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美食,到底是什么?
我不爱吃,又嫌做菜麻烦,却钟爱美食节目。
下面三位是我的厨师男神们:
DAVID CHANG

JAMIE OLIVER

白钟元

他们都特别能说,都是胖子,而且都不太炫技,低调地挺好。

David Chang跟Netflix合作,拍了一部介绍街头美食及平民美食的节目,叫《UGLY DELICIOUS》。
这组对话,应该就很好的概括了这部纪录片的观点。










一共8集,每集一个主题。
比萨

比萨是由意大利移民在20世纪初带到美国,主要流行地在纽约为主的东海岸地区。与纯正的意大利披萨相比,美国比萨更愿意尝试新的食材,新的烹饪方式,还有快餐比萨带来的行业冲击。
塔可

相比东海岸,西海岸的移民以拉丁裔为主,尤其是墨西哥裔,塔可(TACO)成了当地最爱欢迎的食物。
美洲与欧洲,亚洲完全不同,本身的传统文化,在殖民时期已经被消磨殆尽,剩下的又不停地与外来文化不停的融合,转变。
就算小如TACOS,也有说不尽的历史。
比如TACOS ARABES(意思是阿拉伯塔可),是一战后,被当时土耳其及德国政府迫害,屠杀,无处可逃的亚美尼亚人,只好以难民的身份来到美洲,并在当地从事旋转烤肉的生意。经常有人买他们的烤肉跟玉米饼一起吃,时间久了就有了TACOS ARABES。
提到墨西哥,自然还有非法移民,移民二代对自身身份的追溯等等。
家庭聚餐

DAVID CHANG其实最喜欢讨论的是为了融入美国社会,一代移民的辛苦,二代,三代移民的成长过程里,自身家庭与社会主流的巨大差异,所带来的痛苦,怀疑,到最后的自我认可。
南方小龙虾及越战后部分越南后裔改良的法式越南小龙虾

去新地方,我们总想吃些传统的东西,代表着这一地区的骄傲。
但DAVID CHANG说,传统代表着没有变化,但餐饮,应该时时刻刻在变化的。
在新奥尔良的传统南方小龙虾,加香辛料,玉米,菠萝等。而在休斯顿的改良法式越南小龙虾,融合了越南裔移民的风格。
对的,又是一个移民改良当地饮食的故事。
烧烤

烤全猪,烤牛排,韩氏烤肉。
可能我没怎么吃到过像样的美国烧烤,或者我吃到的就是像样的美国烧烤,反正我不喜欢,焦,咸,老,哪样都不缺。
南方炸鸡(KFC就是从这个区域来的,这集更多讨论的是种族)

西瓜,炸鸡是对黑人的歧视,有很多南方出身的黑人,并不喜欢这两样东西,但饮食这种东西,从小的陪伴,永远剥离不开。不管你是米其林大厨师,还是吃KFC长大的中国小孩,都会想念童年时的味道。
中餐

说到中餐,华裔们突然都同仇敌恺,中餐污名化,味精污名化等等。但看一个韩国人,在美国招集一帮华裔,讨论着中餐,总归有些膈应,还好,他还来了中国,去了大陆中餐极发达的西海岸,这我是服气的。
最后,关于意氏饺子好,还是中式饺子厉害的终极大讨论。

作为中国人,只能站中式饺子,没有疑问。
白钟元的《街头大胃王》

如果你没有吃过这种食物,看大厨们介绍时,往往用食材的拼接来想像味道,如果你吃过,大厨们的描述是否与自己当时品尝时一致,就很看得出大厨的水平了,韩国的白钟元大厨开了一档新综艺,就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
目前播了三集
一般就是在当地住几天,早中晚找地吃饭,特色是料理过程拍摄极其NB+白老师如解剖般准确的说明(可以参考香港篇里对竹升面的解说)。

成都小吃
一开始,白老师就表示了足够的诚意,真的是坐在路边的小板凳上,吃着不明来路的油做的小炒,烧烤,是你绝对能想像的出来的味道,而且白老师完全说中了要点。


锅魁及海外中餐的代表――麻婆豆腐,担担面


香港小吃

最初的印象都是港剧给的,后来去了香港,说实在的,有些食物,只能出现在想像里,比如,这次白老师介绍的猪肝粥,对我来说太腥臭了,还有面条,碱水味道太大,咬起来像皮筋。







曼谷小吃

青芒果蘸辣椒粉跟盐,理论上接受不了,实际上还挺好吃。

以及泰国人对辣椒的执着,只有墨西哥人比的上。
泰国的街边小吃还有个特征,碗超级大,但量特别小。东南亚国家普遍如此,可能跟气温太高,不适宜吃太饱有关。





用交响乐当背景音乐,真是应了曾经的一句话:好吃的东西,就像在你嘴里开了场高逼格的演奏会。
下周一,白老师要去东京,要用想象来吃一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