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乖崖并非酷吏
我小的时候,父母工作都忙,没什么空搭理我,于是他们想了一个偷懒的办法,就是给我整好多书看。这些书有买来的,也有借来的,完全不成系统,于是我就在这种情况下看了很多不知所云的故事。比方说我读过一本中国成语故事的书,最为莫名其妙,我从中读到了一堆成语的出处故事,可那些故事和一个八九岁小孩儿的世界完全不能兼容。我读到了“退避三舍”出自晋文公姬重耳,可要到三五年后我才从袁阔成讲的评书三国演义“公子刘琦三求计”一段里算是比较完整的了解了申生和重耳的故事,这还是好的。。。。。。我读了“大义灭亲”的故事,直到大学毕业才闹清楚这故事出在《左传》。。。。。。
在这些故事里最让我看不透的要算是“水滴石穿”了。
大约很多人都知道,这个成语出自北宋名臣张咏。张咏字复之,号乖崖,谥号忠定。金庸为任渭长的版画三十三剑客图所做的评传里第二十三篇“张忠定”讲的就是他的故事。我那本成语故事里说,张咏做县令的时候有一次抓到一个小吏从库房出来,鬓边夹带了一文钱。审问之下小吏承认是从库房偷的,但是态度很傲慢,生气的说,不过是一文钱罢了,你只能责打我,又不能杀了我。张乖崖大怒,在判词上批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亲手杀了那个小吏。讲到这儿,故事就戛然而止了。这个故事我初看之下感觉涵义深远,很为张咏的大义凛然所打动,也搭着那会儿年轻,后来,家里慢慢的有了黑白电视机,开始看一些动画片,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木偶动画系列叫做“阿凡提”,是阿凡达的前传,那时候人们还没有变蓝,也许已经蓝了不过黑白电视反正也看不出来,总之扯远了,我越看下去越觉得戏里巴依老爷的办事逻辑和张咏有相似之处,后来长大一点儿,懂得尽信书不如无书了,某天一拍大腿,卧槽,张乖崖为一文钱杀人,这不就是彻头彻尾的酷吏行径嘛!
但是幸好还有金庸。
金庸的《三十三剑客图》张忠定一篇虽然没提到水滴石穿这个典故,可是写了张咏很多别的为官事迹,是,这个人急躁,年轻时候心狠手辣,否则也不会在剑客图内现身,可看他的为官处事很得体,不是一味滥杀的人,甚至在益州遣散暴民,在杭州释放私盐贩两件事上还很见宽厚,(张忠定的事迹感兴趣的您可以自行股沟,金庸讲得很细了,大多都是从宋史上来的,我就不多说了)那么这个成语故事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有些书上说张咏做崇阳县令的时候当地风气很坏,时有以下犯上侮慢长官的事发生,我虽然没在史料中找到出处,但看小吏回复张咏的态度这话应该不假,宋朝罗大经《鹤林玉露》里说张咏写完判词后“自仗剑下阶斩其首,申府台自劾。”这就很有意思了。张咏手刃恶吏并不合法度,事后也向有关部门自我检举,说明他心里对这个事情完全清楚但他还是要这么干,这绝不是意气用事,他是故意要杀鸡儆猴给其他人做个样子看看在他这里轻慢上司的下场。小吏罪不致死,他作为县令也没有死刑的最终量刑权,果他判了小吏死罪上级不批准,他作为县令的威信只会更低,但是他拔剑立斩小吏于当场,形成的震慑力恐怕会令在场的所有人终生难忘吧。恐怕张咏是一到任上就决心要整顿吏治了,小吏只是不开眼让这个活阎王当靶子煞了伐子吧。这人狠是狠,情商也是相当的高。按宋史中的记载,他自况幸好生在太平盛世,否则不堪设想,应该也是像曹操一流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