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的总结
在新加坡的背包旅行途中,我数了一下,迄今去过哪些国家。
日本、韩国、印度、泰国、越南、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都是亚洲国家或地区。
日本,干净,整洁、科技感、次世代。韩国很像日本。
泰国,信佛、椰香、小清新、精致、少女很时尚。
香港,烧腊、油腻、讲话音调怪异、高楼的缝隙中总感觉会发生情事或事情。
越南,多雨、摩托车很多很多,爱喝咖啡,爱吃蔬菜。
印度,骄傲、脏乱、重口味、肤色黑、随身带着小梳子,臭美,精神被印度教控制。
台湾、一个谦逊民主的华人之地,夜半的敦化南路静谧温暖,再也忘不掉。
新加坡,小城之国。
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关系,很像中国和香港。
对于旅行,我对景点无甚兴趣。景点都是表演出来给游人看的,不是这个地方的真实面目。
旅行,在很短的时间内,要充分体验和观察到一个地方的真实面目。这是我对自己旅行的意义。所以我会去逛公园、菜场、地铁公交、学校、当地人的饭馆、大街小巷、居民区、偷看窗子里的人家、偷上写字楼天台俯瞰、博物馆、夜市、书店,在夜半的城市里徒步或骑行,听车流的摩擦声,看灯光里的百姓家。
在城市的最高点,我会俯瞰,并在视觉中解构一座城市。地面、河流、高山、光照、气候。道路、桥梁、高楼、地铁、汽车。行走的人、吃饭的人、工作的人、睡觉的人、出生的和即将死去的人。农业、工业、人口的流入和流出。
这个过程就像是在看一副架构图,可以拆解成一层一层。还有一个时间轴,可以看它的历史和未来。
这个过程经常会持续1个小时,我会绕着skydeck的天台走了一圈又一圈。下午登上去,直到日落黄昏,夜晚灯火升起。
经历过这个过程,我才是去过了这个地方,深入地了解了它。
自从买了无人机,如获至宝,在空中视角就可以帮我看得更全面。
上次去马来西亚,在吉隆坡的最高点Kuala Lumpur tower上,我找到一个高倍数望远镜,可以看到3公里外的窗户里的人。我像一个偷窥狂,看了半个小时,看街市、看写字楼、看行人、看流浪狗、看餐厅、看人家的阳台和窗户里的生活。
如今走过了太多城市,越来越觉得相似。同样的麦当劳、同样的丰田汽车、同样的盖饭和炒饭、同样的7-11和啤酒。
东南亚的城市有相同的特点和印象。
1、热。温度高,光照烈,但是楼里的冷气很足,经过银行或卖场门口就感觉冷气扑面而来,忍不住停下脚步。
2、异香。印度的咖喱、泰国的椰奶、越南的蔬菜、台湾的海鲜、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lakia和satay。总之都是一种中国鼻子闻上去很新奇的特殊味道。
3、灯光。在日本、韩国、台湾、新加坡、吉隆坡、香港,夜半的高楼走廊和楼梯,灯火通明,空无一人,白炽灯亮堂堂。
4、声音。街上的车很少明笛。侧耳倾听,车轮和马路的摩擦声一直不停,像白噪音,让人更平静。
5、柱子。也许是因为雨季多,一楼都是G层,二层才是一层。G层有几根大柱子顶住,汽车或骑行车常停在一层。
6、晒人的阳光。特别晒,背包10分钟就会出汗,贴在身上。以至于我会经常躲到7-11里。
7、清凉油的气味。许是因为蚊虫多,东南亚的药店也多,店里常经营各种清凉油,比如虎牌之类。
8、暴露在外边的楼梯。中国的楼梯都包裹在楼体里,日韩东南亚的楼体常暴露在楼梯外。
想到了这些。
造成国与国、城与城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1、信仰宗教。信佛者和善。信印度教的犬儒、狭隘。越南的高台教比较无厘头。日本的天道教有一种肃杀和素净感。香港的信仰是钱和生意。台湾人似乎啥都不信,也啥都信。没有实体的安拉的子民穆斯林很团结。锡克教的人很壮,但头发太长,包括在头巾里,平时打理起来也浪费时间。
2、繁衍文化。印度泰国越南生孩子多,养得粗糙,父系,女子从一而终,一辈子只和一个男人上过床,从处女到老妪的一生。但越南女子似乎被老外包养得也不少。日韩香港新加坡更现代化,生孩子也少,对繁衍似乎兴趣更小,性生活反而更开放,赶英超美。台湾人居中,生了就认真养,生俩也ok,男女平等,人狗平等。
3、娱乐文化。日韩台湾香港的新闻、综艺、电影都比较多。印度人爱跳舞,额头上点个红印,婀娜多姿。泰国在学日韩。新加坡和吉隆坡似乎不太爱娱乐。
4、饮食文化。由于农作物类别大,米、面、鱼、羊肉、咖喱、炒、烧腊、西餐面包甜点、酱汁野菜、酸酸的柠檬汁、椰奶、刺身生食,各不相同。
5、衣着文化。有的华丽、有的素净。有的西装,有的传统。
6、家居。中式家居偏粗糙实用,色调土。日韩港台的性冷淡风格较多,简约而不简单,刚好够用最好。印度、泰国,和西藏很像,繁复的花纹,但并不细致。
7、另外,新加坡、香港、台湾更是一个融合的地方,多民族,多文化,多信仰,并存交流。
这些都是文化的一部分。我想。
文化表现在了方方面面,文化的外显就是国与国的区别。
在新加坡期间,偶然了解了华人下南洋的历史。
下南洋是一段痛苦的创业史,是一个东南亚的中国梦。
得益于瓦特的蒸汽机、大航海、西方人找香料、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和国富论、海上贸易之路、西式民主和武器的扩张,等等等。总之,大不列颠日不落帝国的印度总督授权来福士爵士殖民了这个贸易港口,为了东方的贸易。这就是马来文的淡马锡,也是梵文的新嘎坡。
英国人在Singapore建立了稳定的游戏规则。
因为太平天国和民国的战事繁多,东南沿海的华人只是为了逃避战争,用自己的努力生活,让自己的双手控制命运,多劳多得,不受到战争和饥荒的非命。为此他们背井离乡,远渡重洋,第一次踏上一个传说的大叻坡,一个小岛。他们是第一代冒险家。他们不信佛,不信上帝,不信祖宗,他们信妈祖。
事实上,他们信的是英国人建立并守卫的这个稳定的游戏规则。
华人在大叻新加坡聚居在一起,吃苦耐劳,团结乡党,建立社团,拉帮结派。然而依然是累死累活,透支身体。然而他们至少,劳有所得,有希望。
同一时代,印度人也聚居于此,在5公里之外,做印度角和咖喱饭,建立寺庙,信仰梵天湿婆和史努比,抱团求生存。
原住民马来人反主为客。
三个东方民族在盎格鲁撒克逊人的保护和指导下,新加坡走上现代快速发展之路。
后来我在印度人聚居区登上了一座高楼,举目远望,解构新加坡的地缘和文化。才对这次旅行心满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