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应该学些什么?
研究生阶段的文艺学专业究竟应该教些什么?学些什么?文艺学的主体是文学,内有分支文学理论,文学史与文学批评,因此文艺学的内涵很丰富,容量也比较多,所以造成许多学校的文艺学专业开的非常任性,或是根据老师研究方向开课,或是文学理论的灌输,所开参考书目乍一看以为是哲学专业,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从卢梭、黑格尔、康德到萨特等,都成为老师开的必读书目,课上互相讨论,课上成了哲学课。
诚然,文艺学的理论溯源源远流长,也离不开哲学家的理论解读,美学等更是同根生,但哲学体系如此庞大,让学生沉浸在哲学书籍中载沉载浮,往往令学生读之无味,弃之不敢,光是康德的三大批判就能让人读到头脑发热,高难度的课业任务更别提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向去读书了。文艺学不能脱离文学作品空谈理论,在文艺学专业,自然有很有天分的学生,在阅读理论书过程中有深刻的见解和体悟,又能很好的结合文学作品做出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但这毕竟是少数派,是建立在十分刻苦与天分上的,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在信息铺天盖地的时代,很难做到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书。因此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至关重要,不然对理论书硬着头皮去读,又没有丰富的文学作品阅读经验,最后很难运用文学理论去从事批评,更别提独创和发展文艺理论。文艺学要阅读文学文本,这是最基本的研究基础,理论只能做进入文本世界的辅助性工具,不能舍本求末。伟大的文艺理论家,大都是从广泛的文学文本阅读中得到灵感与体悟,对文学发展规律做出独到的见解。对前人理论的学习与继承是辅助的手段,没有哪个对文学文本阅读匮乏的人能成为出色的文艺理论家。
哲学、理论书要读吗?当然要读,没有理论的指导文本阅读将很难出深刻的见解,值得注意的是,落脚点依然在文学文本上。我们所说的文艺学,更恰当的名称是“文学学”,即使是理论,皆是建立在文学文本之上的。研究生,顾名思义是研究性的学习,知识是无穷尽的,每一领域的知识都有无穷的分支,毫无目的阅读如何能达到研究性的深度?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要补课,要阅读,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当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而不是每星期阅读老师指定的理论书目,拿到下节课上交流讨论,强制性的限制学生的阅读方向,这样下来只能是同质化的泛泛阅读,浪费了时间,又达不到研究的目的。
谈这个问题,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出于现实性和实利性的考虑,除去现实性、实利性的因素,读哲学、理论书也毫无不可,毕竟开卷有益,在哲学和理论中一样能收获知识,一样能感受到知识带来的“震惊”,但对于一心从事学术的学生与必须提交学术论文才能毕业的硬性规则下,不得不考虑现实的因素,这就是发现自己所研究的领域,从而投入精力去选择性的阅读书目。以上是外界更多是从老师教学的因素来考虑,对于学生而言,必须积极对理论进行补课,其次阅读文学文本,在文本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或是发现理论新见,或是对前人的理论有更深的体悟,而非就理论谈理论,就理论阐发理论,久而久之,文艺理论只能是悬在空中的富丽堂皇的楼阁,脱离文学文本而存在,其价值将大打折扣。
文艺学分为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试想一下,致力于文学史研究的人却没有读过几本文学史著作,对中外文学发展的流变都一知半解,如何得出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从事文学批评的人整天挥舞着理论的武器,却没有读过几本文学名著,对外没有读过莎士比亚、雨果、巴尔扎克、加缪,对内没有读过曹雪芹、鲁迅、沈从文,如何从事文学批评?文艺学的很多理论受惠于哲学,但文艺学毕竟不是哲学,文学文本才是文艺学的根,根不深,则枝叶不茂,这应该成为最起码的学科常识,而非一味的扎进哲学、理论的海洋里,一头扎进去,再也上不了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