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日 纪念日
“你还记得十年前的5.12日你在干什么吗?”
十年过去了,虽然这几天工作晨昏颠倒,但总觉得无论如何应当写点什么。本来我想做一个关于“十年前5.12日,你在做什么?”的小采访,做到一半发现有更专业的平台做了更加详细和动人的梳理,看的我一路从头哭到尾(真的是大哭)。
对于十年前的那一场灾难,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保持克制,近十万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永远的陨灭了,这种悲怆无处宣泄和更不可追溯,而作为时间线上继续生存下去的我们,无论做多少看似强调冲突和戏剧张力的记录,都绝不过分。
不过回到开头那个问题,当我问起所有朋友这个问题的时候——无论他们当时在哪里,多大年纪,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一向健忘的我们,都异常清晰的记得那一天。
有人在灾难的中心,看着地动山摇,楼房垮塌,相熟的友人、邻居经历了不可弥合的生离死别;有的人则和我一样,在某个昏昏沉沉的午后的同一间教室里,因为超过寻常认知的晃动而逃到操场上去,前一秒还带着莫名的兴奋,后一秒却因迟到的恐惧而嚎啕大哭;有的人则在离震中心几千公里的地方,通过电视广播的碎片,拼贴出来这场天灾的全貌,在一种理解却不能完全感同身受的状态中,保持着肃穆与悲伤……
关于十年前今天的记忆,以它并不美好的姿态,永远鲜活的铭刻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中。
我经历过的地震和大多数在成都的人一样,那个昏沉的下午,“地震啦!”敏感的人率先发现了地震,我们开始往楼下跑,一路上摇摇晃晃跑得眩晕,来到操场上,各种惊恐的面容和衣衫不整的身体,电话似乎永远打不通,老师们冷静可爱的组织众人,学生们在焦急中等待着父母,直到回家的路上,才从广播才知道这是多么严重的一场灾难。
经历过地震你才知道,世界上很难有地震这样啰嗦的灾难了,尤其是我这样处在非灾区中心的人们。比地震更可怕的是余震,一家人睡在马路上,餐风露宿的躲避余震,实在坚持不了了决定还是回屋里睡,刚睡下倒扣在床边的啤酒瓶就扑通倒地。
这时候跑与不跑就变成一个哲学命题。
于是当时就衍生出一句民谚:“小震不用躲,大震跑不脱”
当然也有心大如同我高中的数学老师,他是青川人,家里的房子被全部震垮,但所幸家人安然无恙,半年后的某次数学课,忽然来了一次余震,大家脸上闪过一丝习以为常的惊讶,他立马坐到讲台边“哪里哪里,是不是刚才在晃?哎呀,我错过了。”一脸的遗憾。
地震之后有很多段子,我记得最清楚的一个是一个老大爷被金发碧眼的俄罗斯救援队给挖了出来,老大爷惊讶:“呀,这个地震凶哦,都把我给震到国外来了。”
当灾难过后,活着的人们以乐观处之,并不是我们忘却了悲伤,而是我们明白什么叫做生生不息。
地震如同一圈涟漪,从细微处慢慢的震荡出一副破碎的图画。它用残酷的细节来刺激我们的神经,又用生的希望来修补永恒的创伤。它制造一切深广和久远的苦痛,却不敢让我们永远的记得。
我们的记忆,在十年前的今天出奇一致的产生了勾连,即便我们并不愿意去触碰它,却又不得不与之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十年来,每年的5.12日,都值得不断的纪念与反思,地震营造出生命的无常与渺小,但同时它又是那么的触不可及。
如果说灾难的表象是生离死别,而灾难的内核是关于死亡的生者之道,那么在这表象与本质之间,或许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关注的区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它忽近忽远,我们的生活既不是毫不变化,也并没有被全然摧毁,灾难过后,我们的生活还要继续。
生活继续,并不是一句空话,是生活所涵盖的复杂性意味本身,推着我们继续。
灾难反而像是一个聚宝盆,人类文明在灾难铺垫的台布上演进,有人从中理解了朴素的价值,有人捞取政治资本,有人学会笑对眼前的鸡毛蒜皮,有人则只能坚持活下去。
但所幸是活下去了。
对于地震我们有着集体的悲怆,到天府广场默哀的时候,人们自发的集结起来,挥舞着国旗说“中国加油,四川雄起。”甚至还聚集了一小块游行的方阵,民族主义在此刻显得如此和善,集体无意识的副作用在天灾面前也并不滑稽。巨大的悲伤需要宣泄的出口,一个人是,一个国家也是。
我最近和一个艺术家朋友探讨,他倾向于将周遭世界简化成一种被构建好的状态,那么世界与我无关,在我看来都是虚无主义的沉珂和不和适宜的避世。
是的,这个世界个体与个体间毫无关系,甚至我们与世界本身也要保持距离。但我们必须时刻去理解,即便理解绝不可能做到。但唯有蓬勃的生命力,可以去发射理解这个动作,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理解并不为所动,坚如磐石。
“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这是十年前的今天冥冥之中教会我的,出于对矫饰的抗拒,当时我并没有告诉他。
十年过去了,那些痛苦的生离死别,那些似乎失控的共情,那些澎湃的生命力,那些笑谈和眼泪。那片浮艳、喧闹、麻辣、安逸、乐观、贫瘠,满目疮痍却生生不息的土壤,它永远的活在我们的体内,永远不会离开。
那一天,无论以什么样的形式,什么样的距离,什么样的深度,我们共同经历过这场天灾,我们的血液不得不裹着他继续涌动。
愿苦难在你的眼中黯淡。
2018.5.12 于杭州

-
死于苍苔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5-12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