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行创意园区之1933老厂坊
我是比较爱呆在家的人,从小喜欢。在家千日好,出门半日难,我老这么认为,家里永远比外面干净,家里可以随时顺手拿到需要的东西,家里是永远没有风吹日晒的港湾,在家里太舒服了。
可是,最近突然厌倦了很多东西,对以往的生活节奏产生了疲劳,于是很多习以为常的事项开始放弃。爱在家孵空调人,这么大热的天,我开始一门心思的要往外跑,就想看看外面不一样的世界。我开始想真正的去了解我所在的城市,我们很多居住在这个城市的人,从小到大居住在这里,似乎很熟悉,但是大多数人其实对这个城市并不了解,我好像也是。
于是准备去走走各个创意产业园。在高科技园区的风潮之后,当创意产业成为如今时代的先锋,创意产业园区自然是风起云涌,要知道,不知不觉间上海的创意产业园区已经超过百家。
这里不能不说一个人,登琨艳。10年前登琨艳从台湾来到上海,也是大热天,他骑自行车在苏州河边寻找工作室,人仰车翻一跤摔在一座破败不堪的老仓库前面,门牌1305号,这本是当年叱咤上海滩杜月笙杜老板的粮库,后来这里就成为了登琨艳的艺术仓库。随后周边的老仓库和老厂房纷纷被效仿改造成艺术空间或是工作室,上海的创意园区就这么开始了。
我如今的上班所在地,也在一个创意园区中,一片红色的房子,工业厂房的原型、欧式建筑的风格、钢结构和玻璃立面的结合。原本是一个闲置老厂房,在重新定位、规划、改造之后,原来破旧的工厂成为了颇具特色的创意园区。上海改造的创意园区大致情况基本与我们这里相似,这些作为近现代工业化产物的建筑,都在目前城市产业升级的大环境下失去了原本的价值和用途,由于废弃闲置,它们租金较便宜,又地处市中心,于是就有开发企业通过资金投入,将其改建成创意产业园区后对其租赁和经营。更重要的是这些老厂房、旧仓库背后所积淀的近现代工业文明和不同的时空场地记忆,能够激发创作的灵感。另外,比如我们园区这里一般层高都在4-8米,有的甚至层高12米,这些老仓库厂房开阔宽敞的结构,可随意分隔组合,重新布局,这些都不是普通商务楼具备的,因此受到艺术家等创意产业从业者的青睐。
1933老场坊它本来是原上海工部局宰牲场,由英国建筑师巴尔弗斯设计,由当时蜚声沪上的余洪记营造厂来建造完成。因起在1933年建成而有了如今的名字。
1933老场坊位于虹口区沙泾路10号、29号,虹口港、沙泾港在这里交汇,周边的道路则是阡陌交通更多的交汇在一起围绕着它:周家嘴路、溧阳路、海宁路、海伦路、梧州路、武进路……似乎从那一条道路都可以接近它。紧贴1933老场坊的就是山阴路溧阳路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这里有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各式里弄30多条,百余栋老洋房隐匿其中,鲁迅、瞿秋白、郭沫若、茅盾、叶圣陶、夏衍、冯雪峰、丁玲、沈尹默等等历史名人都曾经在这里居住,人文特色与文化气息浓重。你想到1933老场坊的话,如果分不清上海繁复的公交线路,那么地铁4号线海伦路站步行过去就路程不远。
沙泾路29号是曾经宰牲场的处置场和化制站。屋顶中部有一个高耸烟囱,顶层为化验间、病体解剖室等,设有高压蒸化炉供炭疽畜体及其他有危险性畜体熔化之用,看资料上说病牛熔化之后还能造肥皂?这也太惊人了吧,一看上去就有那种集中营焚尸炉的味道。
10号楼是主体建筑,这栋建筑号称是世界唯一的,而就我看来也确实是从所未见的奇特建筑。大楼空间布局奇特,外方内圆,东、南、西、北4面建筑围成的四方形厂房是外围,中间是一座24边形的内楼,四边形外楼与中间24边形的主楼通过楼道走廊相连。24边形的主楼中还有一座圆形的塔楼,24边形的主楼与圆形塔楼同样依靠空中楼道走廊相连。整个建筑错层相连,高低错落,上下交错,廊道盘旋,设计复杂精密宛如迷宫,却又层次分明。整座建筑占地约1.5万平方米,全部按照英国的宰牲场设计建造,据说当时所有的材料,包括石子和沙土,都从英国进口。建筑充分考虑了采光、通风、卫生、用水等问题,采用了当时非常先进的“无梁楼盖”、“伞形柱”、旋转坡道等技术,令整个建筑充满新奇和特别。
进入主楼的第一个感觉就是碉堡,裸露毛坯的建筑构造,那种钢筋水泥得粗犷结构让这里如同一个战时地下掩体工事,让你就像感觉置身一个巨大的碉堡中。
进入主楼的第二个感觉就是古墓,灰色的基调、阴森的感觉、黑暗的氛围,那种深处地下的感觉油然而生,你不知道楼道的尽头会有什么在等着你,让你就像感觉置身一个巨大的古墓中。
进入主楼的第三个感觉就是迷宫,四通八达的楼梯和空中走廊,之字形的、圆弧形的、交叉形的……向上向下向左向右向前向后不断延伸,你似乎可以从任何路通往任何地方,让你就像感觉置身一个巨大的迷宫。
尝试着各种不同形状的楼梯,沿着圆形塔楼向上走去,可以看到这个圆形塔楼的顶部是一个钢结构的玻璃顶。
柱子上过去留下的“生产”标语还在,而墙上的男女标志则是现在改造后辟出的洗手间,洗手间相当现代,但是在这样阴森的环境中方便是肯定心情与平时大大不同的。
楼道的边上会不时有这样的孔洞,我张望了下孔洞下面就是一个螺旋形的滑道,这应该是当年无数被宰杀牲口内脏的专用通道,通过滑道直达底楼的杂碎间。如果不是现在用玻璃隔开洞口,简直就是杀人灭口的大好陷阱:后面这么一推……
整座建筑实行人畜分离的通道设计,每一个空间都有独立的通道,但通道之间又互相连接,通道与通道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复杂的视觉图形。下面这张图就是外楼通道其中的一角,从这个角度看上去有好多的三角形或者梯形。
两种截然不同的路,坡道和楼梯。坡道就是牛、羊、猪这些待宰杀牲口的通道,邻近的楼梯就是建筑中人的通道,中间由一人高的墙体隔开,于是区隔开了人和牲口,也区隔开了宰杀和被宰杀。
如今,区隔的墙体依然还在,只是现在没有了区别,谁都可以走上任何的道路,只要你喜欢。跟我去走一趟当年无数生灵的升天之路吧,一条当年的不归路,去走一回:牛道。
在如今牛已经成为一个很有噱头的形容词,牛人、牛强、牛气、牛B、牛叉……牛似乎是可以征服万物的一种神,我也终于走上了当年神的道路,感觉我也拥有了牛的气质,似乎突变进化成了一头牛,喘口粗气,似乎做头牛也没啥好炫耀的,也得顺着命运的道路向前走,跳脱出去都没门。
来更清楚地看看牛道的地面,这里坡道地面故意建得很粗糙,是专门的防滑设计,可以看到混迹其中的无数碎石,一棱一棱、一道一道顺着坡道向上延伸,迈过去一棱就少一棱,正如生命的剩余,过去一道就少一道。一棱棱一道道,在坡道的拐角处交错成了一个个直角,像一个个箭头一样由大及小渐渐最终消失。
注视平行的上下坡道,一边充满阳光,一边堕入阴暗,虽然上下都要走过,但是中间的隔墙让两条坡道永远无法相见,你阳光你的,我阴暗我的,互不交融却相互承接着。
坡道的尽头就是每层的宰牲场车间,任你再牛哄哄的一生到那里也最终到了尽头和结束。
牲畜进入厂房会在独立的处理室,用22口径的枪将牛击毙、用电击设备将其他牲畜电击处理,号称让动物在无自觉状态下进入剥皮放血的流程,外国人不是都一向如此声称这样的整个流程显示出他们对动物的人道态度么?这个调调我们到现在实在是听多了,丝毫不陌生了,一贯做作的伪善。
流水线厂房就是四方形的外楼,典型的可以环绕的“回”字形车间。整座建筑中到处都有的统一铁铸标志,不知道是通风装置呢,还是别的。驳的窗台透下阳光和投影,虽然是在这么一个大太阳的日子,但是在这里依旧感觉到阴森森的感觉。能不阴森嘛,这里过去一天要宰杀上千头生命,这一年下来就是数万条命在这里轮回,成年累月聚集着恐怕没有怨气那才怪了。就算这里已经铲除、粉刷,但是墙上的斑驳血迹依旧随处可见,大滩或者点滴的提醒着你,这座建筑的本来身份。
走完了牛道,这里还有更多人走的路可以走,这是个到处都有通道的地方,当你进入一个空间之后会发现里面还有好几个通道连接着其他的地方,而且你如果走下去,会发现又到了另一个莫名的地方,转过几个弯之后,会发现另一片新奇的视觉。太多的楼梯和通道,足以让你走丢了方向、走失了方位。从一个房间走着走着,走过不同的楼梯和通道,结果又到了一个和刚才似乎一模一样的房间,如果不是在大白天有户外参照物的标识,真的要打一个寒颤,起一个走回头路鬼打墙的念头。我在那里默默走着走着,突然边上一扇门打开走出个人来,尽管是白天还是吓了我一跳,我转身走上另一条通道,想要避开这个陌生人,没想到他竟然也走这边来,我不自主的加快脚步转过两个弯奔上楼去,再向前去,前方竟然被扇门关着,急切的去转门锁,还好!门能开!开门、穿过、反手关门、加锁、靠墙松口气……这一系列桥段好像在很多惊悚片里都出现过,很有些自己在过电影的的样子,不由得自己也笑了,在这种地方让人很有感觉嘛。
1933里最让我惊羡的是遍布空中的廊桥,建筑内高低错落的廊桥构造出美丽的几何图形,形成了光影流动的神奇空间,将整座建筑盘活1933 所带给我的视觉冲击与精神体验是上海任何其它历史建筑都无法比拟的。似乎是的,一切魔幻色彩的电影都离不开华丽的空中廊桥,哈利波特的魔法学校、指环王的魔都……古堡廊桥是幻想中永恒的执念。
在1933逛了太长时间,走累了就坐下来休息,除了偶尔有两三片人影掠过,剩下的只有我、阳光和偌大的建筑相伴。在太阳下的1933,安闲而静谧,灰白的建筑色彩在阳光下透出丝丝朴实质感,融融阳光、暖薰和风简直有了些地中海的味道。
看着餐馆、眼镜店的装修,很有可能我下次再来的时候,现在眼前的这个单纯干净的1933老场坊,将变身成为一个五花八门的商业街,弥漫着与其他商业中心一样的混杂味道,还是让我用照片来记录下它现在的样子吧。
1933的名字其实就携刻在每一个坡道的起始和尽头,英文字母、阿拉伯数字、汉字数字、罗马数字一起为这座建筑留下了时间的烙印。
坐在光影中的我,迷幻起来。
19叁Ⅲ年。
本年,中共临时中央被迫由上海迁至瑞金,蒋介石亲赴南昌指挥“剿共”。
本年,日军攻陷山海关,中国军队奋起进行长城抗战,宋哲元第二十九军与日军在喜峰口血战。
本年,曹禺创作的话剧《雷雨》上演,一举成名。
本年,1933这座奇特的建筑诞生了。
起点在这里,而尽头又在那里?
可是,最近突然厌倦了很多东西,对以往的生活节奏产生了疲劳,于是很多习以为常的事项开始放弃。爱在家孵空调人,这么大热的天,我开始一门心思的要往外跑,就想看看外面不一样的世界。我开始想真正的去了解我所在的城市,我们很多居住在这个城市的人,从小到大居住在这里,似乎很熟悉,但是大多数人其实对这个城市并不了解,我好像也是。
于是准备去走走各个创意产业园。在高科技园区的风潮之后,当创意产业成为如今时代的先锋,创意产业园区自然是风起云涌,要知道,不知不觉间上海的创意产业园区已经超过百家。
这里不能不说一个人,登琨艳。10年前登琨艳从台湾来到上海,也是大热天,他骑自行车在苏州河边寻找工作室,人仰车翻一跤摔在一座破败不堪的老仓库前面,门牌1305号,这本是当年叱咤上海滩杜月笙杜老板的粮库,后来这里就成为了登琨艳的艺术仓库。随后周边的老仓库和老厂房纷纷被效仿改造成艺术空间或是工作室,上海的创意园区就这么开始了。
我如今的上班所在地,也在一个创意园区中,一片红色的房子,工业厂房的原型、欧式建筑的风格、钢结构和玻璃立面的结合。原本是一个闲置老厂房,在重新定位、规划、改造之后,原来破旧的工厂成为了颇具特色的创意园区。上海改造的创意园区大致情况基本与我们这里相似,这些作为近现代工业化产物的建筑,都在目前城市产业升级的大环境下失去了原本的价值和用途,由于废弃闲置,它们租金较便宜,又地处市中心,于是就有开发企业通过资金投入,将其改建成创意产业园区后对其租赁和经营。更重要的是这些老厂房、旧仓库背后所积淀的近现代工业文明和不同的时空场地记忆,能够激发创作的灵感。另外,比如我们园区这里一般层高都在4-8米,有的甚至层高12米,这些老仓库厂房开阔宽敞的结构,可随意分隔组合,重新布局,这些都不是普通商务楼具备的,因此受到艺术家等创意产业从业者的青睐。
1933老场坊它本来是原上海工部局宰牲场,由英国建筑师巴尔弗斯设计,由当时蜚声沪上的余洪记营造厂来建造完成。因起在1933年建成而有了如今的名字。
1933老场坊位于虹口区沙泾路10号、29号,虹口港、沙泾港在这里交汇,周边的道路则是阡陌交通更多的交汇在一起围绕着它:周家嘴路、溧阳路、海宁路、海伦路、梧州路、武进路……似乎从那一条道路都可以接近它。紧贴1933老场坊的就是山阴路溧阳路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这里有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各式里弄30多条,百余栋老洋房隐匿其中,鲁迅、瞿秋白、郭沫若、茅盾、叶圣陶、夏衍、冯雪峰、丁玲、沈尹默等等历史名人都曾经在这里居住,人文特色与文化气息浓重。你想到1933老场坊的话,如果分不清上海繁复的公交线路,那么地铁4号线海伦路站步行过去就路程不远。
沙泾路29号是曾经宰牲场的处置场和化制站。屋顶中部有一个高耸烟囱,顶层为化验间、病体解剖室等,设有高压蒸化炉供炭疽畜体及其他有危险性畜体熔化之用,看资料上说病牛熔化之后还能造肥皂?这也太惊人了吧,一看上去就有那种集中营焚尸炉的味道。
10号楼是主体建筑,这栋建筑号称是世界唯一的,而就我看来也确实是从所未见的奇特建筑。大楼空间布局奇特,外方内圆,东、南、西、北4面建筑围成的四方形厂房是外围,中间是一座24边形的内楼,四边形外楼与中间24边形的主楼通过楼道走廊相连。24边形的主楼中还有一座圆形的塔楼,24边形的主楼与圆形塔楼同样依靠空中楼道走廊相连。整个建筑错层相连,高低错落,上下交错,廊道盘旋,设计复杂精密宛如迷宫,却又层次分明。整座建筑占地约1.5万平方米,全部按照英国的宰牲场设计建造,据说当时所有的材料,包括石子和沙土,都从英国进口。建筑充分考虑了采光、通风、卫生、用水等问题,采用了当时非常先进的“无梁楼盖”、“伞形柱”、旋转坡道等技术,令整个建筑充满新奇和特别。
进入主楼的第一个感觉就是碉堡,裸露毛坯的建筑构造,那种钢筋水泥得粗犷结构让这里如同一个战时地下掩体工事,让你就像感觉置身一个巨大的碉堡中。
进入主楼的第二个感觉就是古墓,灰色的基调、阴森的感觉、黑暗的氛围,那种深处地下的感觉油然而生,你不知道楼道的尽头会有什么在等着你,让你就像感觉置身一个巨大的古墓中。
进入主楼的第三个感觉就是迷宫,四通八达的楼梯和空中走廊,之字形的、圆弧形的、交叉形的……向上向下向左向右向前向后不断延伸,你似乎可以从任何路通往任何地方,让你就像感觉置身一个巨大的迷宫。
尝试着各种不同形状的楼梯,沿着圆形塔楼向上走去,可以看到这个圆形塔楼的顶部是一个钢结构的玻璃顶。
柱子上过去留下的“生产”标语还在,而墙上的男女标志则是现在改造后辟出的洗手间,洗手间相当现代,但是在这样阴森的环境中方便是肯定心情与平时大大不同的。
楼道的边上会不时有这样的孔洞,我张望了下孔洞下面就是一个螺旋形的滑道,这应该是当年无数被宰杀牲口内脏的专用通道,通过滑道直达底楼的杂碎间。如果不是现在用玻璃隔开洞口,简直就是杀人灭口的大好陷阱:后面这么一推……
整座建筑实行人畜分离的通道设计,每一个空间都有独立的通道,但通道之间又互相连接,通道与通道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复杂的视觉图形。下面这张图就是外楼通道其中的一角,从这个角度看上去有好多的三角形或者梯形。
两种截然不同的路,坡道和楼梯。坡道就是牛、羊、猪这些待宰杀牲口的通道,邻近的楼梯就是建筑中人的通道,中间由一人高的墙体隔开,于是区隔开了人和牲口,也区隔开了宰杀和被宰杀。
如今,区隔的墙体依然还在,只是现在没有了区别,谁都可以走上任何的道路,只要你喜欢。跟我去走一趟当年无数生灵的升天之路吧,一条当年的不归路,去走一回:牛道。
在如今牛已经成为一个很有噱头的形容词,牛人、牛强、牛气、牛B、牛叉……牛似乎是可以征服万物的一种神,我也终于走上了当年神的道路,感觉我也拥有了牛的气质,似乎突变进化成了一头牛,喘口粗气,似乎做头牛也没啥好炫耀的,也得顺着命运的道路向前走,跳脱出去都没门。
来更清楚地看看牛道的地面,这里坡道地面故意建得很粗糙,是专门的防滑设计,可以看到混迹其中的无数碎石,一棱一棱、一道一道顺着坡道向上延伸,迈过去一棱就少一棱,正如生命的剩余,过去一道就少一道。一棱棱一道道,在坡道的拐角处交错成了一个个直角,像一个个箭头一样由大及小渐渐最终消失。
注视平行的上下坡道,一边充满阳光,一边堕入阴暗,虽然上下都要走过,但是中间的隔墙让两条坡道永远无法相见,你阳光你的,我阴暗我的,互不交融却相互承接着。
坡道的尽头就是每层的宰牲场车间,任你再牛哄哄的一生到那里也最终到了尽头和结束。
牲畜进入厂房会在独立的处理室,用22口径的枪将牛击毙、用电击设备将其他牲畜电击处理,号称让动物在无自觉状态下进入剥皮放血的流程,外国人不是都一向如此声称这样的整个流程显示出他们对动物的人道态度么?这个调调我们到现在实在是听多了,丝毫不陌生了,一贯做作的伪善。
流水线厂房就是四方形的外楼,典型的可以环绕的“回”字形车间。整座建筑中到处都有的统一铁铸标志,不知道是通风装置呢,还是别的。驳的窗台透下阳光和投影,虽然是在这么一个大太阳的日子,但是在这里依旧感觉到阴森森的感觉。能不阴森嘛,这里过去一天要宰杀上千头生命,这一年下来就是数万条命在这里轮回,成年累月聚集着恐怕没有怨气那才怪了。就算这里已经铲除、粉刷,但是墙上的斑驳血迹依旧随处可见,大滩或者点滴的提醒着你,这座建筑的本来身份。
走完了牛道,这里还有更多人走的路可以走,这是个到处都有通道的地方,当你进入一个空间之后会发现里面还有好几个通道连接着其他的地方,而且你如果走下去,会发现又到了另一个莫名的地方,转过几个弯之后,会发现另一片新奇的视觉。太多的楼梯和通道,足以让你走丢了方向、走失了方位。从一个房间走着走着,走过不同的楼梯和通道,结果又到了一个和刚才似乎一模一样的房间,如果不是在大白天有户外参照物的标识,真的要打一个寒颤,起一个走回头路鬼打墙的念头。我在那里默默走着走着,突然边上一扇门打开走出个人来,尽管是白天还是吓了我一跳,我转身走上另一条通道,想要避开这个陌生人,没想到他竟然也走这边来,我不自主的加快脚步转过两个弯奔上楼去,再向前去,前方竟然被扇门关着,急切的去转门锁,还好!门能开!开门、穿过、反手关门、加锁、靠墙松口气……这一系列桥段好像在很多惊悚片里都出现过,很有些自己在过电影的的样子,不由得自己也笑了,在这种地方让人很有感觉嘛。
1933里最让我惊羡的是遍布空中的廊桥,建筑内高低错落的廊桥构造出美丽的几何图形,形成了光影流动的神奇空间,将整座建筑盘活1933 所带给我的视觉冲击与精神体验是上海任何其它历史建筑都无法比拟的。似乎是的,一切魔幻色彩的电影都离不开华丽的空中廊桥,哈利波特的魔法学校、指环王的魔都……古堡廊桥是幻想中永恒的执念。
在1933逛了太长时间,走累了就坐下来休息,除了偶尔有两三片人影掠过,剩下的只有我、阳光和偌大的建筑相伴。在太阳下的1933,安闲而静谧,灰白的建筑色彩在阳光下透出丝丝朴实质感,融融阳光、暖薰和风简直有了些地中海的味道。
看着餐馆、眼镜店的装修,很有可能我下次再来的时候,现在眼前的这个单纯干净的1933老场坊,将变身成为一个五花八门的商业街,弥漫着与其他商业中心一样的混杂味道,还是让我用照片来记录下它现在的样子吧。
1933的名字其实就携刻在每一个坡道的起始和尽头,英文字母、阿拉伯数字、汉字数字、罗马数字一起为这座建筑留下了时间的烙印。
坐在光影中的我,迷幻起来。
19叁Ⅲ年。
本年,中共临时中央被迫由上海迁至瑞金,蒋介石亲赴南昌指挥“剿共”。
本年,日军攻陷山海关,中国军队奋起进行长城抗战,宋哲元第二十九军与日军在喜峰口血战。
本年,曹禺创作的话剧《雷雨》上演,一举成名。
本年,1933这座奇特的建筑诞生了。
起点在这里,而尽头又在那里?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