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枷锁》| 没有终极“真理”,没有终极意义
2018/05/04
读这本书,是在暂时性的“丧期”。看到简介时,冥冥中预感到自己是在“非常合适的时期读了非常合适的书”。果真如此,一下子被吸引进去,读得如痴如醉,欲罢不能。
因为读的书是从图书馆借来的,所以只能边看边用便条写下自己的感悟,而后终于克制不住激动,像终于碰见了打心眼里喜爱的人一样,上网疯狂地找原书,连版本都不愿意有一丝差错。
(读的是黄水乞翻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轻经典版本)
一、 合适时期读了合适的书
1.书本身
间歇性“丧逼期”,自己对症下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搬出久石让、宫崎骏、张国荣自我疗愈,十成火候只欠一成。恰巧,碰见《枷锁》,读个开头就一见钟情,欢喜地不能再欢喜。
毛姆老爷的文字简单直白,表达清晰扼要,颇合自己当前求实的心态;坦率得可爱,借塑造的人物之口/思想将文学家、画家和哲学家们摆在一起指点评论(忍不住脑补出小孩比较一堆糖果的画面),关键在于比较之后还能引发读者的些许思考(还未查证部分文学家/画家/哲学家是否和他同一个时代,若在同一个时代就更有趣);讽刺起人来辛辣地狠,是个狡黠又“奸诈”的小老头。
很多不经意的地方,都藏着能撩人心弦的共鸣。整个过程不断惊喜,无意间就会有同感和触动,一趟下来收获颇丰。老爷子文字简单,讲起菲利普的苦痛就像是在讲每个人经历过的寻常事,扎心又云淡风轻。
最后,前段时间看了不少电影,读文学作品时一边读一边在脑子里导演情节实在是太酷。
2.自我状态
前段时间看了电影《最爱》,翻豆瓣影评后隐约感觉未删减版一定更直击人心,逼问人性。而后,一 个带有强迫性的疑问总梗在心里,试图理清思路,最终无果。
ps. 看张艺谋改编的电影《活着》,只嫌作品仍然保留有温情的余地,如书中一样残酷才好。

读《枷锁》,越读越通透,明白了自己十几年来(打小早慧,多愁善感爱纠结)心里苦苦追寻的、近似于偏执地刨根问底的东西究竟为何物:追求的“真善美”究竟是什么?如何让自我达到这样一个状态?
根源找到,毛姆抓药。心怀释然。
这是我无聊人生的一大突破,类似于剑客一朝之间领悟天地精华武功精髓而后喜不自胜仰天长笑三声哈哈哈哈。嘻,清爽了很多呢~
二、关于人生的意义
许多人在书的结局之后,总是怅然叹息: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我心里有个答案:无论枷锁是什么,只需想想活在当下的自己有没有感受到喜悦,有没有对生命的期待。如果答案是有,就先认真的活着。伟大概念的终极意义,且在不得不纠结的时刻思考。
是啊,谁能说透人生的终极意义呢?
路易莎伯母为丈夫操劳一生,未获得自私丈夫的怜悯和思念。菲利普轻蔑其一生都是庸庸碌碌的不值当。对于路易莎而言,只有她自己知道一生的目标为何,意义该套嵌于谁身上。是否悲苦,是否幸福,旁人怎会知晓。消极来讲,就算她一生都不曾接触“人生的意义”这些概念,也没有为自己真正活过,那么这类人的死去是否会激起旁观者对生命的尊重?是否会引发思想家的探究?或者,扮演了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喧闹了过往的历史,或干脆是沉寂的尘埃养料。
或许是我们太自作多情,过于注重自我的价值,总想身后留名,总是心有不甘。面对无垠的宇宙找不到渺小的价值。
或许是出于人性中对于“真理”的偏执,追求“虚无”的“真”理,将自己套在痛苦又甜蜜的“枷锁”之中。
康德提过的第四个二律背反中说:“人有自由;以及相反地:没有任何自由,在人那里,一切都是自然必然性 ”。(康德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个人理解,这句话最不重点在于“在人那里”,最重点在于“一切都是自然必然性”。
再次想起丁仲礼对柴静的反驳:(当气候异常的情况出现时)地球不需要拯救,需要拯救的是人类自己。
三、几个解读和几点感悟
1. B.B.戈登牧师狠命揍学生耳光,而后因被揍学生父亲是酿酒商义愤填膺的市民的一件酒出现分歧,风波最终被平息。
解读:英国等级观念极强,因受屈辱的人是底层阶级,人们的同情心和道德感被阶级的借口所消泯。毛姆的时代,商人在中国和部分外国国家地位普遍不高,但财富集聚过多时,人们还是会拜倒在金钱之下。阶级因为财富的积累要进行重组。
2. 菲利普被发飙的老师吓到,铂金斯校长用地图来转移菲利普的注意力,并表示自己曾遭遇过同样的经历。
解读:人遭遇痛苦时,用理解和愉悦的体验覆盖苦痛,比泛泛的怜悯和安慰更好。同情强化苦痛本身,无形中烙下心里阴影。“滥施舍的同情,是一种偏执”。
3. 菲利普的感情
菲利普对于感情的初始接触基本上都是压抑的、不顺利的。无论是与罗斯的友情还是与威尔金森的爱情,他追求的是感情本身,而非将自己与他们摆在同一平台上,真正接受他们平凡的本人。
友情方面,菲利普因自卑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心话,不敢表达正常的愤怒,被逼急了就讲出激烈的伤人言辞来捍卫自己的脆弱和敏感。
爱情方面,因受荷尔蒙刺激,也受海沃德对爱情过分吹捧的理想主义的影响,他热切地投身于恋爱的感觉中,又在现实里看到威尔金森的衰老和丑陋。他被理想与现实撕扯。
4. 菲利普与克拉顿关于艺术抉择的辩论
菲利普:知道自己没有艺术的天赋时,思考当个画家对他的一生的意义(对自我能力的质疑)
克拉顿:坚持自己的“理想主义”(做天性热爱的事情)
菲vs克:客观条件(能否养活自己)与理想(天性热爱)的抉择,即 能做什么、热爱什么、最终想做的又是什么。
5. 学会倾听和理解别人,是一件太重要的事。他们表现出来的行为和话语,你得知道他真正想表达的渴望与感情。不被表象轻易带跑,不轻易崇拜与模仿,也是明确自我边界的方法之一。
6. 如果毛姆老爷站在我面前,将我写进它的书中,大概就是:她是个二十岁的姑娘,有一头黑发;脸盘很大,五官窄小而扁平,眼睛极小,倒勾地像只狐狸;身材矮胖,穿起袍子来像装进了桶里。嘻,多有趣。(ಡωಡ)hiahiah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