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获奖大热!波兰版《芳华》的冷战爱情


DAY06

冷 战
Zimna wojna
导演:保罗·帕夫利克夫斯基
编剧:Janusz Głowacki
主演:乔安娜·库里格/托马斯·科特/波利斯·席克/阿伽塔·库莱沙/塞德里克·康/让娜·巴利巴尔/亚当·费仁希/亚当·沃诺维茨/亚当·斯齐斯科斯基/Giorgio Rayzacher/Martin Budny/Philip Lenkowsky/Aleksandra Yermak
制片国家/地区:波兰 / 法国 / 英国
文 | 翘楚
编 | bastard
在《冷战》中(Zimna wojna)感应到情绪共鸣点,恐怕是因为片中有些诡谲的时间线索。导演保罗•帕夫利克夫斯基很聪明,省略与铺陈的地方能够极致地扣合并照应观者的心理。“诡谲”一词并非指在时间线索上繁复使用闪回,或是营造科幻硬核的迷宫叙事,而是我们真是不太明白Wiktor与Zula是如何相爱的,如何在相识后的十余年中相聚相散互相折磨——尽管我们并不需要究其缘由。
二战结束、冷战肇始的1949,波兰,钢琴演奏者Wiktor与其兼任爱人与同事的Irena在国境之内依靠巡演为生。逐渐累积起来的名气给予了官方的资金支持,他们终于有能力开办一所学校,募集有天赋的歌舞表演者进行训练,参与巡演。然而,迫于资金的来源方式,歌舞表演包含的宣传性质不言自明。自然本片的重点放置在了这一背景为恋人所带来的流动状态,他们在欧洲的铁幕中来往穿梭、流亡,在华沙相恋、失联,辗转至巴黎再度相遇。

搁置在如此的情境之下,双眼背后藏匿了秘密的Zula自然与Wictor之间擦出了火花。前者在后者的钢琴伴奏中展示着能企及的所有音域,情愫如能量场般暗涌,直至演出结束后的一次宴会上,他毫不避讳地注视着她,镜头切换至厕所的逼仄空间内,两人终如愿以偿地释放积攒已久的烈火浓情与占有欲。之后,Irena便消失了。
导演在片中的巧妙省略不止这一处,还有那位Zula的意大利丈夫,他从未出现过,他不仅不是二人之间的情感绊脚石,并且还为Zula留下了在巴黎的合法身份。近二十年的岁月,Wiktor与Zula身边来来往往的情人不在少数,而仅属于他们俩私人的、外者击不垮的偷情,究竟为何是如此坚韧,我们同样并未获得解释。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似乎也可以按照导演的自身经历来理解这段情史:帕夫利克夫斯基从自己父母的婚姻中提取灵感创作了本片。就孩童的视角来看,或许感情婚姻中本就没有前情与结果;这个角度与观众的角度也极其相似,就坐在4:3画幅配上黑白画面的银幕前,伴随着波兰民歌与经典爵士;一段爱情的故事的本质意义就在于它必须发生,不需要缘由。

本片的摄影指导是Lukasz Zal,他与帕夫利克夫斯基从《修女艾达》便有合作,大多画面与音乐抵达了某种赏心悦目的极致。然而,本片在歌舞团场景的镜头调度实属死板,不同景别的来回切换,依靠着歌声与音乐拓展影响的表达维度。奇怪之处在于,其后不管是Wiktor与Zula共舞的场景,抑或在巴黎的爵士酒吧,摄影机终于能够摆脱这干瘪的连接方式。片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Wiktor为Zula将一首folk song改编成为爵士版本,他为她的演唱伴奏,二人将这首新调赋予新生。

驻足甜品店门外,每一粒赏心悦目的马卡龙裙袂镶嵌着繁复的褶皱——这或可与观看《冷战》的感受相比,1小时24分钟放到今年戛纳的主竞赛可谓是轻松的任务;而它偏偏拥有漩涡般的引力,不停地邀请每一位观者欣赏。非要在马卡龙上挑毛病,也许就是凑近了看会发现质地表面的气泡——《冷战》便如这一枚小小的杏仁与糖霜的化合物,短小但有失精湛。
即使最终我们仍不理解Wiktor与Zula为自己的选择的结局,即使他们可能拥有不同的人生。不论如何,这粒马卡龙,都将以最纯净的形式化为灰烬。

十二辰子
70/100
个人影像风格的延续。沉静画面之下压抑的个人情感,对话在音乐中推进,景色茫茫反衬人之渺小,艺术与爱在特殊年代背景下的挣扎与解脱。每一帧拿出来都是极好的摄影作品,对极具个人特色的导演没有抵抗力。
2miao
70/100
动荡年代无处安放的爱情。基本就是歌舞场面穿插着男女主分别又重逢,做足了留白省略,不到90分钟的片长却容下了一段延绵数十年的坎坷情路。精致至极的黑白影像。
翘楚
70/100
短小但不精湛,就像一颗起褶繁复的马卡龙。歌舞团表演的调度比谈恋爱以及爵士演出干瘪太多,乐舞赏心悦目却有些了无生气。但挡不住喜欢啊,那首由民歌改为爵士的歌满分。
黑犬
65/100
今年摄影好的恰好都是两部黑白,同样是反映时代变迁,歌舞团部分吊打芳华吧。洒在歌唱者脸庞的光辉,旋转的裙摆,《奥菲利亚》般仰卧在水中低吟,在巨幅斯大林画像之前,一切看起来却是这样的静美。
朱马查
65/100
没有人心最挣扎命途最艰难的部分,犹如事后外部想象的回溯。试图淡化政治背景让后半部分显得更加泛泛,格局也变小。略去中间的辗转变更,将视角牢牢所在这两人身上,却也让电影有种迷人的宿命感,仿佛人在其中不管挣扎过程如何,总归走到这一步,分分合合接踵而至,不过被命运推着走,跟着生活流。最后的行动,才是一次试图控制命运的尝试。
柳莺
50/100
画面美则美矣,但缺乏细节支撑的时间跳跃,反向印证创作手法的匮乏。
Peter Cat
40/100
这种本质里省略电影“运动 ”(叙事的,人物的),而只呈现切片式事件结果,且要把这种结果极端精致化的内在影像逻辑,不就是真正的PPT电影吗?
© 本文版权归 深焦DeepFocus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深焦DeepFocus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电影手册》年度第一,是部情色片 (35人喜欢)
- 《花样年华》2025版值不值得看? (77人喜欢)
- 30岁入围戛纳的4个新导演,想要对资本霸权说不! (29人喜欢)
- 癌症晚期是否要选择自杀?阿莫多瓦这次聊的很深入 (34人喜欢)
- 是他,重新定义了三角恋 (2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