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治概论》课堂笔记
第一章 美国民主的起源
现代代议民主制度的先驱
同期法国大革命的失败
现代民主国家的失败
君主→专制、贵族制→寡头制、共和制→民主制
英国传统对美国政治的影响
自然权利观念:跨越100年的两个权力法案
混合政府以及权力制衡观念:具有极强的精英主义色彩
议会主权观念:最初国会权力的强大
本土传统对美国政治的影响
平等的观念:原欧洲中下层的移民,财产平等,土地广博
自治的观念:英国对北美前一百五十多年的salutary neglect,使当时的美国人获得了自治自由
成文的社会契约习惯:《五月花号公约》《康涅狄格基本法》
美国独立战争的革命性主要体现在民族独立上,政治上,实际是对英国光荣革命的传承。平等和自治,在现代人看来,是人类天然的诉求,开拓者们自发建立的社会契约,也是在公共精神照耀下对自由的诉求。美国确实是人类自由的沃土,但这场乌托邦实验的结局,掌握在世界各地的每个人手中。
第二章 制宪过程
美国宪法的地位
宪法稳定:政策出台首先考虑是否合宪
制宪会议的背景
《邦联条例》软弱无力:只有国会(立法部门),没有行政部门、司法部门
邦联( confederation )→联邦(1776年)
中央缺乏财政权力:老兵起义、谢司起义
中央没有军力
(独立战争:争取独立和自由 制宪会议:恢复秩序和权威)
制宪会议的经过
55个人讨论三四个月得到四千字的宪法
《联邦党人文集》
制宪会议的争论焦点
联邦党人和反联邦党人(核心):中央政府的设立,常备军的设置,国会权力的扩大程度,反联邦党人对州权、人权的捍卫
大州和小州:票数不平等,康涅狄格妥协(众议院按人口比例,参议院每周2名议员)
民主派和精英派:两院制(精英派),选民门槛低(民主派)
“我倒是挺喜欢隔三差五地有一点小叛乱发生,这股抗拒政府的精神在必要时非常难能可贵,我希望它能永远保持不灭。” —— 托马斯·杰斐逊
制宪成功的原因
妥协精神:存在共同的底线(自然权利、混合政府、议会主权)
宪法的基本原则


人民主权原则
三权分立:checks and balance
联邦制
权利高于权力
宪法的特点
稳定:内容的平衡性、弹性(多角度诠释)
对宪法的评价
马克思主义:一份维护阶级利益的经济文件
推动爱、德性和尊重的理想主义运动
美国宪法是围绕人的权利而制定的,制宪的核心就是调和不同人群之间的矛盾,为所有人争取最大程度的权利。也许不同的阶级对宪法会有不同的解读,但它从1787年被沿用至今,地位也始终没有动摇。美国宪法是一场理想主义运动的结晶,如果解读它的人也相信这一点,美国宪法就能走得更远。
第三章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
美国政治实践中的言论自由边界
言论自由和个人名誉:涉及公共利益(公共人物、公共议题)的时候,放宽言论自由边界
言论自由和国家安全:战争期间的间谍法、煽动颠覆法;“清晰可见的危险”原则;言论自由高于国家安全,国家安全不等于政府安全
言论自由和政治平等:尚未有定论
言论自由和社会伦理:除非没有更柔和的方式,否则不能直接禁断言论自由
“那些为我们赢得独立的人相信,国家的目的是使人们能够自由地发展其潜能,在统治中协商的力量应当超过武断的力量……没有言论和集会的自由,协商将没有意义……公共协商是一种政治义务,而这应当是美国政府的基本原则。” —— 布兰代斯
第四章 美国宪法第十四修正案
第十四修正案的概况
公民权条款、公民特权或豁免条款、正当程序条款、法律的平等保护条款
美国种族问题的历史
南北战争的源起
产业结构的差异扩大
三六线
六十万人死亡
第十四修正案的背景和内容
北方胜利:赋予黑人投票权、选举权,废除奴隶制,惩罚南方(军事管制)
限制州的权力
实施艰难
第十四修正案的实施过程
重建时期:激进共和党与温和共和党决裂,南方民主党重新掌控
种族隔离时期:Jim Crow Laws(剥夺黑人投票权,祖父法案),Civil Rights Act (State Action Doctrine), Plessy v. Ferguson (1896), Harlan (Great Dissenter)
民权运动时期:Brown v. Board of Education,Little Rock Nine, 阿拉巴马州立大学的对峙……
平权法案时期:1965年约翰逊政府Affirmative Action(积极平等原则)
自第十三、十四、十五修正案后,联邦宪法从限制联邦政府权力走向了限制州政府权力,这是美国宪政史的一次突破性变化。《独立宣言》中指出,人人生而平等,同一块土地,黑人的平等却晚来了一百多年。种族歧视是不人道的,但希望若干代以后,“积极平等”也能被渐渐淡化,种族的自信才是真正的平等,应该给予他们的是尊重和理解,而不是各种特权。
第五章 美国的政治参与:选举
美国选举是什么
民主:自由、公平、定期和有意义的选举
选举:投票(带动协商)、动员(campaign)、协商与辩论
美国选举制度的变迁
精英主义民主 → 平民主义民主
普选权扩大:1820~1830年(取消财产资格),1865年(赋予黑人选举权),1920年(女性获得投票权),1971年(投票权年龄降到18岁)
初选改革:党内核心决定改为普通选民决定
对竞选资金的规范(限额、公开)
美国选举的意义
反映民意:选举能把符合民意的政党推上去,当选者会用民意约束自己的行为
偏离民意:为选民服务≠为人民服务;政治家选民基础不同;民选官员做决策时考虑的其他因素(游说集团、股市、智库、媒体、其他官员……)
美国选举的问题
选举中的参与不平等:不同阶层对政治的参与热情不同
选民的无知:不理性、不宽容、反市场;可能存在好的一面(合成的奇迹,信息捷径,回顾性投票,选民的学习能力)
选举制度的问题(两党独大问题)
“一个人对政治影响力的大小是否公正,并不是与他人比较能得出结论的,而是与自己的政治的理性程度和自己的认识水平联系在一起的。”
“很反讽的是,在美国之所以民主的理想能够存活,恰恰是因为民众对待政治是冷漠和不活跃的,这才给精英们留下空间去保护它们。”
“精英主义与平民主义之间的张力可能恰恰是美国民主的活力源泉。”
第六章:美国的政治参与:政党
政党产生和存在的原因
社会基础:社会的多元性
政治基础:政治精英们推进政见的渠道
美国政党的功能
选举:提名候选人,提出政纲,资助选举,动员选民
施政:降低政策制定中的合作成本,提高执行政策的权利
美国政党体系演变历史

第一阶段:中央与各州权力权重的争议;后期只有杰弗逊领导的民主共和党
第二阶段:民主共和党分裂,Andrew Jackson成立民主党(第一个现代政党),放弃对选民的财产要求,同时创始了分赃体系,反对成立国家银行;Henry Clay 组织辉格党(接近联邦党人),后因奴隶制问题分裂
第三阶段:林肯出走辉格党,成立共和党,赢得南北战争后执掌政权,后因温和共和党和激进共和党分裂以及1870年代的经济危机,共和党在南部力量削弱,民主党在南部卷土重来(种族隔离)
第四阶段:西奥多罗斯福吸纳经济议题,1912年出走共和党成立进步党(个人魅力)
第五阶段:富兰克林罗斯福吸纳社会经济议题,使民主党扩大了选民基础,形成新政联盟;另一方面民主党摆脱种族主义污点(民主党分裂)
第六阶段:共和党复兴(凯恩斯主义(该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和就业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私人投资和消费不足而造成的有效需求不足)衰落,冷战胜利,文化保守主义)
美国社会的变迁:国家建设,种族歧视,社会经济
美国两党制的原因
选举制度(赢者通吃)
自我调适能力(议题更新)
美国政党的衰落
一系列的制度改革削弱了政党的资源掌控能力(公务员改革、提名权改革、竞选资金改革)
现代传媒的兴起(直接与选民沟通)
政党的极端化
政党的民意整合能力
美国政党的两极化
美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分化
党派政见分化
“政治积极派”与“政治冷漠派”的两极化
政党,把相似的人群团结起来,同时,政见不同的党派互相竞争、妥协,使多元化的社会被调配得井然有序。无政府主义者认为,依靠人们的自由结合,可以实现互助、自治、反独裁的和谐社会。但历史进程中,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而发生的灾难数不胜数,真正实现过的无政府主义却几乎没有,即使有,也只是转瞬即逝的成功,并且是极小范围内的成功。这种经验足以让我们认可政府的存在,而政党,由于社会的多元化,在政府运行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政党的存在是否积极,取决于是社会支配政党,还是政党支配社会。现代传媒的兴起,为普通人拓宽了参与政治的道路,即使不能通过投票间接表达政见,也应该有积极参与政治的意识。至少不能放弃思考。
第七章 美国的政治参与:公民社会
公民社会是什么
三要素:公共领域:“第三部门”;一定的组织或网络;相对的独立自主
三种表现形式:民间结社或其他社会网络;集体行动(请愿示威、协商合作);公共讨论与辩论(发达的媒体或新媒体)
公民社会在美国政治中的功能
监督政府,维护民众权利和社会公正
塑造民意
传达民意,影响决策
社会自治
美国公民社会的发展演变
自治精神传统
美国个人主义崛起导致公民社会衰落?
转型?(特定形态的社会组织衰落:工会、教会;组织形式的变化:从紧密到松散;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支持)
参与并非越来越好?(参与文化、服从文化、政治冷漠相互混合效果更好)
美国公民社会问题解析
局部利益对公共利益的侵蚀:游说集团的问题
媒体“偏见”(Liberal Bias)
Uncivil Society
第八章 分权与制衡:国会
美国国会的背景知识
民主制度的标志
民众对国会机构支持率低,对个体国会议员支持率高
国会的职权和历史演变
经济权力、军事权力、人事权力(弹劾总统)
国会绝对权力扩张的法理依据:"Necessary and Proper" Clause (1.8.18), "Commerce Clause" (1.8.3), 宪法第十六修正案(赋予国会征收收入税的权力)
关于国会权力扩张的争议
奥巴马医疗改革
限制国会权力扩张的因素
公民、总统、最高法院、州权、两院内部
国会的立法程序
Introduce a bill → Committee → Subcommittee (铁三角:议员、行政官员、利益集团代表)
大多数情况下,决策通过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
国会的结构:党派系统、委员会系统


对国会的批评
特殊利益:地方利益(Bridge to Nowher, Logrolling)、游说集团、政党
芬诺悖论的原因:猪肉桶政治
第九章 分权与制衡:总统制
美国总统制的历史演变
第一阶段:国会至上时期(建国至杰克逊之前)(华盛顿的政治美德,民主共和党人(反联邦党人)长期把控美国政治)
第二阶段:总统地位上升阶段(杰克逊到林肯)(大众民主,总统提名问题由国会转移到政党)
第三阶段:国会总统对峙阶段(约翰逊到麦金利)(美国内战重建时期,最激烈的弹劾(约翰逊)失败后,后来的总统重获对官员的免职权)
第四阶段:总统经济社会扩权阶段(罗斯福到尼克松)(老小罗斯福扩权)
第五阶段:总统职权范围稳定阶段(尼克松至今)(无论是尼克松扩权还是里根缩权都取决于民意和政府责任)
美国总统的主要职权
立法权(议题设定、否决权、行政命令)
官员任命权(提名大法官,免职权持续斗争)
军事外交权(总统占主导地位,短平快的军事行动畅通无阻)
影响舆论权(公开演讲,说服民众,state of union)
美国总统权力的边界
奥巴马医疗改革:增加2500万人的医疗保险,但牺牲个人自由
国会、法庭、州权
公民、社会、媒体、NGO
美国总统制中的问题
权力过大?职权扩大=责任扩大
权力有限?制衡机制失效=政治瘫痪
第十章 分权与制衡:司法
美国最高法院的介绍和职权范围演变
“司法部门是最不可能侵犯人民自由的”
Mabury v. Madison (1803) :司法审查权的起点
司法审查越来越频繁,且判例重大(言论自由的边界、民权保护的边界、政府经济行为的边界)
美国的“司法至上主义”
终身制、非选举、宪法未规定(杰弗逊、林肯、迄今为止各种学者)
美国不存在“司法专制”的原因
Dred Scott v. Sanford, Brown v. Board of Education
其他权力机构的制约
民意制约
最高法院中的政治斗争
提名与任命问题
判决的“政党”倾向
宪法解释的不同流派(originallism文本主义 - 保守派, intentionalism意图主义 - 自由派)
第十一章 美国的政策产出:经济政策
美国政府在经济领域的角色演变
自由放任时期:第一国家银行(私人控股),第二国家银行(1812年第二次英美战争),十九世纪初民主党主张小权力政府
干涉主义(regulatory state)的兴起:镀金时代,社会主义党兴起
1.反垄断(老罗斯福),十九世纪末民主党主张大责任政府
2.劳工保护:高法院的保守主义态度使劳工保护在私营部门的实施非常薄弱
3.消费者保护
4.金融秩序(19世纪末20世纪初频繁经济危机),1913年美联储建立
5.调节收入
福利国家的兴起:大萧条(20世纪二三十年代)
1.社会保障的出现:1935 Social Security Act
2.劳资关系的规范:1937 转折年
3.促进就业
4.经济管制
5.收入再分配的幅度大大提高:税收提高
新自由主义:上世纪八十年代,经济自由主义回暖(里根:紧缩性财政、减税方案、去管制化)
有“美国特色”的资本主义的当今形态
宪法授权:收税与借款权、制定破产法、州际与国际贸易规范权、造币权、通邮路、知识产权保护
增加功能:社会保障、医疗保险、收入调节、维护经济稳定、刺激增长与就业、反垄断、公共服务、市场监管、鼓励创新、规范劳资关系
*美联储政策不需要通过国会批准,主席是由总统任命,国会核准,但本质还是私营性质
当代美国关于政府经济角色的争论
茶党运动:我是53%
占领华尔街运动:我是99%
普通选民经济学IQ低,人口结构向少数群体倾斜
福利国家未必无限扩大的理由:民众学习能力与民主的纠错能力,美国政治中的充分制衡因素(vetocrazy),政治文化传统的粘性
第十二章 美国的外交政策:外交与民主
美国外交政策的概况和历史演变
自我扩张阶段(19世纪):孤立主义
“大国的崛起”:从孤立主义到世界领袖
冷战:两级秩序中的超级大国(伊朗政变、猪湾事件、智利政变、阿富汗干涉)
冷战后:单极秩序中的超级大国(推广民主制度: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反恐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奥巴马:Engagement、伊朗核武器谈判)
美国与当今国际秩序
勉强的帝国:军事秩序(军费、军事基地),经济秩序(IMF国际货币组织、WTO世界贸易组织、WB世界银行)、政治秩序(巴以冲突、科索沃危机)
有限帝国:自身的能力与意愿(经济、生命、道义),他国的抵制,国际体系的变化
美国外交政策的多重面目
现实主义政策:WTO体系,限制核扩散,稳定石油价格
理想主义政策:十四点和平原则(威尔逊),民族自决权
政策目标:安全、经济、价值传播
受制于民意、受制于权力机构
“正是因为它认为任何群体和个人都不是完全可信的,所以它要缔造一种非常充分制衡的权利机制,来使任何一方都不能掌握全部的权力进行决策。”
“当美国的开国之父们把民主这个维度引入政治制度的时候,似乎又是对人性抱有一种非常乐观,甚至可以说充满温情的假定,这个假定就是,人,即使是那些普通人,都有理性的能力,有利用自己的理性进行公共决策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