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极限挑战4本人有感
短话长说。 极限挑战高考第二期末尾部分很感人,我这样的人都为之流下了两滴鳄鱼的眼泪。尽管如此,我却十分讨厌极限挑战的导演组。 从头回忆,极限挑战真的让我喜欢的开始,是重走人生路那一期。我还记得当天晚上在书桌的挂灯下看得泪眼模糊。即使也有很多次接触过生命的逝去,但是在综艺上这样接触——音乐的变换,演员的真情流露,还是第一次。因为作为一个旁观者比直接经历者更是多了一种视角,思想也更冷静。这种感动更像是一种灵魂中真善美天性所勾画出来的感动,而不像是在参加葬礼的时候,情感隐忍而压抑。 人总有一死,道理再简单不过。可对生命的敬畏却不常有。 我最喜欢的电影是《入殓师》,整部剧充满了对往生的思考。多年以后我再也没能看到类似的作品。 看完重走人生路那一期之后我就在想,这部综艺得有多好啊,发人深省,振聋发聩。 于是我迫不及待的等待着第四季的开播。看过预告,即便第一期特别无聊我也告诉自己:听说第二期特别感人,坚持看下去。 等到第二期,前部分一直快进着,终于到最感人的部分。找了一波高三冲刺一百天的学生做六步测试。 所谓的六步测试,就是让所有的学生站在同一条线上,然后问六个问题,凡是回答是的同学可以走到下一条线上。 这六个问题分别是: 你的父母都接受过大学以上的教育吗? 你的父母是否给你请过一对一的家教? 你的父母是否让你持续学习功课以外的一门特长且目前还保持一定水准? 是否有过一次出国旅行的经历? 父母是否承诺过要送你出国留学? 父母是否一直视你为骄傲并在亲友面前炫耀你? 我本人最不能接受的便是这个。 我回想了一下自己高考前一百天的状态。 百日誓师大会——在教学楼门口前,念着令人尴尬(当时,现在也是)的誓词,发着一定要考好大学的雄伟志愿,听着一个个校领导满嘴鸡血,埋怨着课间操时间来做这些形象工程。心里不知道“傻逼”这个词重复了多少遍。 那是一种什么状态?现在想来,大概是一种自暴自弃,怼天怼地,不知天高地厚的一种状态,用一种好听的话来包装一下就是混混型高三学生。 连学校这种例行面子工程我都不想鸟,更不用说是拍个综艺了哪怕是群众演员。这是我不喜欢的第一点: 世界就是这样,哪怕过来人有时候做一件事情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对于当事人来说更多的时候是一种负担。 这点也或许和我学校是小城市的环境有关,一切以维稳为主,眼界和机会的缺失导致缺乏进取心,接受新事物的开放性、包容性不够。 我们想得是什么?三年都这样过去了,最后这一百天更是要加倍小心,省得功亏一篑。可能上海的高三孩子们不是这样想得吧,这始终与自身的环境有关,众所周知上海是一个包容性极强的城市。说不定大家乐在其中。 总之,我只说自己的观点。这是我讨厌的第一点。不应该找应届生来参与这一项社会性的活动。哪怕是重点班不影响学习也不行。 也许有人会想了,应届生怎么不行了说不定参加了这个极限挑战就心态放松了,高考能发挥出更高的水平呢。 这就是我要说的最不能接受的第二点,也是最关键的一点。 拿我自己做例子。 我觉得我高考超常发挥的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是日以继日高强度的复习?是考前专项突击的好?还是三年以来的知识积累?还是老师的谆谆教导?还是那些屎一样的鸡汤在无穷的夜里给予了我坚持的动力? 三年的知识积累倒是有点,其余的都不是。最重要的是——情绪。也就是大家常说放稳心态你就能正常发挥甚至超长发挥的心态。 之前也说了,百日誓师是怎么一种状态。怼天怼地,乐此不疲。其实是一种放弃的心态,就是那种破罐子破摔爱咋滴咋滴的状态。现在想来当时除了逃学没做,不该做的都做了,当时除了谁没骂,不该骂的都骂了。我也蛮感谢我爸妈,就算这个时间点这种状态他们都没有说什么,也没有逼迫什么。 说穿了,还是情绪。 因此我可能是心态除了全校第一最好的那个。 所以侥幸超常发挥和同学们一起来到这个学校做了同学。也谢谢大家一直帮助我这个渣渣。 再回来,极限挑战做了什么?六步测试。 先说极限挑战的套路。无非是让高三的孩子们知道你们的“起跑线”(打引号后面再说)不一样,但是你能通过高考这个无门槛的龙门,通过你的努力去和别人追平甚至超越。来激励孩子们。 多好的初衷!多好的励志情节!多么美好的符合社会价值观的价值观! 首先说,我十分认同极限挑战的套路。以上三个❗叹号完全没有说反话的意思。 那可能你看到这里觉得我有病,认同人家节目组的套路又看不起人家,就因为人家找了高三应届生——这不是神经病又是什么。 不是的,不是的。 我觉得我和节目组唯一的、也是不能完全苟同的地方就在于——对人心的看待上。换句话说,我可能和节目组的受众不同(这个下面细说)。 按照节目组的想法,每个参与者在起跑线不同的情况下,争取到了前20名,完全有后来赶超机会,那你是不是内心燃起来了? 我的观点是: 你能保证参与节目的每一个人的想法和情绪都按照你设定的“欲扬先抑”来吗?最终达到情绪的小高潮?再最终充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吗? 或许有一个小插曲要说一下,忘了第几个问题的时候,有一个姑娘腿伸出去了又缩回来了。 这说明什么,这说明这个姑娘是善良的。在面子和坚持自己选择了后者。 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小插曲,也许微不足道,我更愿意相信凡是踏出步子的每一个人都是真的,但是你能不保证其中没有骗人的,爱慕虚荣的?你千万不要对我说学生不会爱慕虚荣。 在我看来,这些人里面出了一个这样的人,这场大型“教育”活动就是失败的。这是我最极端的看法。 其实我最直观的看法是: 极限挑战为了“教育”中等层次(回答了2-4个问题的学生),完全抛弃了最“后等”(只回答一个问题或者一个问题也没有回答的学生)的学生的面子和尊严,以及他们最隐私的对未来生活的期盼。在这个还未走上社会,大家都披着难看的校服,又是最讲求面子和尊严的年纪,极限挑战撕下了他们校服下的伪装。 这不是对英雄不问出身的赞美,这是按照父母的社会阶级把同学划分三五九等。 你或许会说,最后不是也激起同学们的努力情怀了吗? 我要回答你,这就是人心。 人心是不能置于阳光下曝晒的。 是的,我们不知道那些后面的同学怎么想的,或许他们鼓着一股劲儿也说不定,把它视为一种对于自己的激励也说不定。 可是我啊,怀着对人性本恶的观念,更是出于小城市维稳而缺乏进取的心态,恶意的揣测一下,我认为节目的伤害效果大于激励的初衷。 写到这你要是觉得太灰暗了,我就再猜测个真善美的。还是那个收回腿小姑娘,她有可能是想和朋友站在一起。如果是这样那她就太美丽了。 确实,我可能管的想的有点多了。但是那又怎样呢? 我羡慕当时站在最后一排的四个孩子。 当我那么大的时候,我绝对做不到他们这样子,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 我18岁的时候可能会不诚实,爱慕虚荣。 迈出违心的一步。 可是这四个孩子又是让人心疼的。 他们又做错了什么,在这里受这种煎熬。 人心也是由弱变强的。 就像我,可以毫不顾忌的在这里说18岁的我是不诚实,是爱慕虚荣的。因为我的内心和思想并不认为诚实的分析自己又有什么错。我的经历给了我内在的勇气,去剖析自己,去正视自己。 可是他们可以吗。 假设不可以的话又怎么去调整这种心态和情绪的变化? 离高考还有一百天了。 往大了说原本这可能是他们的龙门。 或许你又会说我过于较真了,咸吃萝卜淡操心。这个活动还是正面的,教育意义还是重大的。而我说的又过于极端了。 对,我认同你的想法。 接下来我就说一下之前没说完的问题,关于我和节目组的分歧之二,受众问题。 结论先摆在前面。 节目的关注点放在整体,我的关注点放在局部。 说到这不能不说说龙应台这个作家了。 我不喜欢,依然结论放在前面。 龙应台作家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我不在乎大国的崛起,我只在乎小民的尊严”。 这句话一听好像挺对的。之前我也被这句话中的情怀所深深触动,但是后来我不这样想了。 这句话是在台湾谋求国际地位幻想破灭,无可奈何以后喊出来的“我只在乎小民的尊严”。这更像是一种被动的选择,初衷和这句话所包含的巨大情怀是不匹配的。在我看来,更像是由错的人喊出了对的话。这句话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是被时间空间的格局所限制了。或许当我们的社会高度发达了以后,我们就真正实践了它。 在极限挑战节目组的活动中,我就是不关注“大国的崛起”,而是关注“小民的尊严”。尤其又是高考生。 前两天在网上看了个段子。 老师和同学说,在高考的这三天你可以放心的向任何人寻求帮助,因为这三天你碰到的都是好人。 最后我想说, 说根到底,这还是个自由和民主的问题。 追求自由,求得心灵的解放,关心每个人的尊严是否得到保障,每个人能否正确而和平的实现个人价值的诉求,个人的诉求和价值的实现,是否有利于国家和社会,是否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 这就是我想谈论的问题。
© 本文版权归 Moko Jaunal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