
作为一个日语私塾先生,学生们都知道,我很少给同学们推荐书。甚至有学生抱怨过我说:“问了你那么多次,你嗯嗯啊啊推荐来推荐去,还是那么几本啊。”
像我这种笨拙的人,又是当场被问倒了,愣了好久,才说一句:“因为那些真的好啊,而且其实就够了。”
今天,又一次看到一些人发的自己的购书列表,购物车里洋洋洒洒几十本书,目测看完一本至少得一个月。我忍不住想来发表一下自己关于买书的观点,可能会有些政治不正确的地方,却是认真负责的经验之谈。
我不太推荐学生买书的第一个原因是:好书不在多,吃透几本,精读几本,比囫囵吞枣地浏览过一大书柜兴许还好些。
作为一个私塾先生,我就不太推荐大家同时学几个教材。经常有些初学日语的同学问我:“老师,《标日》可以同时自学吗?我还想多学几套,你给我推荐推荐吧。”前几年,我会非常认真直接地回答:“首先咱们现在手头上这套教材是我经过比较挑选出相对比较好的,语法系统扎实,表达也比较新颖,词汇量大而且新。而且教材你吃透一套就足够了。况且我们的精力和时间,其实连吃透一套教材都已经有困难了。”后来发现这种实事求是、不忽悠的讲解,只会引起同学们的逆反心理。
所以现在我会多说几句,详细比较几种好教材的优缺点:“《标日》的缺点是表达太死板,虽然讲解非常细致,但是其实太过琐碎,有余力可以用来增加词汇量。《新编日语》语法体系很好,但是单词中太多死语,有余力可以用来巩固语法基础。”然后过不久,同学们就会自己跑来跟我说:“先生,我实在没时间弄那么多。光咱们的教材都没时间了。”
所以说,给意见也得有技巧的。
总而言之,出于教学经验和个人学习经验,我不会给同学们乱推荐书。一套教材,加上每次课上的课外阅读文章,和我选好的一套听力教材,已经足够了。而同学和我都发现,拥有再多教材都不能取代自己付出的时间和努力。我们缺少的也不是教材,而是时间和精力。所以在功用性的书这方面,我的意见始终是:“少而精,从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出发,杜绝囤积式购书,只图心理安慰。”
至于阅读类的书籍。同学们也是知道我的,教书四年来,我反复推荐还是那几本经验读物:《源氏物语》、《枕草子》、《菊与刀》,以及周作人谈日本的书籍。最近加了几本国内的:林文月老师的随笔集。
这涉及到我不太推荐书的第二个原因: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和选择,不过分干涉和诱导。
来私塾学习的同学,都是成年人,而且都在自己的领域有十分出色的表现和造诣。但是出于对新领域的陌生,同学们一开始总难免对我有某种程度的“迷信”。其实这种“信赖感”也确实在学习过程中帮助我们避免了不必要的摩擦。但是我仍然会有意识地试图减少同学们对我的“迷信”,尽力鼓励大家相信自己的判断,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喜欢的读物,了解自己感兴趣的跟日本相关的方向。
我经常在课堂上说:“我只是在日语学习和对日本文学文化的理解方面比大家早了几年,所以虚受大家称我一句‘先生’,但是其实大家每一位都是我的先生。我当然会推荐我自己感兴趣的一些书和方向,但是也请大家明白,我个人毕竟是有限的,请大家相信自己,不要有太多先入为主观念地选择、探索自己喜欢的领域。”
所以我们课上会有发表(就是presentation),也会有杂谈。给大家充分的自由表达。在这个分享的过程中,就不再是中式传统课堂上的一对多,一个人输出,大家被动接收。而是多对多。大家的收获是多元的。同时,我自己也一直在被启发,不断从学生身上学到东西。
当然,日语学习的主线把握,仍然在我。但是也会根据同学们的意见,随时调整。
这种尊重,不仅表现在对我自己了解的领域,也在我完全不了解的领域。比如以前有90后的同学讲cosplay,讲洛丽塔服饰,都十分有趣,也给我们许多启发。而且你会发现,当自己抛弃一些固执、僵化的观念,愿意打开自己去接受不同事物、不同观点时,会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我就是从那次学生的发表中,才知道洛丽塔服饰背后有那么多故事和内涵。涉及到美学、历史、心理。一点都不逊色于茶道、花道这些被我们推崇的,阳春白雪的东西。
在所谓的“日式美学”充斥消费市场的今日,媚雅,有时候比媚俗更尴尬。
这就涉及到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不论是看书、看电影,还是买包、买化妆品,如果根本动机是出于占有和炫耀,是为了在人群中显得自己更有价值,而不是真的需要和喜欢,那么囤积书、拼命读书,和囤积名牌,其实本质上没什么两样。不过一个争竞的是钱财,一个争竞的是所谓的知识和品味。
另外,选择所谓的日式家具,选择日式茶道,和选择中式家具、西式家具,如果只是因为网络上那些看似过着让人羡慕的生活的网红们都用这个的,自己就随波逐流地盲目选择,那本质也是一样的。中老年的红木家具,和年轻人的日式原木家具,并没有太大差别。当潮流过去的时候,还能留下些什么呢?
当然,我们生活在社会中,要说完全不受潮流影响,自然是不可能的。我自己就很喜欢无印良品的东西。但是,如果能在潮流之中时刻保持一份冷静,多倾听自己的需求,肯定自己的需求,找到自己真正的价值所在,大概也可以少一点攀比和争竞带来的焦虑了吧。
基于以上两个原因,我不太给学生推荐书。一是推崇少而精,建议从个人时间和精力出发选择购书,避免囤积式购书,只图心理安慰。二是尊重大家的自由意志,希望给大家更多空间,减少先入为主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