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衣衫
(前言诗) 童年的衣衫 裙角的飘扬 飘在我满是泥的小脚 外婆无奈的微笑 外公讲故事的动听声音
童年的衣衫 卷起的裤脚 豆角做成的笛管 山坡上伙伴的吼叫 还有春天的野菜 夏天熟透的桑果
童年的衣衫 回不去的昨天 老桃树都开花了 我还赖在外婆的怀里 知了都在疯狂了 我还在池塘洗脏脏的小脚丫 秋叶在飘 田野里在燃烧 我们童年的欢笑 还有冬季里 冻红的小手 和雪花一起舞蹈
童年的衣衫 早该遗忘的伤感 却在冬日的午后 突然忍不住地思念~
1.鸡毛毽子 小时侯我在外婆家,是很僻远的农村,没什么娱乐。踢毽子都是很奢侈的事。
平时是没机会踢到毽子的。那时候每到过年,除了新衣服和压岁钱,鸡毛毽子是我最大的期待。小年过了,等除夕来的那几天,我就会央求外婆给我做个毽子,这样年初一的那天我就可以带到院子里向别的小孩炫耀了。不是每次请求外婆都会同意,要看外婆的心情。不过大多时候外婆都磨不过我,答应帮我做。
做毽子是一件容易的事,可是要做一个好的毽子却不是很简单的。别的小孩家里也会做,可是我外婆做的是最漂亮的。先要找一枚铜钱。现在铜钱已经很少。当时还是容易找到的。我外婆的针线包里总有几个。用布把铜钱缝起来。第二步骤就是剪鸡公的一个什么管子。外婆做的时候我都不在现场,所以也不清楚是长在鸡身上哪里,总之是白而透明的。把下端剪开,缝在缝好的那枚铜钱身上。
现在开始找鸡毛,要从鸡公身上剪。还要剪鸡尾巴上最闪亮的一撮毛,这样才漂亮。然后把管子插满,要插得紧紧的,这样才不会踢着踢着就掉出鸡毛来。别人的毽子就总会出现这样的毛病。可是外婆做的,就从没这样。如此这般,一个毽子诞生了。在大年初一的早上,外婆才会给我,我满脸欢喜,而外婆一脸骄傲。几年后,离开了外婆家。
后来去了四川,踢的毽子都是买的,各式各样,五彩缤纷。学校里,院子里。童年的天真无邪。
“哗哗啦啦”的镜头中,我们长大了。。。
再也不踢毽子了。
却想念外婆做的毽子和那些属于鸡毛毽子的幸福时光。 2.压岁钱和除夕夜 “压岁钱”这三个字直到现在还是让孩子们兴奋的东西。每年春节之后,孩子们见面总爱比比谁得的压岁钱比较多。他们得的数目越来越大,总是让我讶异,但我想他们不一定会有我当年那么纯纯的快乐。
那时候我的钱不多,10来元左右,只有我的外公和大舅舅会给我。除夕的晚上,外婆煮饭的时候,我就到大舅舅家去讨压岁钱。大舅舅是我的大外公,就是外公的哥哥的孩子。大外公和大外婆在抗日战争中牺牲,大舅舅就由外公养大,所以我们关系很亲。大舅舅那时候是烧砖的,烧得皮肤黑黑的,我就叫他黑舅舅。
黑舅舅常年烧砖在外,见面的机会不多。但是他一在家就对我很好。我喜欢他,因为他是每年第一个给我压岁钱的人。五元十元的我也不记得了。反正我领了钱就兴奋着飞回家。大舅舅住在院子里,我们在坡上。跑回家后我就会直冲灶屋。
我的外公是村上办席的,每家的席宴都请他去操办。但只有过年或重要日子才在自家下厨。除夕夜就是他下厨,外婆负责烧火。
家里四个人,还有一个就是当时十几岁的调皮捣蛋的小舅舅,是外公外婆的幺子。俗语说“皇帝疼长子,百姓爱幺儿。”所以我那小舅舅从小就有点无法无天,当然他的无法无天是在可爱范围内的。
当我拿到钱跑回家时,他都在偷吃外公刚弄好的菜。外公轻轻打他,他仍嚷着“好吃好吃”。那时候我们家的灶屋,真的是“灶”屋,一个草棚子,里面除了一个自制水缸,就只有灶。所以我无须敲门,直接就冲到外婆身边,和她挤在烧火凳上。
外公是一家之主,先发言“今年多少啊?”我会得意地向大家笑笑,然后不肯告诉他们。他们也不逼问,只是我的小舅舅说要帮我保管,我不肯,就缠着我,我们追逐来去。
在我们跑了几圈后,外公和外婆已经把饭菜摆在桌上了。先是祭祖。外公拿出白萝卜,插上香,点燃。然后烧纸,一边做这些,一边嘴里念着叫祖先回来吃年饭。
等外公觉得祖先应该吃饱了,就招呼我们坐上去。一上桌,我和舅舅会立即拿着筷子准备抢吃。可是外公一咳嗽,我们就只能悻悻然.
哦,原来还有外公年饭前的发言呢,一如西方人饭前的祈祷,是必不可少的程序。外公总结一年来全家的情况,说说一年来我们生活的变化,和现在那些惺惺作态的人完全不一样,外公是一片热情,每年结尾还会说我们今年生活比全年又好些了,脸上带着幸福的笑,感谢党,感谢国家。外公是党员,是战场上下来的,,对党的感情很深,所以总是时时表现出对党的无限尊敬。
外公说这些的时候,外婆很认真地听着,虔诚地望着自己的天。我和舅舅不怎么能理解,一味听外公说着。
说完这些,就迎来了一年中最激动的时刻。外公一宣布发压岁钱,我和舅舅就手舞足蹈,互相拥抱。
外公拿出四个5元,是准备好的,先是他自己,他说他是最辛苦的。的确也是,那时外公在农忙之外,主要是替别人抬造房的石头来贴补家用,很是辛苦。
然后发给外婆,外婆连连摆手说“不用,不用…”,可是外公不理,说一年一次,每个人都有。外婆于是接过来,笑得很质朴,很干净,带点不好意思,因为外公一边递钱过她,一边说说她为我们所做的贡献。
然后轮到舅舅,舅舅早已迫不及待,外公把钱递过去,准备说话,舅舅早已把钱抢了去,外公也不计较。照样也表扬表扬舅舅平日里为家里做的事。
轮到我的时候,我就很乖,可不能破坏树立的乖外孙女的形象。等外公递过来,才用两手接住,忍住心里的笑声。舅舅在旁边误导外公说不用表扬我了,我都没什么贡献。可是外公轻瞪他一眼说:“谁说的,这可是家里贡献最大的。你看你,以前读书从没认真过,看你外甥女成绩一直第一。”
呵呵,不但得了钱,心里也美滋滋的,这就是外公在除夕夜给我们的最美礼物。只是5元钱,现在我可以轻易得到5元钱了,可是我多么希望还有那样的日子。我,外公,外婆还有舅舅坐在一起,单纯美好的除夕夜。
现在舅舅已经成家立室,成为一家之主,负责发压岁钱给女儿们了。
现在外公已经离开了,音容笑貌葬于一抔黄土,慈祥亲切不复于世。
而外婆,一向不多言语的外婆还是那样日复一日地安静生活,每到过年见到外婆,亦不是外公在世时那般,心痛着,心痛着。
当年的老房子,蛛网遍结,虫鼠安居。一切的一切物非人非!为什么这个世界有些东西过去就真的过去了呢?
3.蚕
每到春天,天开始暖和的时候,外婆就到大队里去拿预定好的蚕宝宝。一般是两个簸筐。
外婆拿了回来,把大屋清理干净。搭上架子,就开始了养蚕。
蚕最初都很小,软软的,白色的。一簸箕一簸箕地满爬。每天外婆都要带着我去坡上采桑叶,必须要是青青地,嫩绿的。回去铺在蚕上,不能太厚,否则蚕很难爬上来。
一会蚕就开始吃“饭”了,桑叶就渐渐地残了。梗子是不大吃的。
养蚕是比较好玩的。只一件事让我怕蚕,怕了软的动物。有一天中午里,我要午睡,就随便用了两根凳子凑着,在大屋里睡下。谁知舅舅竟恶作剧地趁我睡着时把蚕放在我脖子里。醒来时,我就感到脖子里不对。一摸,天啊!从那以后,可是落下心病了。我那坏舅舅!
大概四十多天,蚕就开始结茧了,休眠,吐丝,然后结成雪白的茧子。外婆他们就背了去卖。每年养蚕,所以蚕已成了童年不可缺少的记忆之一。
那时候学校收的学费较少,常叫我们交了些东西去。有稻谷梗的穗,说是做本子是有用得着的。还有就是晒干的蚕屎,每人需交50多斤,分了好几次背去,至今不知做何用。童年秘案之一! 4.火把和外公 “火把”这东西在农村长大的小孩肯定都见过,它对我的童年那是必不可少的。
陪伴的时日不多,只在每学期的第一天和最后一天派上用场,然而极其重要。
那时候村子里有小学,可是外公觉得教育质量毕竟不如镇上,于是送到山的另一边去读书。路很陡,也远。要想每天准时到达学校必得早上天还没亮就走。所以那时候外婆每天很早就起来煮饭。
如果我按照正常速度吃饭,一切皆来得及。但是偏偏我吃饭时间之长,直追记录。总是要吃到很晚才出门。路程远,赶到学校就已经上午快结束了。所以那时候的我。迟到跟每天要睡觉吃饭一样正常。在老师的注视下走近教室,有好事者竖起拇指,整个一童年时期我就当表扬了。
逃课更是我童年常做之事了,为了从学校跳出去,什么也不管,现在回想起来倒有点后怕。那时候装病的功夫一流,请不了假就逃。反倒是到了大学,能逃的时候也不逃了,坐在第一排认真听老师讲课。
但那时一学期是有两天绝不迟到的。就是开学和考试。开学去晚了,生怕难报名,毕竟恶行太多,也是担心学校不要的。于是开学那天早早地去,全校最早的。开门的大爷都诧异,因为平日地都知道我是全校最晚的小孩,忽然去那么早,真是不习惯。
期末考试也是不好去晚的,因为要去一个更大的地方考试,路程遥远,如果去晚了,老师是不等的,这学期你就没考试,没成绩了。所以怎敢马虎?
于是每次考试早早穿戴整齐,饭也随便吃点,在外公的“押送”下,擎着火把出发。也亏得是这天,平日地外公是不愿接啊送的,所以童年我最盼望的事是有一天有个人在我放学时来接接我。可惜从我幼儿园第一天到小学毕业,这盼望也还只是个盼望。
火把是燃烧很快的,所以外公一路就抱着很多柴火。现在想起来,一老一小,沿着那山走,无限温馨。只是那时候不知听话,日日地调皮,上课总没正经去上,所幸的是期末能捧回“第一名”的奖状,外公也是十分欣慰。
几年后,我离开那里去了四川,外公再不为我的事操心。却常常说起,自我走后,家里静了。有时候还觉得我在屋子里闹,于是和外婆。舅舅常想我就流泪。每当听说,总是千般纠结。尤其是后来那些受苦难过的时光,想起外公他们,靠着那些美丽的回忆一遍遍叫自己“加油”。
后来没机会在外公膝下承欢了,难得地回去看他一次,他必兴奋得整宿说话不睡的。总是给人家办席的外公,在家里是不煮饭的。可是只我回去,外公把别人都撵了出去,他要亲自下厨,也只留我在厨房里陪他说话。
外公喜欢照相,每次我带了相机回去也是讨他欢喜,他是很有兴致地。小猫小狗都要拍,萝卜白菜也要拍的。指挥着我摆造型,他当摄影师。
后来外公就那样病了,六十几岁,是他爱喝酒的缘故。那时候他喝了酒在外,总得找人去抬回来的。回来之后也不做什么,躺在床上,只叫我进去替他抗脚。他把脚放在我的肩上,只说是我在抬他。我就站在那里,和他说话,任他胡言乱语。别人抬脚他是不肯的,只得这般。
外公病了那一年,匆匆地去看了他。只呆了一天,因为有课又四川去了。那次见着我们,本来病危的外公病情渐渐好转。第二年回去看他。他坐在椅子上笑着说话。中午还下了地去。当时妹妹嚷着回城,没想那么多就走了。只再也不曾想到,那竟是与外公的永别。
记忆于此定格,断线,外公在田垄里遥远而又模糊的印象成了他留给我的永远。
2004年的春天,万物生机勃勃地生长,我的外公,那个世界上最慈祥的人,那个我以为会终生会陪着我爱着我的人走了。连再见也没说一个。
妈妈怕我难过,知道无益,于是没有告诉我。辗转听到消息的时候,外公已经长埋黄土了。他在最后那刻想了我们,可惜没能等着。
后来总在梦里见他,还是微笑的脸庞。后来见到星空会想他,每当不想努力的时候会想他。
“外公是真的走了”我这样告诉自己,是永远不会对着我微笑说话了,连着外公讲故事的声音也已经好遥远好遥远(外公是战场下来的军人,他那些真实而生动的革命故事,在我童年的梦里荡漾)~~
世界上倍儿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我化成再多文字也解不了思他的疼。
5.胡豆叶
胡豆,在普通话里说是蚕豆,也不清楚,习惯了四川话的语言词汇。如果童年的剧目要重演,胡豆叶是我小学乡间路里不可少的道具。
在很远的地方上学,曲曲弯弯之后,就没了同路人。一个人的回家,不适合童年玩劣的天性发挥。于是眼睛乱转,思绪乱飞。破坏,仿佛就这样诞生了。
胡豆,学名蚕豆。在农村很普遍,当漫山遍野都是绿色的蚕豆叶时,仿佛并不是所谓的惊喜。每当那时候就有虫鸟的鸣叫。小孩子好奇地学那千奇百怪的声音,用胡豆叶就是其中的一种方式。摘取一片叶子,放在嘴里,可以发出动听的声音,当然也是需要技巧的,笨拙如我,就一直不得其要领。
胡豆叶,在我的主要作用是用来做毽子。那时候直到过年才有新的毽子,但往往不到几个月,毽子就坏了,青黄不接,就用各种东西代替。胡豆叶就是其中很不幸的牺牲品之一。
在放学的路上,独自走着,总嫌无趣。那时候外婆家离学校很远,很长一段路都只有自己一个人。于是自娱自乐就格外地重要。胡豆叶青绿的时候,从头上断其叶,几片相联,用线扎起来,就成了临时的毽子。往往比较脆弱,但能支撑一会娱乐。到最后,叶子伤痕累累,就体现出自己的残忍了。但小时侯是不管的,坏了就扔掉,干坏事是不遭自己良心谴责的。也不计较那些叶子其实是别人辛苦劳动的成果。真被人逮住的时候,急匆匆地就跑掉了,大人也不较真地跟小孩计较。
回忆里还有童年满山的胡豆叶,和年小无知的自己。。。。。。
无处安放的童年
我的童年是很乱的,分几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也很混杂。所以叙述记忆的时候,往往使听者的脑袋也快速地转动调换,一会故事地点在东边,蓦地,又转到西边去了。
1——5岁的时候,记忆很浅,是零星的片段。在福建周宁度过的。这时候的自己,停留在村子无数人的记忆里,独独自己的记忆残缺。所有的一切,直到长大,才渐渐地在别人的嘴里拼凑出来。原来,我是那样的。
出生得就不讨喜,长得很不入人心。是丑小鸭中的丑小鸭。不怪大家的审美出了问题。一个大脑袋上顶着几个毛,脸皱巴巴的木讷小孩,给她“美丽”的夸耀,她也承受不起这评价。
后来被卖了,25元。比较高的价格了。不似某些人妖言惑众,说我不抵一包方便面,实践证明价值。在我还是个小女孩的时候就有那身价。后来被奶奶抢回来了。据说主要功臣是我那在硝烟战火中走出来的英雄舅公,可惜无缘再见。徒使我对人生的第一个恩人无法涌泉相报。
那时候是谁也不肯理睬的,和现在的乐观开朗是遥相对应的。即使阿爹,那时候也是不理。傲得一塌糊涂。任何东西诱于前,都坚持固执的。整个一小江姐。可惜没能把这种革命情怀保持好。不然,准是新中国的一大好青年。
外表沉默,内心暴力。所以那时候的暴力事件一起又一起。估计也是生来的野蛮气,好斗。很不幸地把邻居家的小孩毁容成功。罪行昭昭。为了使长大的自己忏悔,自己的脸上也留下了罪证。那么暴力的小孩!
很懂事。娘胎里带出来的。很小的时候就会自己给自己添饭,自己围了围腰,站在凳子上洗碗。原来我的勤快,是根上就有的,非后天人工性行为。
3岁看老,是不成立的。至少3岁的时候我是个白目丫头,现在不是。在崇山峻岭中横空出世,从此祸害人间。我的根脉,我的血液。他们说的那时候的我,仿佛与我无关。只是那个叫哪吒的小女孩,而我,已经是小郁。无处安放的童年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