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民间艺术也风靡 霹雳布袋戏木偶火过周杰伦
原文地址:
http://culture.china.com.cn/minsu/2010-04/09/content_19776578_2.htm
文化中国-中国网 culture.china.com.cn 时间: 2010-04-09 10:41 责任编辑: 老北
4月27日,杭州将迎来一批非常特殊的“明星”。他们在中国和日本拥有成千上万的粉丝,粉丝间彼此称为“道友”。他们已经走红了20多年,但真身却很少让粉丝见到,于是每次现身都会让“道友”们激动到泪奔。
他们是一群来自台湾的布袋戏木偶。不要怀疑,他们比周杰伦还要火爆。
应中国国际动漫节节展办、翻翻动漫和台北书展基金会的邀请,世界上最长的动漫巨作霹雳布袋戏将在本届动漫节上隆重亮相。这部从1985年连载至今的超人气巨作的创始人、霹雳国际多媒体董事长黄强华将亲自携20樽精美木偶、操偶大师和台湾COS界名人,以空前豪华的阵容和内地的霹雳道友们零距离接触。
听说创始人带着木偶亲临杭州,粉丝们爆了。资深道友演起15年前的角色,只为向霹雳官方表示“忠心”;痴心道友听说自己中意的角色来不了,痛哭流涕;浙江的道友决定组团围观;千里之外的粉丝订好了机票;主办方心惊肉跳:狂热粉丝会不会挤破会场?
木偶不能托运,亲自“坐”飞机
霹雳布袋戏中的木偶个个精美华丽,身价不菲。官方出售的纪念木偶动辄上万,而用于电视剧拍摄的木偶则更为精贵,几乎都是非卖品,被称为“本尊”。霹雳道友们往往不远千里赶赴展演现场,就为一睹“本尊”的风采。
此次动漫节上将展出的20樽木偶中大部分是“本尊”,每个都是系列中的超人气角色。其中有活跃在霹雳舞台上10多年的经典角色素还真、一页书,也有时下正在连载的新剧《龙战八荒》中的人气角色。
无论在制作者还是粉丝眼中,霹雳木偶都已经和真人无异。因此它们上飞机是不能像行李一样被托运的,必须“偶不离人”。据霹雳国际负责人介绍,木偶们要先用气泡袋保护偶头和重要配饰,放入偶箱后用保丽龙填空隙、还要用安全绳固定。此外,操偶师携带“本尊”木偶出去展演还要签下“契约”,以保证最后能完璧而归。
昨天记者了解到,霹雳国际的工作人员目前正在为如何让全部木偶和道具登上飞机而头疼。因为这次要展出的木偶造型太豪华,数量也太多了,以至于严重超重。表演用的道具中还有许多兵器,以至于要让动漫节主办方开出演出证明才能通过海关。至于那些尊贵的木偶们,不能被托运,当成随身行李又超重,难道说4月27日的飞机上,木偶们会像旅客一样坐在座位上吗?
操偶大师现场表演
操偶师是赋予木偶生命的幕后英雄,在台湾,培养一个成熟的布袋戏操偶师往往需要15-20年。
此次,霹雳布袋戏的操偶大师丁振清和陈良宗将会在4月29日——5月2日,B5展区舞台进行现场操偶表演。
据了解,霹雳国际在确定此次杭州之行后,董事长黄强华亲自监督,造型室甚至停下现场拍摄进度,全力冲刺杭州的展演。操偶大师专门为杭州的展演编排了短剧,目前正在加班加点赶制配音配乐等工作。
动漫节当日将上台“表演”的角色有5个,其中佛、儒、道的“三先天”素有“霹雳摇钱树”之称。三先天是2004年《霹雳劫之阇城血印》中出场的角色,编剧原本打算让这几个角色“死去”,但没想到他们人气高得超乎想象,以至于官方最后不得不临时修改剧本,让他们“活”了下来。
“如果他们死了,粉丝是会‘暴动’的。”一位资深霹雳道友告诉记者,“例如寄血书抗议。”
其实,在长达20多年的连载过程里,已经有无数人气角色“死”了。每次现场操偶活动,官方最害怕的就是当剧中已经死去的角色“活”过来时,痴心的粉丝太激动,在台下哭成一片。
幸运的是,本次在动漫节上展出和表演的木偶们,绝大多数都“健在”。
台湾COS界“一哥”与“妖后”助阵
台湾COS界的名人也来助阵了。“一哥”日痕和“妖后”情荷为了这次活动专门准备了全新的节目。5月1日,他们将以天蚩极业、爱祸女戎等霹雳中的重量级角色粉墨登场。而从4月29日开始,B5展区还将举办COSPLAY交流比赛,比赛优胜者将有机会在5月1日与“一哥”、“妖后”同台表演。
这项活动又吸引到了大量COS爱好者。有一名来自浙大紫金港校区的女生专程带来霹雳的表演,她COS的是一个1995年出场的名叫海殇君的“古董级”角色。
这个角色的古老程度让主办方的很多资深道友都囧到了:“你一姑娘家,COS这么古老的一个男人,不觉得奇怪吗?”
对方的回答让人泪流满面:“这次霹雳官方的人过来,我就是想让他们知道,虽然海殇君‘死’了这么多年了,但粉丝从来没有忘记过他。”(郑琳 来源:钱江晚报)
台湾布袋戏的前世今生
“一人谈笑千古事,十指弄成万军兵。”这是今年5月台北市台原偶戏团来北京演出时投影在舞台上的一副楹联,道尽了这门古老技艺的精妙。
戏台不过三尺有余,精湛的雕工赋予了这座“六角彩楼”中国传统建筑的古雅之美。再看木偶,小生手中的折扇绝对不会比指甲盖大多少,却能在表演时开合自如;小姐的头饰繁华富丽,梳起头来千娇百媚;掉光了牙的老伯伯,脸孔时不时地瘪作一团,他老人家稳稳地坐在躺椅上,一边抽着水烟袋,一边看风景,那烟袋真的能在一呼一吸间吐出些烟雾来。
第一次看布袋戏,单是偶就让人赞叹,不仅人物的脸孔外表精致生动,外衣之内,披挂、罩衫、裤袄、肚兜一件件一层层穿得有板有眼,并且和那些一丝不苟的头饰官帽一样,可卸可换,全部写实自真人,可哪怕七尺男儿形象,也不过巴掌大小。
率领台北市台原偶戏团来北京演出的是金发碧眼的团长——荷兰人罗宾,他也是台北市林柳新纪念偶戏博物馆的馆长。从把布袋戏当成自己汉学学术研究课题,到把布袋戏当成自己的人生主题,他说自己都不记得是从何时开始为这些老古董着迷,“我们是老古板了,做的事情是推广原原本本的传统木偶,掌中戏的巴掌尺寸虽然不容易被现代剧场接受,但这其中有着布袋戏的绝妙。在台湾,你能看到这些古老的偶,至少一百四五十年间都没有任何变化,但你更能看到那些在短短50年间产生巨变的布袋戏,这就是在台湾研究布袋戏的真趣味。”
罗宾说,布袋戏的历史非常久远,《武林旧事》上就已有提及,宋朝宫廷宴会的礼单上就有掌中木偶戏一项。“遗憾的是,我们现在能知道的细节已经很少,我们可以确定布袋戏是明末清初由福建传入台湾的。”
传统的布袋戏传入台湾之后,一方面很好地保留了福建泉州布袋戏的传统特色,比如无论是生、旦、净、末、丑、杂,所有偶的偶头在很长一段时期都是直接由商人从大陆带到台湾。另一方面台湾本地人也有一些改良,带给传统布袋戏蓬勃的发展,比如音乐上的变化就很明显。
“根据《台湾省通志卷》学艺艺术篇记载,南管布袋戏是台湾最早的布袋戏。这一类型的布袋戏后来虽不再是主流,但仍存在于台北地区的少数戏团中。之后,武侠内容布袋戏、北管曲调布袋戏和京剧布袋戏等传统形式相继成为流行。上世纪50年代出现了‘金光布袋戏’(强调布景和光效,有悖于传统审美方式的布袋戏演出),就是眼下电视台布袋戏的前身,台湾历史上风光无限的传统布袋戏就此呈现式微之势。”
此次来京演出的台湾年轻一代偶师赖世安,是80岁高龄的偶戏大师陈锡煌的关门弟子。陈锡煌的父亲就是把京剧带入布袋戏,对布袋戏本土化改良做出重大贡献的李天禄。
赖世安很骄傲地讲起他的“老师傅”改良台湾布袋戏的经过:“南管戏演不下去,不仅因为不好学,还有就是南管都是晦涩的文言文,一般做工务农的人是绝对听不懂的,于是到了我的祖师这一代,台湾布袋戏就过渡成了北管的调子,但北管戏也有问题,声音太吵,缺少美感,于是我的‘老师傅’李天禄就去了上海,认识了当时的京剧名角麒麟童,跟着他学了一出《萧何月下追韩信》。‘老师傅’茅塞顿开,就留下研究京剧鼓点,考虑如何运用在布袋戏上,最后干脆带了京剧的配乐师傅回了台湾。后来这种唱的走的是京剧的点,但说的都还是闽南话的组合方式,因为受到观众的欢迎,就这么定了下来。”
到了赖世安这一代,虽然迷恋上布袋戏时他只有10岁,但那已处于电视布袋戏取代传统布袋戏的过程之中了。18岁时,他毅然照古礼三跪九叩地入了传统布袋戏的门。他说,这般拜师学艺的布袋戏艺人,到自己是绝对的最后一人,“没有人再把传统布袋戏当做职业,不只是因为那三年四个月的漫长学徒过程,更因为学完才更没有办法生活。我有很好的运气,在博物馆能有每个月的薪水,我们的馆长罗宾是外国人,能给我们很多岛外的演出机会。在台湾的演出,这么多年似乎也只有过一次,台湾没有布袋戏了。”
台湾有亚洲闻名的布袋戏电视台和规模巨大的布袋戏工厂,难道它们不能算作台湾的布袋戏?作为布袋戏演变的研究者,罗宾这样解释了台湾独特的电视布袋戏文化:“50年代开始,传统布袋戏发生了明显的断裂,越来越大的舞台搭了起来,灯光效果、音乐效果开始加入,比如恐怖的时候,就选一段美国恐怖电影里的声音,甚至加上当场爆炸的木偶,无奇不有。布袋戏就这样跟着那些涌入台湾人生活的美国电影、日本漫画融合成了这个样子,现在的年轻人对那些戏中偶的形象非常迷恋,甚至研究它们的血型和星座,也像日本动漫爱好者的COSPLAY一样,把自己假扮成偶的样子。”
罗宾感慨,全台湾能找到的古董木偶只有350个,但是,供年轻人讨论那些电视布袋戏偶血型、星座的网站足足有四五百家,虽然罗宾自己极力为了传统布袋戏中的“东方精致优雅”摇旗呐喊,但是作为广义上的布袋戏研究者,他仍旧认为布袋戏对于台湾人是意义重大的。“50年代,布袋戏在台湾的电视上出现,政府曾经明令禁止,因为每当布袋戏开始,整个社会经济都没有办法运转下去,人人都去看电视了。那时正是台湾被禁止讲闽南话的时期,人们被禁止讲母语,可电视上的布袋戏坚持闽南话表演,大家非常喜欢,逆政府命令哪怕租借录像带也要看到电视布袋戏,就成了很多现在40岁左右台湾人重要的人生经历。”
罗宾说,几年前一个网络民意调查结果叫他印象深刻。当时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地方网站问民众什么最代表台湾,结果第一就是布袋戏,第二是玉山,第三才是台北壹零壹,“台湾人的认同总是很复杂的,有很漂泊的一面,台湾的电视布袋戏的名字就叫‘霹雳布袋戏’,多么台湾的说法,或许有相对粗糙的一面,但连大学生都能迷恋它,觉得它温暖,我想还是因为电视布袋戏被台湾人当成属于台湾的东西,所以台湾现在有全世界唯一的24小时的偶戏电视台,也有世界上最大的偶戏工厂,生产那些在电视上播出的布袋戏,所以,去台湾玩,也要看看那些电视布袋戏,体验一下台湾人的乡土情怀。”(李东然 来源:中国文化报)
=============================
于是杭州及周边道友有福了 鸡肚得内牛满面浑身抽搐满地打滚
泪奔去了
http://culture.china.com.cn/minsu/2010-04/09/content_19776578_2.htm
文化中国-中国网 culture.china.com.cn 时间: 2010-04-09 10:41 责任编辑: 老北
![]() |
4月27日,杭州将迎来一批非常特殊的“明星”。他们在中国和日本拥有成千上万的粉丝,粉丝间彼此称为“道友”。他们已经走红了20多年,但真身却很少让粉丝见到,于是每次现身都会让“道友”们激动到泪奔。
他们是一群来自台湾的布袋戏木偶。不要怀疑,他们比周杰伦还要火爆。
应中国国际动漫节节展办、翻翻动漫和台北书展基金会的邀请,世界上最长的动漫巨作霹雳布袋戏将在本届动漫节上隆重亮相。这部从1985年连载至今的超人气巨作的创始人、霹雳国际多媒体董事长黄强华将亲自携20樽精美木偶、操偶大师和台湾COS界名人,以空前豪华的阵容和内地的霹雳道友们零距离接触。
听说创始人带着木偶亲临杭州,粉丝们爆了。资深道友演起15年前的角色,只为向霹雳官方表示“忠心”;痴心道友听说自己中意的角色来不了,痛哭流涕;浙江的道友决定组团围观;千里之外的粉丝订好了机票;主办方心惊肉跳:狂热粉丝会不会挤破会场?
木偶不能托运,亲自“坐”飞机
霹雳布袋戏中的木偶个个精美华丽,身价不菲。官方出售的纪念木偶动辄上万,而用于电视剧拍摄的木偶则更为精贵,几乎都是非卖品,被称为“本尊”。霹雳道友们往往不远千里赶赴展演现场,就为一睹“本尊”的风采。
此次动漫节上将展出的20樽木偶中大部分是“本尊”,每个都是系列中的超人气角色。其中有活跃在霹雳舞台上10多年的经典角色素还真、一页书,也有时下正在连载的新剧《龙战八荒》中的人气角色。
无论在制作者还是粉丝眼中,霹雳木偶都已经和真人无异。因此它们上飞机是不能像行李一样被托运的,必须“偶不离人”。据霹雳国际负责人介绍,木偶们要先用气泡袋保护偶头和重要配饰,放入偶箱后用保丽龙填空隙、还要用安全绳固定。此外,操偶师携带“本尊”木偶出去展演还要签下“契约”,以保证最后能完璧而归。
昨天记者了解到,霹雳国际的工作人员目前正在为如何让全部木偶和道具登上飞机而头疼。因为这次要展出的木偶造型太豪华,数量也太多了,以至于严重超重。表演用的道具中还有许多兵器,以至于要让动漫节主办方开出演出证明才能通过海关。至于那些尊贵的木偶们,不能被托运,当成随身行李又超重,难道说4月27日的飞机上,木偶们会像旅客一样坐在座位上吗?
操偶大师现场表演
操偶师是赋予木偶生命的幕后英雄,在台湾,培养一个成熟的布袋戏操偶师往往需要15-20年。
此次,霹雳布袋戏的操偶大师丁振清和陈良宗将会在4月29日——5月2日,B5展区舞台进行现场操偶表演。
据了解,霹雳国际在确定此次杭州之行后,董事长黄强华亲自监督,造型室甚至停下现场拍摄进度,全力冲刺杭州的展演。操偶大师专门为杭州的展演编排了短剧,目前正在加班加点赶制配音配乐等工作。
动漫节当日将上台“表演”的角色有5个,其中佛、儒、道的“三先天”素有“霹雳摇钱树”之称。三先天是2004年《霹雳劫之阇城血印》中出场的角色,编剧原本打算让这几个角色“死去”,但没想到他们人气高得超乎想象,以至于官方最后不得不临时修改剧本,让他们“活”了下来。
“如果他们死了,粉丝是会‘暴动’的。”一位资深霹雳道友告诉记者,“例如寄血书抗议。”
其实,在长达20多年的连载过程里,已经有无数人气角色“死”了。每次现场操偶活动,官方最害怕的就是当剧中已经死去的角色“活”过来时,痴心的粉丝太激动,在台下哭成一片。
幸运的是,本次在动漫节上展出和表演的木偶们,绝大多数都“健在”。
台湾COS界“一哥”与“妖后”助阵
台湾COS界的名人也来助阵了。“一哥”日痕和“妖后”情荷为了这次活动专门准备了全新的节目。5月1日,他们将以天蚩极业、爱祸女戎等霹雳中的重量级角色粉墨登场。而从4月29日开始,B5展区还将举办COSPLAY交流比赛,比赛优胜者将有机会在5月1日与“一哥”、“妖后”同台表演。
这项活动又吸引到了大量COS爱好者。有一名来自浙大紫金港校区的女生专程带来霹雳的表演,她COS的是一个1995年出场的名叫海殇君的“古董级”角色。
这个角色的古老程度让主办方的很多资深道友都囧到了:“你一姑娘家,COS这么古老的一个男人,不觉得奇怪吗?”
对方的回答让人泪流满面:“这次霹雳官方的人过来,我就是想让他们知道,虽然海殇君‘死’了这么多年了,但粉丝从来没有忘记过他。”(郑琳 来源:钱江晚报)
台湾布袋戏的前世今生
“一人谈笑千古事,十指弄成万军兵。”这是今年5月台北市台原偶戏团来北京演出时投影在舞台上的一副楹联,道尽了这门古老技艺的精妙。
戏台不过三尺有余,精湛的雕工赋予了这座“六角彩楼”中国传统建筑的古雅之美。再看木偶,小生手中的折扇绝对不会比指甲盖大多少,却能在表演时开合自如;小姐的头饰繁华富丽,梳起头来千娇百媚;掉光了牙的老伯伯,脸孔时不时地瘪作一团,他老人家稳稳地坐在躺椅上,一边抽着水烟袋,一边看风景,那烟袋真的能在一呼一吸间吐出些烟雾来。
第一次看布袋戏,单是偶就让人赞叹,不仅人物的脸孔外表精致生动,外衣之内,披挂、罩衫、裤袄、肚兜一件件一层层穿得有板有眼,并且和那些一丝不苟的头饰官帽一样,可卸可换,全部写实自真人,可哪怕七尺男儿形象,也不过巴掌大小。
率领台北市台原偶戏团来北京演出的是金发碧眼的团长——荷兰人罗宾,他也是台北市林柳新纪念偶戏博物馆的馆长。从把布袋戏当成自己汉学学术研究课题,到把布袋戏当成自己的人生主题,他说自己都不记得是从何时开始为这些老古董着迷,“我们是老古板了,做的事情是推广原原本本的传统木偶,掌中戏的巴掌尺寸虽然不容易被现代剧场接受,但这其中有着布袋戏的绝妙。在台湾,你能看到这些古老的偶,至少一百四五十年间都没有任何变化,但你更能看到那些在短短50年间产生巨变的布袋戏,这就是在台湾研究布袋戏的真趣味。”
罗宾说,布袋戏的历史非常久远,《武林旧事》上就已有提及,宋朝宫廷宴会的礼单上就有掌中木偶戏一项。“遗憾的是,我们现在能知道的细节已经很少,我们可以确定布袋戏是明末清初由福建传入台湾的。”
传统的布袋戏传入台湾之后,一方面很好地保留了福建泉州布袋戏的传统特色,比如无论是生、旦、净、末、丑、杂,所有偶的偶头在很长一段时期都是直接由商人从大陆带到台湾。另一方面台湾本地人也有一些改良,带给传统布袋戏蓬勃的发展,比如音乐上的变化就很明显。
“根据《台湾省通志卷》学艺艺术篇记载,南管布袋戏是台湾最早的布袋戏。这一类型的布袋戏后来虽不再是主流,但仍存在于台北地区的少数戏团中。之后,武侠内容布袋戏、北管曲调布袋戏和京剧布袋戏等传统形式相继成为流行。上世纪50年代出现了‘金光布袋戏’(强调布景和光效,有悖于传统审美方式的布袋戏演出),就是眼下电视台布袋戏的前身,台湾历史上风光无限的传统布袋戏就此呈现式微之势。”
此次来京演出的台湾年轻一代偶师赖世安,是80岁高龄的偶戏大师陈锡煌的关门弟子。陈锡煌的父亲就是把京剧带入布袋戏,对布袋戏本土化改良做出重大贡献的李天禄。
赖世安很骄傲地讲起他的“老师傅”改良台湾布袋戏的经过:“南管戏演不下去,不仅因为不好学,还有就是南管都是晦涩的文言文,一般做工务农的人是绝对听不懂的,于是到了我的祖师这一代,台湾布袋戏就过渡成了北管的调子,但北管戏也有问题,声音太吵,缺少美感,于是我的‘老师傅’李天禄就去了上海,认识了当时的京剧名角麒麟童,跟着他学了一出《萧何月下追韩信》。‘老师傅’茅塞顿开,就留下研究京剧鼓点,考虑如何运用在布袋戏上,最后干脆带了京剧的配乐师傅回了台湾。后来这种唱的走的是京剧的点,但说的都还是闽南话的组合方式,因为受到观众的欢迎,就这么定了下来。”
到了赖世安这一代,虽然迷恋上布袋戏时他只有10岁,但那已处于电视布袋戏取代传统布袋戏的过程之中了。18岁时,他毅然照古礼三跪九叩地入了传统布袋戏的门。他说,这般拜师学艺的布袋戏艺人,到自己是绝对的最后一人,“没有人再把传统布袋戏当做职业,不只是因为那三年四个月的漫长学徒过程,更因为学完才更没有办法生活。我有很好的运气,在博物馆能有每个月的薪水,我们的馆长罗宾是外国人,能给我们很多岛外的演出机会。在台湾的演出,这么多年似乎也只有过一次,台湾没有布袋戏了。”
台湾有亚洲闻名的布袋戏电视台和规模巨大的布袋戏工厂,难道它们不能算作台湾的布袋戏?作为布袋戏演变的研究者,罗宾这样解释了台湾独特的电视布袋戏文化:“50年代开始,传统布袋戏发生了明显的断裂,越来越大的舞台搭了起来,灯光效果、音乐效果开始加入,比如恐怖的时候,就选一段美国恐怖电影里的声音,甚至加上当场爆炸的木偶,无奇不有。布袋戏就这样跟着那些涌入台湾人生活的美国电影、日本漫画融合成了这个样子,现在的年轻人对那些戏中偶的形象非常迷恋,甚至研究它们的血型和星座,也像日本动漫爱好者的COSPLAY一样,把自己假扮成偶的样子。”
罗宾感慨,全台湾能找到的古董木偶只有350个,但是,供年轻人讨论那些电视布袋戏偶血型、星座的网站足足有四五百家,虽然罗宾自己极力为了传统布袋戏中的“东方精致优雅”摇旗呐喊,但是作为广义上的布袋戏研究者,他仍旧认为布袋戏对于台湾人是意义重大的。“50年代,布袋戏在台湾的电视上出现,政府曾经明令禁止,因为每当布袋戏开始,整个社会经济都没有办法运转下去,人人都去看电视了。那时正是台湾被禁止讲闽南话的时期,人们被禁止讲母语,可电视上的布袋戏坚持闽南话表演,大家非常喜欢,逆政府命令哪怕租借录像带也要看到电视布袋戏,就成了很多现在40岁左右台湾人重要的人生经历。”
罗宾说,几年前一个网络民意调查结果叫他印象深刻。当时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地方网站问民众什么最代表台湾,结果第一就是布袋戏,第二是玉山,第三才是台北壹零壹,“台湾人的认同总是很复杂的,有很漂泊的一面,台湾的电视布袋戏的名字就叫‘霹雳布袋戏’,多么台湾的说法,或许有相对粗糙的一面,但连大学生都能迷恋它,觉得它温暖,我想还是因为电视布袋戏被台湾人当成属于台湾的东西,所以台湾现在有全世界唯一的24小时的偶戏电视台,也有世界上最大的偶戏工厂,生产那些在电视上播出的布袋戏,所以,去台湾玩,也要看看那些电视布袋戏,体验一下台湾人的乡土情怀。”(李东然 来源:中国文化报)
=============================
于是杭州及周边道友有福了 鸡肚得内牛满面浑身抽搐满地打滚
泪奔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