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小议
查盗版电子辞海,“互文”有三个意思。1.谓上下文义互相阐发,互相补足。 2.指错综使用同义词以避免字面重复的修辞手法。 3.指互有歧义的条文。今晚看到唐太宗说的“宜令审细,毋使互文”,应该是第三种意思。于是想起中学时候很别扭的诗词欣赏,“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边关”,“主人和客人一起下马一起上船",“木兰开东阁门坐东阁床,开西阁门坐西阁床”,“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将军和壮士十年归”……觉得很附和权威。
如今有网,百度之,有《互文性研究》一书的摘录:”
一,单句互文
(1)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
我们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如将此句 作:“烟雾笼罩着寒水,月光笼罩着沙”理解,那就大错而特错了,怎么也讲不通意思。
(2)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从字面上看,“秦时明月汉时关”是“秦时明月照耀汉时关塞”之意。但不能理解成“月亮还是秦时的月亮,边关还是汉朝的边关”,而应解释为: 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边关。句中的“秦”、“汉”、“关”、“月”四个字是交错使用的。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即“明月依旧,关塞依旧,却物是人非”。更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悲怆。
二,对句互文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
按字面的解释是“将军经历千百次的战斗战死沙场,壮士从军十年凯旋归来。”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疑惑,为什么死去的都是将军,而归来的都是壮士呢?事实上,“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是互相渗透,互相说明,在意义上是合指兼顾的。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将士们从军十年,经过千百次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只有这样理解诗句才显合理。
对“烟雾笼罩着寒水,月光笼罩着沙”我并没有觉得“大错特错”“怎么也讲不通意思”。之所以称之为“寒水”,是因为水上有雾气,古人“烟”“雾”不分家,而水上有雾气一般在秋冬比较明显。因此这里的“雾”并一定是指 漫天大雾,自然“沙”上也未必就有“烟”,“月光笼罩着沙”也好理解,沙洲反射月光自然比起了雾气的水要容易,因此也未必就是“月光普照”。何况,烟雾笼罩寒水,月光笼罩沙洲,并没有说,烟雾只笼罩寒水,月光只照耀沙洲,哪里来的大错特错呢?
第一段描写的静态景物,第二段描写了整个的时间空间跨度,意在怀古,(下一句是万里长征人未还),触景生情而不是考古研究,关,想必汉代有史书记录,明月,秦朝未必有明月也是一定有的,这么说不会有错。但是关是当下的关,明月是当下的明月,可以追溯秦汉而已,为何一定要译成秦汉的明月秦汉的关呢?
同样的单句互文也有最有名的互文“主人下马客在船”,为什么就一定是主人和客人一起下马一起上船,为什么不能是主人下马,客人在船上,这同样可能是事实上的一个场景,浔阳江头夜送客,客人本就在船上,主人骑马而来相送。
第三段对句互文,描写的是一个时间跨度,表现战争,如果说这一句是王将军百战死,李壮士十年归的缩减,而一个时间跨度,用这样的例子来诠释也并无不可。谁会有“为什么死去的都是将军,而归来的都是壮士呢”这样的疑问呢?当然这里的解释大体不错,但是为什么一定要将人人理解的以点盖面的方法规范为一种概括性说法呢,这本身也是“揣摩”,而不是翻译,可以写到段落大意或者文章简述里,但不应该写到翻译中。再则如果人人都顺当理解文中白话所要表现的内容,这句话使用了修辞手法这个定论都是要打折扣的,顶多可以称之为一种行文方法。
总结一下,诗句所谓“互文”的句子大多描写一个动态和静态的大场景,或者是一个有时间跨度的大事件,我认为只有“对句互文”的存在,意义在于选取一个场景或者一个事件中的几个有共同含义的“镜头”,在文字上又对偶,达到表现效果;所谓“单句互文”往往是我们附会了对句互文,就字面原义去理解实际上没有什么“讲不通”的。
而最重要的一点,翻译同样也是现代文的再创作,为了表现对权威“互文”规则的了解(不能说是理解吧),把好好的句子译得那样丑陋,实在如同唱支山歌给党听了,当然,一个是附和权威,一个是附和威权,还是不一样的。
如今有网,百度之,有《互文性研究》一书的摘录:”
一,单句互文
(1)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
我们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如将此句 作:“烟雾笼罩着寒水,月光笼罩着沙”理解,那就大错而特错了,怎么也讲不通意思。
(2)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从字面上看,“秦时明月汉时关”是“秦时明月照耀汉时关塞”之意。但不能理解成“月亮还是秦时的月亮,边关还是汉朝的边关”,而应解释为: 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边关。句中的“秦”、“汉”、“关”、“月”四个字是交错使用的。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即“明月依旧,关塞依旧,却物是人非”。更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悲怆。
二,对句互文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
按字面的解释是“将军经历千百次的战斗战死沙场,壮士从军十年凯旋归来。”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疑惑,为什么死去的都是将军,而归来的都是壮士呢?事实上,“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是互相渗透,互相说明,在意义上是合指兼顾的。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将士们从军十年,经过千百次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只有这样理解诗句才显合理。
对“烟雾笼罩着寒水,月光笼罩着沙”我并没有觉得“大错特错”“怎么也讲不通意思”。之所以称之为“寒水”,是因为水上有雾气,古人“烟”“雾”不分家,而水上有雾气一般在秋冬比较明显。因此这里的“雾”并一定是指 漫天大雾,自然“沙”上也未必就有“烟”,“月光笼罩着沙”也好理解,沙洲反射月光自然比起了雾气的水要容易,因此也未必就是“月光普照”。何况,烟雾笼罩寒水,月光笼罩沙洲,并没有说,烟雾只笼罩寒水,月光只照耀沙洲,哪里来的大错特错呢?
第一段描写的静态景物,第二段描写了整个的时间空间跨度,意在怀古,(下一句是万里长征人未还),触景生情而不是考古研究,关,想必汉代有史书记录,明月,秦朝未必有明月也是一定有的,这么说不会有错。但是关是当下的关,明月是当下的明月,可以追溯秦汉而已,为何一定要译成秦汉的明月秦汉的关呢?
同样的单句互文也有最有名的互文“主人下马客在船”,为什么就一定是主人和客人一起下马一起上船,为什么不能是主人下马,客人在船上,这同样可能是事实上的一个场景,浔阳江头夜送客,客人本就在船上,主人骑马而来相送。
第三段对句互文,描写的是一个时间跨度,表现战争,如果说这一句是王将军百战死,李壮士十年归的缩减,而一个时间跨度,用这样的例子来诠释也并无不可。谁会有“为什么死去的都是将军,而归来的都是壮士呢”这样的疑问呢?当然这里的解释大体不错,但是为什么一定要将人人理解的以点盖面的方法规范为一种概括性说法呢,这本身也是“揣摩”,而不是翻译,可以写到段落大意或者文章简述里,但不应该写到翻译中。再则如果人人都顺当理解文中白话所要表现的内容,这句话使用了修辞手法这个定论都是要打折扣的,顶多可以称之为一种行文方法。
总结一下,诗句所谓“互文”的句子大多描写一个动态和静态的大场景,或者是一个有时间跨度的大事件,我认为只有“对句互文”的存在,意义在于选取一个场景或者一个事件中的几个有共同含义的“镜头”,在文字上又对偶,达到表现效果;所谓“单句互文”往往是我们附会了对句互文,就字面原义去理解实际上没有什么“讲不通”的。
而最重要的一点,翻译同样也是现代文的再创作,为了表现对权威“互文”规则的了解(不能说是理解吧),把好好的句子译得那样丑陋,实在如同唱支山歌给党听了,当然,一个是附和权威,一个是附和威权,还是不一样的。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