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平学记]从《子平源流辨说》一文探命法演变
文/KrSpirit·行思 20180510
提及禄命法,古籍中就有说“虚中用年,子平用日”,但行思在看古籍时,发现古籍有一些地方又摘录相矛盾的说法,《三命通会·论年月日时》中“唐李虚中,独以日干为主,却以年月时,合看生克制化、旺相休囚,取立格局,譬之衡焉,年如衡钩,绾起其物,月如纲纽,提起其物,日如衡身,星两不差,锤分轻重,分毫加减。此发前贤所未发,故今术家宗之”,又见《三命通会·子平辨说》中就有提及“珞琭以年,虚中以日,其法至是一变”,这样的说法就十分奇怪了。
行思一直不解,后来行思翻查多个版本的《三命通会》,发现《三命通会·子平辨说》在各个版本所处地方也不同。在四库全书版、雍正乙卯年补刻《三命通会》中列于七卷之首,但在更全的带万历戊寅年万民英序版中却不见此篇。星易出版的《增订万历初刻三命通会》中《子平辩说》一文在三卷之末。至此,也仅知《三命通会·子平辨说》是引用自《濯缨亭笔记·子平源流辨说》,《濯缨亭笔记》作者为明朝戴冠,此文是其好友沈诚所作。
偶然见行思在搜索中无意发现庄师博客《〈三命通会·子平说辩〉考略》一文中,有附浙江鲍士恭家藏本《濯缨亭笔记》原文,其中细节源《三命通会》多有不同。其中很关键的一处“珞琭以年,虚中以日,其法至是一变”在原文中是写作“泌以是传之李虚中,推衍以用之其法,是一变矣”。而“五代时有麻衣道者、希夷先生,及子平辈,子平得虚中之术,而损益之,专主五行,不主纳音,至是则其法又一变也”原文写作“五代时则有麻衣道者、希夷先生及子平辈,子平得虚中之术而损益之,至是则其法又一变也”。之后之后的“观《五行精纪》、《兰台妙选》、《三车一览》、《应天歌》等书,与《渊源》、《渊海》不同”罗列书名也是在原版中不见。
如此,“虚中以日”说法应当不可信,并且翻查古籍也可知,虚中并未专以日论。《三命通会·论年月日时》中的那一段,结合前后文看,说李虚中独以日干为主,应当是一处手误,因为在前一段就有言“古法以年看,子平以日看”两句是同一篇文章之中,而且年钩月纲皆是子平所提,此段应是在言子平法,提及“虚中”意不专指李虚中之时所用的方法。
回过头来,在子平法出现之前是否真没有以日为主的论法呢?
行思翻查古籍《五行精纪·五行妙旨》引用《李虚中书》:“又以年为主,以日为本,盖遁月从年,遁时从日。以主推之,五行衰死,未必凶为凶,以本推之,则生旺类,但发迟耳。常以主配父母,本配己身,本吉主凶,当由自立,主胜于本,多出资荫,主本皆强,此名最上。人命年、月、日、时、胎五位,宜有情,又不可专执禄马为贵,刑杀为贱,全要圆机,探其妙旨”。《李虚中命书》又有录:“大抵年为本则日为主,月为使则时为辅。(年为日之本,日为命主,如君之有臣,父之有子,夫之有妇,国之有王,是胎月生时,为主本之扶援,欲得以序相承顺也)”、“如癸亥年、庚申月、壬寅日、乙巳时,却无嗣,先看三元轻重,次看四柱盛衰,既见主本高低,乃论运中得失”。
《五行精纪》成书于南宋,岳珂绍定元年(1228年)为其写过序,但其中是引用古籍论述,故也多有唐北宋时期的论法。李虚中目前的资料记载处于唐代(761年-813年)。而徐子平无生卒记载,说法很多。但好在《子平源流辨说》文中有一个信息可以推断“子平尝与希夷、麻衣二人往复其学,则不及二人远甚”,麻衣道人不知生死年份,但“希夷”有史料记载,宋太宗在雍熙元年(948年)召见陈抟赐“希夷先生”称号。可知徐子平为北宋初期的人。也合文中“大升者,号东斋,理宗宝祐间人……矧自大升之时,上距子平已三百余年”。
虽然《五行精纪》收录的书广泛,可能有徐子平时代之后的书,但《五行精纪》、《李虚中》命书中的引用皆不提子平,可见推得两点:一在徐子平之前已有以日主的论法,二李虚中之法并非专用年,而是年日并论。三是徐子平在提出的新方法在其之后的一段时期并不兴盛。
《子平源流辨说》另一处的说明或可作一点支持“子平尝与希夷、麻衣二人往复其学,则不及二人远甚”,难知此是指禄命法论命术,还是说各自的论命方法相比较。有一种可能是,希夷、麻衣以古禄命法,子平以改进的子平法,但不太成熟,论命依然不及二人。但无论子平是用的禄命法、还是改进的子平法,希夷、麻衣无论是否有的是禄命法,都说明子平法在当时还是不够完善细致的。至徐大升或许才兴盛一些,其中已经“其法不知经几变矣”。徐大升宝祐年间人,南宋“宝祐”年号使用时间在1253年至1258年,此时已经与《五行精纪》成书时间相当了。
文中有说明“顾今之谈命者,动称‘子平’而莫知其原,沈所述颇祥,故删取其要,以著于此”可知《濯缨亭笔记》所收录的文章依然是简略版,其原文已经失传,如今无法看到更详尽的史料,十分可惜。
到此,来梳理一下,会发现有个神奇的地方。《三命通会》中常见版本《子平说辩》反倒能给予命理发展脉络一点启示。行思对命理发展由此作一点推测:
禄命法最初之法是独以年为主,可能到虚中之时,用起日主,以年为主日为本,但构架体系依然是论三命,所以论命比同时期人准确许多,后世也留下他的名字。到徐子平时期已经过了百年,其法肯定又变繁乱,徐子平抛开纳音专论正五行,以日为主月为提纲,另提出了一种简洁切实的论命方法,同时能解决年柱取富贵重复率太高的问题。但也并不能就此说徐子平论命未抛开传统的禄命体系,更大的可能只是在旧体系上作了又一次的大调整。
子平之后三百年间其法多变,至大升时已经成“若按子平之法推算于大升之时,则多不验”。此时徐大升改进其法,子平又一变,当今在《子平三命通变渊源》可见明言“不用胎元、小运”、“先观提纲之轻重”、“专论财官元无元有”,可见至此子平体系已经稳定下来,所以《子平源流辨说》中谈“又盖元人复推子平、大升二家之法”将两者分为两家而论。
后至明时,各传承者依然在不断改进修正。行思之前也谈及《三命通会》就可见到“合诸说观之,子平论建禄,与古人论禄,其取用迥不同矣。余按阳刃、比肩、败财、建禄,名虽不同,实一家同气之神。在地支者,曰刃曰禄。在天干者,曰比曰劫。其取用大略相同,故以建禄继阳刃之后。建禄旧无格,近亦取以月支无可取之格,而天干倘有财官贵气,故取建禄,若比劫特发明其义耳”。同时代神峰提出“不可泥执子平只以月令上作用神”,亦被后世所吸纳。
至清初《命理约言》着重吸收《滴天髓》、《玉井奥诀》思想,也因已过百年,诸多说法或已失传,或因时代变革其论无用,子平体系又变混乱难解,至陈之遴时,子平体系又经过大刀阔斧的整理,舍弃旧时难解之理,同时对富贵贫贱之论从当时诸书只重格局又拉到了全局情势上(早在醉醒子时代就有这样的批驳,其《气象篇》言:故古之论命,研究精微,则由体而该用。今之论命,拘泥格局,遂执假而失真),以气之清贵、厚薄、聚散、善恶、顺逆来论吉凶富贵,子平又是一变。而任铁樵所注的《滴天髓》主要是继承《滴天髓》思想,但其中亦有不少陈之遴在《命理约言》中所解《滴天髓》的观点,所以可以说是继承自陈之遴改革的命理体系,但又有自己的发挥。
其实仔细看看每个时代的书,几乎每本书都有在批驳当时命理用法混乱的,行思觉得这可能就是命理的常态了,毕竟时代在不断变化,虽然大框架定型,但时代的差异导致细节上许多地方要变动。所以并非一定复古就是好的,也可能是在历史长河中已经被淘汰的,但当代之说也并非能全信,术数之难,有一大部分时间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中不断辩驳取舍,最后形成自己的方式。
附 《濯缨亭笔记·子平源流辨说》原文:
成化年间有沈诚者,尝以《子平源流辨说》一通视予,其略曰:
子平姓徐,名居易,东海人,别号沙涤先生,又称蓬莱叟,隐于太华西棠峰洞,子平其字也。
子平之法,以人所生年月日时推其禄命,无不中者。其源盖出于战国初之珞琭子,称“珞琭”者,取老子“珞珞如玉,琭琭如石”之义。世有《原理消息赋》一篇,谓是其所作,然观其文,殆后人伪撰,非珞琭之本真也。珞琭同时有鬼谷子,汉有董仲舒、司马季主、东方朔、严君平,三国时有管辂,晋有郭璞,北齐有魏定魏宁,唐有袁天纲、僧一行、李泌、李虚中之徒,皆祖其术。泌尝出游,见农夫观书柳下,问其姓氏,则云管辂十八世孙,视其书,则《天阳诀》也。泌既得其书,又得一行所授《铜钹要》,以占人吉凶极有验。《天阳诀》予昔尝见之,《铜钹要》则不知何书也。
泌以是传之李虚中,推衍以用之其法,是一变矣。五代时则有麻衣道者、希夷先生及子平辈,子平得虚中之术而损益之,至是则其法又一变也。子平尝与希夷、麻衣二人往复其学,则不及二人远甚。子平没后,宋孝宗淳熙间,有淮甸术士亡其姓名,自号冲虚子者,精于此术,当世重之。时有僧道洪者,密受其传,或问其派系,则云子平之遗术。道洪后入钱塘传布其学,世俗不知其所由来,直言子平耳,道洪以传之徐大升。大升者,号东斋,理宗宝祐间人,今世所传,如《三命渊源》、《定真论》等书皆其所著,于是子平本书变易尽矣。
若按子平之法推算于大升之时,则多不验。盖观文察变,治历明时,各随其时而改革,故虽百年之间,数术之说亦不能不异。矧自大升之时,上距子平已三百余年,其法不知经几变矣,或谓大升得子平之真传,似是而实非也。今人推命之术,又盖元人复推子平、大升二家之法,而演绎为之者,中间语及玄奥之际多引而不发,非有所隐,其实不可以言传也。第其人姓名不传,意必避世之士,尝闻贯云石学士及也先不花平章,尝造其庐,以此知为元人也。
以上皆沈说。予尝谓禄命之术虽浅近,然亦有理存焉,未可尽废。顾今之谈命者,动称“子平”而莫知其原,沈所述颇祥,故删取其要以著于此。
© 本文版权归 KrSpirit`行思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