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低欲望社会背景下)年轻人很焦虑
前几天和我姐一起看了新一期的极限挑战,在这期结束部分,节目组安排了一个小测试。让男人帮和本期其他嘉宾站在同一个起跑线,节目组每问一个问题,答案是“是”的人往前6步。问题如父母双方是否都接受过大学教育,父母是否为你请过一对一家教辅导,父母是否有能力支持你学特长一直到现在,诸如此类体现家庭教育水平差距的问题。

有人从最开始就一直往前迈步,逐渐处于领先位置,直到问题结束业已将他人落下一大截距离。而好几个男人帮成员却一直尴尬地在原地未动,一直到问题问完,仍然停留在最开始的“起跑线”上。


当然,作为一档“宣传正能量”的节目,节目组设置该环节的主要目的还是想告诉大家,即使每个人(原生)家庭的生活教育水平不一,有的差距甚至会很大,但是通过他们个人的努力和奋斗(男人帮为例),仍能够逐渐弥补那些最初的差距,直到和领先者们齐头并进。
“这种根本就没有可比性嘛。”我姐把电脑一扔说,“黄渤孙红雷那个年代,家庭水平不都普遍差不多嘛,怎么能和这几个8090后嘉宾比。”没错,节目组拿“黄渤孙红雷罗志祥”来当论据和家庭优渥的个别8090后进行对比,说服力确实不够,但是所想要体现的一种现实情况不容置疑,就是“人生而不平等”。
这个不平等主要指人生来所享有的生活物质水平,教育资源以及由此导致的个人视野和未来发展可能性的不平等。简单明了如这个小游戏,有的人因为家庭优势而自身的起跑点已经比其他人领先了非常多,这意味着,这些人在今后人生中可以通过与其他人同样的努力甚至不足他人的努力程度就能到达更远的地方,达到更高的高度。这其实是大多数努力的我们都不愿意面对的一个既定的事实。社会越稳定,阶级固化越严重,阶级之间的流动机会也越少,而要在不进行大变革前提下打破这种现状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当人们发现自己力量渺小的时候,大多数人会产生自卑心理打起退堂鼓,只有极少部分人会激发出战胜欲望。所以最后是迎难而上,还是望而却步,归根结底还是每个人内心的选择。但做这种选择着实太难了。作为没有任何资本的当代年轻人,能够一腔热血披荆斩棘坚信最后能够笑傲江湖的能有几人?即使决心向前,大多数仍会犹豫不定,战战兢兢。因此,更多年轻人趋向于“佛系”,趋向于放弃竞争,放弃努力向上。想到我前几天关注的一个知乎的问题。

其中的回答大部分是中国会进入这样的低欲望社会。我认为这种低欲望,更多的是因为现实压力下的“被迫式低欲望”。即并非年轻人真的欲无所求,而是因为欲求不满下的不得已选择。因为对我们来说,既然起跑即落后,上升机会与过去的年代相比大幅度减少,怎样努力奔跑都很难追上别人的步伐,那为何要拼命努力到头破血流?干脆让自己安心舒适一点,得过且过一点呗。
有这样的想法无可厚非;但当这种想法并非自愿产生,而是由于客观环境逼迫年轻人们普遍接受的时候,那么就值得我们注意了。因为除了由此給社会物质发展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如老龄化加重、抑制消费增长、经济受挫之外,还有一个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将给年轻人在精神层面上带来更多焦虑。这种焦虑实质上是几层焦虑心理和矛盾心理交织下的异化。
这种异化是复杂的,要解释它,首先谈谈其诱因(主观)。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教科书和新、旧媒体大范围传播,唯成功论甚嚣尘上。成败与否成为人们评价事物的主要,甚至唯一标准。这种标准单一化趋势一直延续到现代社会。而何为成,何为败?在中国传统思想影响下,对“成功”的普遍定义,即功成名就,成就功业或者事业。这造成了一个普遍现象:往小了说,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往大了说,事业上获得成功的人士广受追捧,贩卖成功秘籍的书销量稳升不降。除了在宣扬唯成功论之外,所伴随的另一种价值观就是“努力就可以成功”。几乎每一个8090后都听过爱迪生发明灯泡的故事,以及这句至理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是在当年被写入小学教科书,至今仍朗朗上口的一句话(后来有人说这句话还有后半句,但是具体怎么样谁知道,可能爱迪生有没有说过这句话都要打上“ ?”)。

在早期社会发展还未稳定,阶级固化未加重时期,唯成功论和努力万能论带来的积极影响都是存在的。通过鼓励人们追逐功成名就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逐渐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这是社会生产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现在社会过于浮躁,二者的弊端被逐渐放大,而这二者也是主要导致现代年轻人焦躁的主观诱因。
由此,在这两种价值观的十几年影响下,年轻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种“成功才是好的”以及“努力就能成功”的错觉。越来越害怕失败,并且在尽了发挥最大主观能动性之后仍有可能失败的时候,就感到精神焦虑紧张;这是第一层焦虑。再进一步讲,失败的可能性纵向对比我们上一代们变得越来越大。这是客观条件下(关键因素;阶级固化、房贷重压、在大城市难以立足等)造成的必然结果;这便是第二层焦虑。无法成功的事实摆在眼前,脑海里回想从小接受过的教育,年轻一代难免会产生自我怀疑。是自己不够努力?还是自己不够优秀?实质上这种自我怀疑,是理想化教育和现实相矛盾的产物,也是第一层矛盾。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年轻人逐渐“佛系”,在向着“低欲望”趋势发展。但如前文,这并非自愿的“低欲望”,而是主观上想成功,但客观上无法成功,想试图通过掩盖无法成功的事实而自我消化成不想成功的矛盾状态;这是第二层矛盾。
潜意识里认为努力就能成功但是自身无法成功引起的自我怀疑,究竟是想成功还是不想成功导致的自我矛盾;在自我怀疑,自卑等情绪交杂下导致年轻一代逐渐形成了不稳定与焦虑的心理状态。
当今时代下的年轻人们已经比黄渤孙红雷时代下努力达到阶级跨越的可能性少得多,再宣扬唯成功论和努力万能论有的时候真的是一碗毒鸡汤。而节目组直接把人生比作一场百米赛跑,更是把人生的价值简单化和单一化了。罗素说,参差不齐乃是幸福的本源。衡量标准永远不应该是单一的,成功的不一定是最好的,最好的不一定是幸福的,只有追求本心达到自洽才是幸福的。比如余华,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本身。比如笛卡尔,坚持我思故我在。有的人乐于舒心安稳,有的人不甘于平庸一生;有的人寄情山水,有的人志在朝野;有的人安于无为,有的人倾心有所作为。为什么要和别人赛跑?在自己的时间轴里面尽自己的努力做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情就是好的。
虽然现实有的时候很残酷,生而为人,仅仅因为客观因素就完全自我放弃而“佛系”总是显得不那么可爱。再焦虑也属于无用功,不妨先停下你的脚步,想清楚自己的方向,掌握自己的节奏再前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