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不会是一切,有时则是加速死亡的武器

本文由一万帧电影公众号(tens-frames)原创首发。
《爱》是奥地利导演迈克尔·哈内克的一部异常冷峻的电影,讲述了一对年逾80岁的音乐教师夫妇在其中一方意外中风之后,另一方的心理经受了莫大煎熬的过程。
爱
AMOUR

我们很多人会提前意识到婚姻的残酷,因此拒绝婚姻。恐婚症不是说害怕婚礼当天在那么多人的注视下将自己交给另一个人,而是打心眼儿里不信任婚姻这个东西。
哈内克以爱为名,将一对恩爱到老的夫妻陡然放置在人性的炭火之上。安娜和乔治是一对相濡以沫、都有很高教养的夫妻,两人育有一女伊娃,因她远嫁国外,因此目前只有两位老人住在家里的大房子里。但年纪大了行动不便,日常需要什么生活用品都会托楼下的邻居帮忙带上来。

人是一种需要陪伴的动物。而老年人比较怕的一件事就是孤身,除子女外没人照料,很容易落寞,这就是“老伴儿”的重要性了。有了伴侣,即便是生病身边也能有个提供帮助的人。安娜经常目光涣散、一动不动地望着前方,一开始乔治总以为她在跟自己做游戏,后来则意识到这是妻子安娜中风的前兆。
果然,在一次音乐会之后,乔治两人正平静地吃着饭,安娜的不幸就开始了。
安娜害怕医院的环境,央求乔治千万不要把自己送进去治疗,,迫于此,乔治只好自己照顾右半身瘫痪的妻子,帮助她起身、吃饭、上厕所,也包括做恢复锻炼等。两人一边心怀希望,一边开始了对对方心里的揣摩。

安娜是一个自尊心非常强的人,在外人甚至家人面前,她永远是一个姿态优雅、四处得体的女性,毕竟是法国女人嘛。因此右半身瘫痪对她来说,无疑是剥夺了自己尊严的一件极其耻辱的事情,优雅了一辈子,偏偏在行将就木时变成了形容枯槁的活死人,安娜接受不了,企图自杀。
但行动不便的她自杀未遂,被赶回家的丈夫乔治救起。似乎有着某种心灵感应,乔治在参加朋友葬礼的时候想到了安娜。于是,电影迎来了第一个高潮。

人的心理很奇怪,有些人年纪越大对死亡越看得开,有些人则不然,贪恋着人世间的一切,对死亡和未知的世界充满了恐惧。每一个未曾经历过死亡的人都不会知道“死去”是怎么一回事儿,因此害怕也在情理之中。
但安娜则属于无所畏惧的那一方。对她而言,苟活可耻。
安娜:为什么偏偏是你和我受这种折磨?
乔治:可你一点也没让我受折磨。
安娜:你没必要对我撒谎,乔治。
紧接着,乔治问出了一个极具杀伤力的问题:你觉得你对我而言是个累赘,但如果我们俩交换,你会怎么做?

不得不说,这个问题实在是太狠了!所谓“患难见真情”,大概就是如此了吧?在安娜瘫痪这件事上,安娜意识到自己不会好了之后,一心求死,而既对安娜保有疼惜又有些虚荣的乔治当然不会允许安娜再次做出自杀的事情。
安娜瘫痪一事虽然耗费了乔治不少的心力,因为他本身也是一位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因此照顾另一位更加虚弱的老人对他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与此同时,悉心照顾安娜长达数月已经为乔治在邻里人的心中树立起了非常高尚伟大的形象。

于是,这已经不仅仅是爱情在支撑着的行为,而混进了许多杂质。但后来,乔治做出了一件几乎令所有人咋舌的事情——他亲自用枕头闷死了安娜,了结了她的痛苦。
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疾病也是考验夫妻爱情的手段,虽然不能全部据此判断,但也可说明一定的情况。在安娜和乔治的案例中,感情经受了莫大的考验。其实,对于乔治闷死安娜是出于爱、不忍她再受痛苦的折磨,还是仅仅支撑不了这种劳累,导演无意将这一点说得清清楚楚,哈内克一贯的作风就是,冷静客观地呈现,但不为观众做任何引导。

昨天提到的电影《爱在记忆消逝前》讲的是一对老年夫携手共赴死亡的故事,和今天的《爱》相比,不管哪一部,都对演员们提出了很高的表演要求。在小编看来,犹以《爱》难度更大,一是体现在人物性格上,《爱》的两位老人均克制自己,感情总是收着,前者则奔放,乐于表达;再就是肢体表演上的难度,这个不必多说。

《爱》是一部把所有的拍摄地都放在室内的片子,那所安娜和乔治共同居住的大房子构成了故事所有的戏剧空间。去除了外界繁杂的事件和声音的影响后,人物的无助、愤怒都在这个空间内不断生发,发酵,直至爆裂。房子这个物理空间变成了纯粹的人性滋生之地,一切交由观众自行审判。
由于拍摄地点的限制,影片就对构图和用光等一切视听语言的地方提出了不小的要求,如何在这个狭小的空间内最丰富地挖掘出隐含着的戏剧性,是创作团队需要考量的问题。
好在,影片在一个室内环境里拍出了人性的浩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