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条件的爱?
当初买Lab Girl因为它是纽约时报的年度非虚构类推荐书,买完放在Kindle好久,今年才断断续续读完了。
这本书分两部分,一部分大约可以算作是科普散文,Hope Jahren用非常优美的笔调写一些关于植物的科学发现,让你知道植物也有它们的特殊的远程通讯机制,知道为什么树顶的叶子要比下方的叶子稀疏而小,知道植物怎么能保证在极度寒冷的情况下内部的液体不结冰,知道仙人掌怎么在沙漠里活下去……这部分,我作为一个喜欢植物但养不好任何植物的读者,非常喜欢。
另一部分是自传。从她幼年对科学的耳濡目染及她和斯堪的纳维亚血统母亲的冷漠关系,到她求学、建立自己的实验室、为实验室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应对学界对女性的不公平,再到她的结婚生子。这些内容让人看到女科学家的艰难和付出,让人了解到科学界也和其他领域一样有巨大的财务上的挑战,科学家不生活在象牙塔里。
作为自传,她写得极其坦诚,对早年生活的困顿和自己的躁郁症都毫不讳言。在自传部分从头到尾不停出现一个人,Bill(这张照片就是他们)。到最后,这简直就是他们的故事。

这是这本书让我读到中段越来越不舒服的原因。Bill和她,他们俩实在太好太默契了,相濡以沫的那种好。他们可以对对方做任何常人看来古怪的行为,可以互相倾诉任何事,他一直忠心耿耿地做她的实验室经理,拿很低的工资,曾经很长时间穷到住在房车里,生活得不快乐,也没有教授资格。他大半生都站在她后面,默默支持她,追随她,照顾她。但是他们俩并没有在一起。她说他们俩是精神上的双生子。
这个我不太信服。我觉得Hope对Bill既在各方面都极度依赖,又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他最深层的情感需要。如果是双生子,Bill才不会在她谈恋爱的时候刻意疏远她,觉得不自在。她也不会在他失去父亲陷入抑郁的时候抛下丈夫孩子和他一起飞到爱尔兰去旅行,事后还开玩笑说这是他们的蜜月之旅。
她结婚了,生孩子了,Bill始终在他们身边,识相地变成Uncle Bill。我猜他所有和异性相处模式都跟他的手部残疾有关系,因为手部残疾,他从小一直被嘲笑,骨子里其实很自卑。书里有一段,他们在北极考察,远离人群,Bill和她老实说起自己没有约会过,连高中毕业舞会都没有参加过,Hope就鼓励他跳舞——他终于放飞自我,在冰上跳了起来。当然,她看着,没有陪他跳。
看到这段太心疼Bill了,其实整个后半部我都忍不住为Bill鸣不平。不过她这个写法,知道大家肯定要质疑她和Bill的关系,她也在最后说,他们的关系不需要别人来贴标签,这么多年来就是这样。他们的故事也是得到了Bill的同意才写的。本来么,Bill、她和她先生都接受了这种相处模式,外人有什么话好说。
所以你也可以认为这一切都是Bill心甘情愿。可是我还是忍不住要觉得这真的好自私啊。如果不是为了她,Bill可能早就谋了一份教职,或者在别处成就事业,不需要依附她。有朋友说,无条件的爱是存在的吧。我觉得,最让我质疑的,是真的有一个人无条件爱你时,你怎么对待这份爱。
我也不喜欢他们对待学生的态度,不管是让学生跟他们一起开长途车结果出了车祸,还是让新进实验室的学生做几天无用功来“考验”他们,在我看来简直是不尊重人。我猜她的躁郁也满磨人的,日常生活里绝对不好相处。
基本上《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这些主流媒体都对这本书有很高的评价,觉得它写得很真诚。我对它的感受颇复杂:一方面Jahren的确有很不错的文学才能,关于植物的那些篇章都很好,还有一段写求学时期在医院工作,一边工作一边读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把书里的一些章节很恰到好处地融入到她自己的叙述里,很见功力。另一方面,我真不喜欢她这个人!读完特地去Google了一下Bill,他现在还是她的实验室经理呢。好吧,只要你们高兴。
小克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从费城出发——我们是到了一个小小仙境吧! (51人喜欢)
- 从费城出发——遇见春日绝美花园 (114人喜欢)
- 海外的中国珍宝——宾大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 (77人喜欢)
- 和狄更斯参观了同一个地方 (10人喜欢)
- 可可爱爱,妙想天开 (80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