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记
也许是老了,越来越爱看经典无论是书籍还是电视剧。当然,对于我这种懒人翻看电视剧比翻书容易多了。这两周看了陈晓旭版本的红楼梦,不得惊叹红楼梦成为四大名著自有其道理。以前拿起红楼看到十来回就放下了,一个是不明白里面为什么关系那么复杂,二是被里面的诗歌给绕住了。
现今不同以往,当元春回家省亲,贾府大兴土木建设大观园是贾府丰光鼎盛时期,而三姑娘探春含泪嫁给藩王和亲时,贾府没落到来。刘姥姥进大观园时凤丫头对姥姥的取笑玩耍到最后被关进大牢时磕头跪拜乞求姥姥救巧姐,对比鲜明。曹雪芹在情节中埋下许多的伏笔,比如凤丫头生巧姐是七月初七,这个日子本是不祥之兆,但刘姥姥给取了一个名,并预示了巧姐的未来逢凶化吉。最后贾家也就剩下巧姐还落得个平实去处。还有海棠诗社的姐妹们掷骰抽签时,每个签都是每个人的命运。姑娘们一个个进大观园,然后一个个出大观园,纷纷死去离去,要说姑娘们有什么罪过或错误还真不是,只是时代给了她们身份,成为一个府邸由盛及衰的牺牲品。
寄人篱下多心的林黛玉远远没有史湘云的洒脱,这也就是为什么林黛玉在病榻上香消玉殒,而史湘云最后忍受红尘努力生存。这两人都是绝佳的诗人,那一对寒潭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令我印象深刻。还有黛玉在宝玉说要拔去大观园里的残荷以便通行时,提到李商隐的留得残荷听雨声,骨子里不属于那个现实冷酷的社会的林妹妹。
在所有姑娘里三姑娘探春令我欣赏,她有主见,刚争取,虽是庶出,但公正不阿,不卑不亢。当南安王妃认她为义女,以和亲的使命出使藩外,也许是好的结局,毕竟相比元春在宫里不明不白的死去,迎春由于懦落最后被孙家欺负至死。还有六亲不认,维护自己的惜春最后遁入空门,落发为尼。起码在那个时代,探春还是光荣的。曹雪芹在每个人的下场上是有喜好的。
女人堆里的宝玉是多情公子,当然他对林黛玉是与众不同的,但对大多数姐姐妹妹还有房里的丫鬟他也喜欢。某些程度上也导致敏感黛玉的多心与顾虑,宝玉是懂黛玉的,所以他俩惺惺相惜。但最终还是无缘。与宝钗的结合更符合那个时代的择偶标准,宝钗与太太而言亲上加亲,再加上宝钗的人际关系绝佳,连袭人都帮着宝钗,引导太太找元春指婚。金玉良缘也好,木石之盟也好,婚姻不过是家族算计的结果,没有谁关心感情,只关心自己的利益。
剧情人总是夹在着道人的场景,无论是道人吟诵的诗歌,还是一些坐在墙根,远走他方的画面,都昭示着入世与出世,参禅无非是出世的世人们一种心灵的寄托。感觉曹雪芹还是相信因果报应的,物极必反,盛极必衰。
当然小说也透露出当时朝政的混乱,站队成为关键,南安王落败,北静王远征,忠顺王府执掌朝权后,贾府素日里做的一些伤风败俗,欺人太甚的事情就被翻出来了,就像王熙凤在家的遭遇一模一样。这种国与家的关系通过人物渗透出来,让人不禁思量:到底是国成就了家,还是家改变了国。贾雨村在这个故事中就是一个墙头草,见风使舵,当然最后也难逃一死,情节设置到此也就首尾呼应交代了每个人物的下场。最后在宝玉孤身远去中结局,让我想到贾政说的知子莫若父,宝玉是不合适当官的,但宝玉的诗情在,做的诗有灵性,他是自由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