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父母只剩背影,故乡只剩冬夏
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上大学后,故乡再无春秋,只有冬夏。”然而,工作了的人会说“工作后,故乡再无春夏秋冬,只剩下除夕夜的回忆。”
越长大,回家的次数都在减少,回家的时间也变的越来越不定性。
成
长
高一开始,我就开始住宿生活。离开父母,去市区读书,那时,我一周回来一次。每周最期待的日子就是周五。下午一下课,便推着行李箱像脱缰的马儿往校门口跑去,和很多赶着回家吃晚饭的同学一样,挤上公车,回家的公车要开好久,大概要一个半小时,中途还要换车。有时候车上有位置,就会看着窗外,坐着坐着我就睡着了,在梦里,我看见倚在门口等我的爸妈,闻到了烟囱散发出来的香味。然后醒来,看看手表,已经快七点半了,我知道,他们一定在等我回家,再一起吃饭。
周五过完,周日下午就陷入忧伤之中,最不想做的就是收拾行李。总是把行李箱拖到最后要走才离开,经常被念叨着拖拖拉拉,其实我只是想在家再呆一会儿,晚点出发。上了高二,就变成了两周回来一次了,再后来到了高三,就变成一个月回来一次。
人越长越大,回家也越来越少。都说在家的日子最幸福,只是我们都知道是那是以前了。成长总是逼着我们总是在做自己不愿意做却不得不去做的事。为了上学,我们不得不住宿;为了工作,我们不得不离家;为了养家糊口,我们不得不一年才回一次家。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越来越少,以至于让我忘记故乡的春天,秋天,还有夏天,后来只记得冬天的模样了,再后来,就只有除夕夜的回忆了。
上了大学后,离家越来越远,虽然也没有跨省那么远,但是回一次家的车费越来越贵,回家的假期也越来越少。
刚上大一那会儿,我会羡慕那些家在附近的人可以依旧周末回一次家,而我已经成了校园的常驻客,有时候七天的假期我依旧还是没有回家。一年只回两次,一次暑假,一次寒假,回家的季节渐渐只剩冬夏了。
牵
挂
小时候我们总是害怕离开家里,第一个住宿的夜晚,女生可能会哭;第一次离开家去一个很远的地方读书,我们难免会止不住的思念。后来,再后来我们都学会了习惯,学会了离开家里,独自仗剑走天涯,因为我们在成长,成长就意味要经营自己的生活,寻找自己的人生意义,就意味必须离开家。
可是,当我们越长大,越不怕离开的时候,我们的父母却开始害怕了,他们更挂念我们,他们更害怕离他们越来越远的子女了。
曾经的我们是那么的向往着诗和远方,如今的我们向往着远方却会开始犹豫,可是当我们选择了远方后想要回头多看看的时候,更多的却是不得已。这或许就是成长吧,我们的成长,使得离家的距离也在不断变远。假期从周末,变到冬夏,最后连固定的冬夏也没有了。只剩下过年那几天少的可怜的假期,还好好和爸妈聊聊,又要回到都是高楼大厦的都市。有时候甚至连除夕夜的团圆饭也没办法跟家里人一起吃。
和每一年一样,今年的大学新生们拿着他们的录取通知书各自奔赴他们的象牙塔,奔向全国各地去成长,去寻找,实现他们的人生意义,他们的背后,是守候着他们的父母,直直地站在门口望着回家那条路。
成长的路上,无论我们走多远,我们都要知道根在哪,我们都要多回头去看看那根的地方,无论你在外面受了多少委屈,多少人拒绝了你,那里是永远不会拒绝你的地方,因为那里的人一直在守候着你,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