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吐槽大会
查看话题 >一个人的翻译吐槽大会
多年以后,一点红还是忘不了他第一次读到蒋学模翻译的《基督山伯爵》,里面把“dear dad”译成“亲爱的爹”时被雷得外焦里嫩的那个遥远的夏天的下午……
以上这段话当然是戏仿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的那个著名的开头。前几年新经典推出了《百年孤独》的首个大陆合法授权的译本,译者是范晔。这本书我买了,还没读,据说译的不错。但也有不少人认为以前的某些译本更佳。
众口之难调,译事之难,亦可见一斑。
说到《基度山伯爵》,蒋学模的译本就是我读到的第一个译本,是在爸爸的藏书里找来读的,那时我上小学四五年级。
小说刚开头,爱德蒙邓蒂斯远航归来,回家看望他父亲时,邓蒂斯叫他,“亲爱的爹!”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到现在都记得清清楚楚。当时读就觉得很别扭。怎么个别扭法一个小孩也说不明白。
以后才想通,“亲爱的”是地道的外国口吻,“爹”这个字当然是爸爸的意思,可就是显得有点土,搭配在一起很不协调。如果译成“亲爱的爸爸”或“亲爱的父亲”可能更恰当。
蒋学模是根据英译本《基度山伯爵》翻译的,也许他觉得把“dear dad”,翻在“亲爱的爹”,DAD和爹的读音还比较相近呢!
又是在很多年(二十年)后的一个晚上,我邂逅了一本深蓝色封面的薄薄的《小王子》,当时并不知道这本书的大名。我花了将近两个小时,站着读完了这本书,被深深感动,法国人的刻骨浪漫真是让你无法不被征服。
感动之余,觉得这本书的译笔很好,看了看译者的名字:周克希。过了一两年,才知道周克希老先生是法语文学的翻译大家,久负盛名,译作等身,而且他竟然也翻译过《基度山伯爵》。
那时,我少年时读过的蒋学模译的那版一套四本铁灰色封面的《基度山伯爵》早已遗失在时间里,想要重温旧梦,也因为对周译的好印象,我专门从网上买来了周克希版的《基度山伯爵》。
一读之下,感觉周先生的译笔还真是好,是地地道道的中文,熟极而流,可我内心意然有点儿不满足。译文太流畅,太地道了,完全没有一点儿翻译的那种生硬感觉,没有一点儿是在读翻译文学感觉。
我竟然有点儿怀念当初读蒋学模译的《基度山伯爵》时,那种略带生涩的味道——也可能我仅仅是在怀念少年时的那种阅读体验。
这里面有个小小的两难,完全照原文的句式行文来翻译,读起来难免生涩。而像周克希先生翻成这样的好中文,像我这样的读者读起来又觉得少了一点儿陌生感,异国文化的感觉——真是难啊!
我后来读到周译的《包法利夫人》也有这样的感觉。
鲁迅先生谈到翻译时主张“硬译”,认为这样也许可以让中文更丰富,我觉得有道理。
另一本在我少年时留下很深象的书就是《飘》,上小学时在爸爸的书柜里,翻到这本书。当时看到《飘》这个书名时,感觉到非常非常莫名其妙。
这会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才会起这样一个莫名其妙的名字?就把它丢下去没读。(那一版的封面设计也太抽象了,在小孩看来也莫名其妙。)
几年以后读了高中才知道,原来这是本名著。后来我也了解到,这个版本是由民国著名翻译家傅东华译的,是个很好的译本,可惜书名译得太糟了。小学时没读,以致一直拖到现在也没读这本书,跟这个译名有很大的关系。
这部小说的英文原名叫“Gone with the wind”,要是我来译的话,我就译成《随风而逝》,这个味道有点像《追忆逝水年华》。《追忆逝水年华》也是一个极好的书名翻译,原文就典雅贵族气,译名也典雅,让人过目不忘。
《飘》的原著被改编成电影,成为三四十年代好莱坞最经典的电影之一。民国时引进中国电影市场,片名被翻译成《乱世佳人》,这是一个非常恰当的翻译。
电影主要还是流行文化,片名译成《乱世佳人》比《飘》对普罗大众有吸引力得多。
不过,现在有很多电影片名的翻译就让人无语了。
比如,把科幻电影 The Day After Tomorrow翻译成“后天”,也真是太缺心眼了。
这个片名的意思,无非是说温室效应引起的灾难,可能明天以后就要来,强调的是在“不远的将来”你翻译成后天几个意思?完全没GET到人家片名的意思吗!最恰当的翻译,就是直译成“明日之后”。
电影《至暗时刻》的翻译是可以的,原名《Darkest Hour》,不过如果让胡适胡博士来翻译,他很可能就直接翻译成《最黑暗的时刻》因为他喜欢白话文,直接的表达,不喜欢拽文。
现在有些人总觉得拽文言文高级,其实这并不高级,尤其是你的文言文半通不通的时候。
今年第九十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是《水形物语》,我不知道这个中文片名是谁翻译的。“物语”并不是个地道的中文词。虽然我早听说过一本日本古典文学的名著《源氏物语》,但老实说,也一直不知道“物语”二字到底什么意思。
翻译的工作是在两种文化之间架桥。该片的英文名是“The Shape of Water ”,你要么直译成《水的形状》;如果觉得这样没有市场号召力,也可以译成《水形童话》《水形传说》,甚至《大龄处女和水怪》。
你译成“物语”,就等于在英文和中文之间的本来只需架一座桥,你又多架了一座,我还要知道“物语”是什么意思,纯属多此一举。想起还看到一部讲木心的纪录片,叫《木心物语》,这是都怎么了?
总之我觉得要好好翻译,而不是总想着装逼。(有人也许会说,吐槽也是日本来的词,你为什么也用呢?这个没办法,中文里不太有能表达这个意思的对应的词,嘿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