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
余华的《活着》很畅销的一本书,在各大卖书网站和读书APP上经常能看到,一直想读,就这么拖着。读书日的时候买了纸质版,拆了封,但是也没读,最后还是读了电子书。我本人是崇尚纸质阅读的,但不得不承认纸质阅读对于时间、环境的要求比较高,而电子书却可以何时何地都能看,所以就在我买了纸质书后我依然在手机上读玩了这本书。
如果从吸引人的角度,这本书确实是一本好书,一天之内读完了,根本停不下来,福贵和家人的命运牵挂着我,让我一刻都舍不得停下。
但是从感情角度来讲,作者对于福贵命运的安排真的是让人痛心,每当我以为福贵接下来的人生会有起色时,厄运再次砸向他。彻头彻尾的一个悲剧,没有读过余华作者其他的书,不知道这是不是他一贯的风格,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小说的历史背景经历了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在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新中国里,福贵拼尽全力地活着,为了家人也为了自己。起初,他赌博,盼望着通过赌博恢复家族的荣耀;他输光了祖宗基业,他开始老老实实种田,盼望着从头再来;后来,他被国民党抓走,他盼望着有朝一日活着回来,见到妻子儿女;再后来,他回来了,他想虽然穷,可是一家人在一起,开开心心的,儿女双全就好;可是正当他以为一切开始好转起来的时候,他却被命运扼住了喉咙,有庆死了,他悲伤地快要死去,他疯狂地想去杀人。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他又能做什么呢。他只能安慰自己他还有妻子和闺女;再后来,凤霞嫁给了二喜,我以为上天开始眷顾这个可怜人,一家人可以平平安安过生活。可是后来凤霞也死了,家珍也死了,二喜也死了。福贵甚至麻木了,他安慰自己还有苦根,还有希望,日子还有奔头,再后来苦根也死了。最悲惨莫过于亲人都一个一个相继离去,而徒留他自己在人间。这样的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跟一头牛自说自话,这个时候,我已经找不到福贵活下去的动力了,他的日子没有盼头了,在我看来,如行尸走肉一般。
福贵的一生是悲惨的一生,是作者的刻意安排也罢,虽然意料之外但是情理之中,在那个年代,个人的命运不是掌握在个人的手中,福贵、老全、春生的惨死都是时代的悲剧所造成。
一部好的作品除了吸引人之外还应该能启发人,让人思考。这本书也做到了,让我思考人为什么活着,为了什么活着,生而为人,怎样活才有意义。与福贵相比,我们生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个人的命运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温饱问题早已经不是问题,不应抱怨、攀比、颓废,更应珍惜、努力、向上!福贵都那么拼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