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前夕,中国和日本的琉球之争!
(节选自孔令堃作品《听学渣讲近代史》)
在十九世纪,欧洲人眼中的世界大概是个什么样子呢?简单说欧洲人认为除了他们,世界上的其他地区和国家都是野蛮的、落后的,只配为欧洲服务。但是野蛮和野蛮也不一样,你比如说非洲,野蛮程度令人发指,这些茹毛饮血的黑人,在欧洲人眼中只配当奴隶。我记得有个所谓的营销案例说过,有人到了非洲之后,看到了非洲人不穿鞋子,所以看到了巨大的商机,把鞋子卖给每一个非洲人,不就发了吗?这个思路跟向大清出口睡帽一样离奇,今天中国人睡觉也不带睡帽,而非洲人今天依然有很多部落不穿鞋子。所以穷困潦倒的非洲不能成为市场,这才成了欧洲的殖民地,主要为欧洲提供原料。

再看美洲,比非洲都落后。在玛雅土地上生活的印第安人,跟玛雅文明仿佛没有一毛钱的关系。美洲最强的印加帝国,科技水平都不如中国的商朝,这个六百万人口的大国,在明朝时被不到两百个西班牙人轻松灭国。因纽特人也够神奇,只会盖冰屋做雪橇。美洲这么落后,人口还少,那么美洲人的命运,只能是被屠杀。

亚洲就不一样了,亚洲的野蛮程度与文明程度会有个抵消的过程。在欧洲人眼中,俄罗斯、奥斯曼也算是亚洲野蛮的游牧民族,所以总受欧洲人排挤。印度人还玩溺婴、割礼、种姓制度,所以也成为了殖民地。中国则是另一种情况,看上去中国也是足够野蛮的,就裹小脚这一条,就令人毛骨悚然。但是中国有自己的文化体系,又是东亚文明圈样板和宗主。跟其他亚洲国家相比,中国人又最有钱。而且看上去,跟中国人是能讲道理的。毕竟中国没有极端宗教信仰,又不跟当时的日本人一样,极端到可以为了君主去死。毕竟中国人在明末就有极其先进的思想:“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所以,同样是欧洲人眼中的野蛮国度,中国在欧洲人眼中的定位是市场,让四亿中国人买自己的东西,那是极好的。
那么说日本呢,这个蕞尔小国,当市场吧,天皇都挨了几百年饿,肯定不行。抓走干活吧,这帮人个头不行,干不了重活,还动不动就拿刀豁自己肚子。所以,最初日本在欧洲人眼中,就是个能停船补给的地方。从列强跟中日两国签订的条约可以看出,欧洲人希望中国最大可能的开放市场。希望在日本停船补给的时候,不要收到骚扰,顺便卖卖货最好。

但是在1860年后,中国开始了洋务运动,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十多年的光景,两国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号称中兴,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了乾隆时期,军队装备水平也向欧洲看齐。这样一个陆上面积一千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人口四亿多的帝国,看上去特别吓人。但是从总理衙门官员的态度了上看,中国是安于现状的,是无公害的。自洋务运动以来,愿意来试探下中国实力的国家只有两个。一个是间接试探的俄国,在洋务运动开始之前就在新疆搞事情,扶植了阿古柏搞分裂。一个是直接试探的法国,在越南问题上跟中国掰了掰腕子。在英国的斡旋下,战争规模都不大,很快就恢复到了快乐的通商状态中。
中国对现状很满意,希望延续这个状态到天荒地老,所以朝廷对洋务运动的重视程度,远不如之前。迅速掘起的日本就不一样了,日本人想要的是脱亚入欧。中国靠着自己四亿多人的大市场,可以活的不错。日本靠自己是没戏,既然要学习欧洲,就要学习欧洲建立殖民地。当日本崛起之后,世界早就分光了,所以日本唯一能下手的对象,就是中国。所以,从明治维新一开始,日本就没想过和谁和平相处。尤其是对中国,日本早就想取而代之。随着日本的崛起,和中国的冲突就没断过。
而双方冲突最激烈的地方,还真不是朝鲜,而是琉球。

琉球王国是个很有意思的国家,国王姓尚,据说讲闽南话,风俗跟福建相似,自明朝以来,就是中国的属国。日本之所以先向琉球下手,那是因为琉球不光是中国的属国,还是日本的属国,早在大明万历年间,琉球就是日本萨摩藩的藩属。
弱国嘛,没有办法,谁也惹不起。就像汉朝的西域各国,楼兰、车师等等,都是向汉朝和匈奴两国称臣。琉球对于中国来说,并不是太重要的藩属,所以明清两代对琉球都没有太重视。但是日本对于琉球很重视,在大明崇祯年间,日本就在琉球设置管理机构,插手琉球的对外贸易。所以长久以来,欧洲人都以为琉球是日本领土。
后来佩里将军到了日本之后,在谈判中还要求日本开放琉球作为停船、通商的口岸。这时候,日本政府对美国讲,说琉球是个主权国家,日本无权干涉。从此以后,世界上才知道,还有琉球这么一个国家的存在。那随后,美国、荷兰、法国先后与琉球签订条约,取得了领事裁判权和最惠国待遇。
日本迫不得已承认琉球是独立国家,所以等到风头一过,日本又决定对琉球下手。1872年,琉球国王尚泰去拜见日本明治天皇的时候,突然被日本天皇册封为华族藩王。日本的华族,指的是过去的公卿阶层和大名阶层。日本强行去掉尚泰“琉球国王”的称号,改为华族藩王,那就是说琉球成了日本的一个藩。
过去无论日本对琉球做什么,只要琉球还向中国进贡称臣,那么中国就不干预琉球事物。当日本单方面把琉球化作自己领土的时候,无论如何都绕不开中国这一关了。
1873年,日本决定就琉球问题,跟中国简单交流一下。当日本时外交官副岛种臣在跟中国总理衙门交涉的时候,提出了一个事件,说1871年的时候,琉球船队遇到台风在台湾停靠,被台湾当地土著杀死数十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瑶湾事件。

当时总理衙门负责接待副岛种臣的是毛昶熙。毛昶熙没想到日本会提八瑶湾事件,说琉球和台湾都是中国领土,少数民族互相杀人的事时有发生,我们该管的管,该抚恤的抚恤,你们日本问不着啊。
副岛种臣明显是有备而来,拿出确凿的证据,证明在八瑶湾事件中,有四名日本人被杀。同事副岛种臣问毛昶熙,为什么不处置随意杀人的台湾人?
毛昶熙想也没想,张嘴就说,那都是化外生番,没必要这么较真。
副岛种臣说,既然是生番害人,那我国就要去讨个说法,惩罚生番。因中日两国友好,所以特来打个招呼。
毛昶熙回应:你们看着办。
就这样,日本决定攻打台湾的高山族领地。日本人做事,都是相当的缜密。这次出兵台湾,日本做出了相当完备的计划和筹备。领兵的将领选的是日本名将西乡隆盛之弟:西乡从道。在外交上,日本不仅提前忽悠了中国,还和英、美两国打了招呼,并租用英、美两国的运兵船。这倒不是说日本没有运兵能力,只不过是日本让英、美也赚点钱,好替自己说话。根据日本的传统,在出兵之前,日本的间谍桦山资纪和水野遵提前来到台湾调查情报。你看日本人做事的态度,打仗怎么能不赢。然而,对于日本来说,事与愿违了。
简单介绍下清朝时台湾的情况,我们都知道在康熙年间,施琅攻破台湾,把台湾纳入清朝版图。1684年,康熙帝在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雍正年间,清朝设台湾道,改为一府四县二厅。我在讲鸦片战争的时候提到过,当时台湾的最高长官就是道台姚莹和总兵达洪阿。总之一直到今天,台湾的主要城市都集中在西部沿海和北部。

清朝时,台湾东部的高山族人分为不同的社而进行高度自治。这种方式,相当于雍正之前云贵地区的土司制度。所以在当时的国际上,认为台西是中国领土,而台东不是中国领土。
在日本准备攻打台湾前夕,英、美和中国在总理衙门进行了简单的交流,得知整个台湾都是中国领土之后,决定放弃帮助日本运兵。帮助日本侵略别国领土,这事太丢人,不能干。
日本维新三杰之一的大久保利通迫于国际压力,下令停止向台湾出兵的计划。而前线领兵的西乡从道认为准备了半天,说不打就不打,有违武士道精神。所以西乡从道拒绝服从命令,继续带兵攻打台湾。
1874年5月,西乡从道以个人身份带兵攻打台湾,遭到了当地高山族人的强烈抵抗,尤其是牡丹社反抗最强烈,所以这次军事冲突,被称为牡丹社事件。西乡从道的军事进攻并不顺利,这倒不是因为高山族人能打,关键是当地的气候让日本人受不了。战争刚一开始,消息就传到了北京。朝廷很不开心,命钦差大臣沈葆桢负责和日本谈判。与此同时,对中法战争毫不热心李鸿章,派出了淮军大将唐定奎带了十三营装备精良的淮军开赴台湾,对日本进行军事威慑。

在讲中法战争的时候,我说过朝廷派退休的淮军大将刘铭传空降到了台湾,指挥湘军抗法。而刘铭传退休期间,接管他铭字营的人就是唐定奎。淮军二号人物来到台湾震慑日本 ,李鸿章对这件事的重视,可见一斑。
沈葆桢是湘军大佬,一贯主张强硬。李鸿章最担心日本,更主张强硬。而面对日本提出赔偿军费等一系列无理要求,军机大臣文祥批示:一钱不给。
这时候,英国在亚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英国我们知道,在欧洲一贯奉行大陆均势政策。在亚洲,英国也有这种思想。在这次中日冲突中,英国觉得前边放了日本一次鸽子,所以这次英国决定帮日本说说话。

到了1874年的10月,中法战争打到了最激烈的时候,福建水师全军覆没,台湾孤悬海外。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清廷接受英国的调停,和日本在北京议和,签署了《北京专约》。
条约分三条:
1、日本此举是为了保护日本人民,中国不能指责其为侵略。
2、中国抚恤之前被台湾人杀死的日本人。
3、此事就此作罢,两国以后不再提起。
清朝签署了这份条约,给足了英国面子。换来的是后来英国支持中国,迫使追加了军费的法国接受议和。
注意,当初在1871年的八瑶湾事件中,台湾人杀死了五十多个琉球人和四个日本人。清朝先前抚恤了琉球人,现在签订《北京专约》后,又抚恤了那四名日本人。结果日本就以此大做文章,否认他们出兵台湾是为了四个日本人讨公道,而是说为了当初遇害的所有人讨公道,借此说琉球是日本的。

1875年,日本单方面告诫琉球王尚泰,不许再对中国称臣纳贡。1879年,日本在国内实行废藩置县,顺便强行改琉球国为冲绳县,吞并琉球。清廷对此大为恼火,提出强烈谴责。在美国的调停下,中日再次谈判。日本主张,琉球岛以北,包括琉球岛在内的岛屿归日本,以南归中国。中国主张,琉球岛以北的岛屿归日本,琉球岛归琉球国,琉球岛以南的岛屿归中国。这两个提案始终不能达成一致,就一直搁置,一直搁置到了甲午战争。
但是,一直到今天。中国和日本之间,关于琉球问题没有签署过任何条约。也就是说,日本强行吞并琉球的行为,并没有任何的法律依据。大清国即便是在《马关条约》中割让了台湾、澎湖、辽东,放弃了朝鲜的宗主权,但没有放弃琉球。所以在法理上,中国一直是琉球国的宗主国。

这是中日两国在近代不可调和琉球冲突,在这场冲突中,日本有计划有步骤的做事风格,可以让我们看出日本人的民族性格和当时政治体制的高效。不过这次的牡丹社事件,也是日本军国主义化的开端。在政治上,政府下令不许进攻台湾。而在军事上,西乡从道完全不理会政府的政令,一意孤行的攻打台湾。而西乡从道这样一搞,日本政府又不得不追认西乡从道的军事行为是日本政府授意的,要不然如果日本政府不出面不谈判的话,西乡从道带去的这三千五百人就一个也别想回去。
这种趋势在军部成立后,发展到了顶峰。这就形成了世界历史上很罕见的一种情况:政治跟着军事走。这种作死的行为,居然颇受老天爷眷顾,一直能延续到二战才受到应有的惩罚。
不过在琉球问题上,日本占尽了先机,取得了巨大进展,也鼓舞了日本的野心。同样的套路,日本决定用在朝鲜上。不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下节课再讲。
(看完整版请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