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周末,孤独比加班更糟心?

今天我想聊聊“孤独”这个宏大而永恒的话题,这完全是被身边的朋友们给逼出来的。 最近,周围的朋友,不知怎么的,一个比一个孤独,一个比一个害怕孤独。 有的,晚上零食、夜宵胡吃海塞,完全不是因为饿,也不是因为馋,就是一个人呆着难受。 有的,下班后没完没了地刷抖音、追肥皂剧,自己都觉得剧情狗血、毫无营养,但又不知道该干嘛。“我都把床头挪了三遍了……” 有的,频繁出入酒吧、刷各种社交软件、跑相亲,不指望爱情,也没被逼婚,只是空虚寂寞难耐。 还有个妹子,被隐瞒已婚身份的寂寞男人勾搭之后,竟然把我的微信号分享给他,让我帮他治愈孤独……气得老妖我一口老血差点喷涌而出…… 可嫌弃是容易的,了解是困难的。作为一个极少害怕孤独甚至很享受孤独的人,我得想办法去正视、认识“被孤独困扰”这件事情。

于是我在网上发起了一个#你有被孤独困扰吗?#的访谈活动。访谈结束后,我发现被孤独困扰的原因,主要有三种: 1.无事可做。 独自在刻薄的大城市打拼,迷茫彷徨,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能做什么,不甘于眼下的庸庸碌碌,却又不知道生活的方向和目标。一艘没有航向的船,不管风从哪个方向吹来,都是逆风。于是孤独,随风潜入。 2.无人陪伴。 其实也知道,一个人就能把事情做得很好。可如果努力和成就不被看见、无人分享,“把事情做好”这件事本身就多少显得徒劳。周末在出租屋里好不容易心血来潮,兴致勃勃化了一个美美的妆,或者张罗出一桌热腾腾的饭菜,一切就绪准备享受劳动成果时,才猛然发现:身边空无一人。一瞬间,孤独突袭而来。人,这种群居的物种,总得在和他人的连接、互动中确认自身的存在和意义。 3.无人可懂。 人真的很奇特,一方面认为自我是个特别的存在,另一方面又隐隐觉得至少有一个人或者应该有一个人能读懂自己内心的那一团火。 从红叶题诗“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到“遇见爱、遇见性都容易,难得的是遇见懂得” ,从古至今,人们习惯于在情感世界里,对“懂得”有太深的执念。关系越亲密,感情越深厚,期望也越高,越不能理解和接受对方不懂自己。从亲密中生发出来的孤独,比没人陪伴的孤独更让人难受。

仔细想来,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孤独都无法避免,我们能做的只是学会如何与之相处,为孤独找到一个合适的出口。 从我自己来看,现在的我很少害怕孤独,但这并不意味着很少遭受孤独,甚至也曾因不陪同女同学上厕所而被排挤这种事苦闷了差不多整个中学时代,这一点和一般人别无二致。而且要知道,一个向来被贴上“小众分子”“文艺青年”标签的人,很难不被孤独围绕。我只不过是从努力不被孤独困扰,慢慢修炼到享受孤独。 《大学》里有这样一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有得。”我将之视为与孤独共处的重要心法。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有了这样一个习惯:一旦发觉自己过于陷于某种状态或者在某种环境、氛围中隐隐不安时,就会有意识地按下暂停键,刻意从中抽离出来,稍微往后退一步,隔着一点距离来审视,有时是审视环境、审视他人,更多时候是审视自我。 审视是一个仔细分辨、反复质疑、斟酌取舍的过程,审视即开启思考,而思考就是一个人与自我、与生活对话:这种状态下的我是真诚、自在的吗?该继续下去吗?说出去的那些话是原来的本义吗?什么能让自己真正的快乐?什么是最该珍惜和追求的?怎样才算得上对自己诚实?怎样才是成为更好的自己?为什么一定要通过别人认可自身的价值?在亲密关系中,自己又真的深刻懂得对方吗?如何降低获得别人认可、理解的预期?……

每个人的问题不尽相同,但一定是在一次次认真思考、对话之后,才能听得见心底的声音,答案得以慢慢浮出水面。 这件事情非常奇妙——独立思考本身就是直面孤独,但有过这个过程之后,心里模糊的面目趋于清晰,无序的意念得以沉淀,内心反倒多了几分笃定、宁静,空虚、迷惘之感无形之中短暂消弭。 抗拒孤独、逃避孤独,在孤独的泥潭里愈陷愈深。直面孤独、拥抱孤独,反倒能从中体悟到巨大的丰盈和饱满,将孤独妥帖安放。 这种感觉就像是内心幽蔽之处藏着一个武功高强的老顽童。撞上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家伙,不正面交手,好好打斗几个回合,又怎知是敌是友?
………………………………………………………………………………………………………………………更多精彩原创,请扫码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妖洞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