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英语·一张书单
给他人列的书单,倒可算是不错的自我介绍
(2016.11.12)
因为某些原因需要列一张书单出来,对象是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大一的学生。
当时没有想太多,既然有人要求,又似乎不是什么难事,自然就答应了下来;可事后思索此事,却多少有些惶恐。之前并非没有给人推荐过书,但开列正式的书单还是第一次。如今资讯如此发达,各大出版社读书公号的微信推文也好、豆瓣知乎微博也好,甚至在电商的图书分区都会有大量的书单供消费者参考。书单的主题也五花八门。就拿亚马逊图书区的筛选器来说,“图书门类”、“作者国别”、“是否新近出版”……标准和参考实在太多;而“英语专业大一新生”这个题目,则似乎有些过大了。
一般来说,书单总是面向某个群体的,这就使开列书单有别于互相荐书——后者仅是私人阅读趣味的分享,而前者作为一种公共行为——无论书单最终的内容为何——都是在确立一种阅读的标准。然而,每一种标准的确立,都将伴随着此标准在进行选择时所必然诉诸的偏见——一个人无论如何谨小慎微,只要他进行选择,偏见就无可避免;而阅读又是一件没有确定标准的事。诚然,有些作品会出现在每个版本的文学史当中,有些作品自其诞生后的某个时间开始,便一直在大学内被讲授,并且在可见的未来也没有被移出阅读书目的危险。但作为普通读者,我们依然有自己选择的权力。如果宣称审美趣味没有高下,一切文字皆无好坏,这样就难免陷入某种虚无主义;但在这高下好坏之中,我们却并没有选择前者的义务。我们蛮可以抱怨维多利亚小说的松散和道德教化、厌恶现代小说的晦涩难懂、并同时鄙夷某些后现代和当代作品的道德缺失(虽然对道德问题暧昧不明看起来似乎是读者的过失),我们甚至可以拒绝服从作者对其作品发表的见解——毕竟在某些层面上,阅读纯属私人事务,与他人无关,甚至与作者无关。
惶恐的另一方面,在于我自己的阅读量不足。如果说仅是阅读趣味的交流,无论读得多读得少,都有兴趣可言;而开列书单就意味着确立一种标准,而我实在万万没有确立(无论何种)标准的资格……这份书单共含十二本书——每个月读一本,想来不至于占用太多时间;而十二本的量虽然不多,但如果能认真读完,也多少会有些收获。此次的书籍都属文学类,由于受到自身阅读范围和书籍可读性的限制,故没有选择史哲和社科类。选书中英文作品占多数,其余为中国、法国、意大利作家的作品。英文作品中,作者皆为英籍或美籍,但实则除本土作者外还包括华裔、日裔和阿富汗作家。(即我优先关注了作者经历和所属族群的丰富性。)作品的主题较为宽泛,涉及历史、战争、时代困境、女性、少数族裔等;聚焦的时间跨度较大,从亨利八世、路易十三时期到20世纪20年代、二战、战后再到当代,但作者皆距离不远。从文类上说,则既有长篇小说,又有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之所以做此选择,是希望展示文学的多种可能性,提供一种尽可能广阔的阅读趣味,并呈现多个时代的面貌以及作者对不同社会环境下不同人类困境(当然,被聚焦的困境很可能超越其所处的时代而具有普遍意义)的思考。而对于就此目的所进行的选择,我必须坦陈以下几点:一、在作品的选择上我很可能由于对某一位或某几位作家的偏爱、抑或受到阅读范围的限制而无意中、或不得以部分牺牲了我所希望呈现的趣味的广阔性;二、为了展现文学的张力,我可能无意中放弃了其他一些较为平淡柔和的作品;三、同样是受自己的阅读兴趣和阅读量所限,我很难推荐出戏剧甚至英文诗歌和散文作品——此类作品无法在书单中找到,但绝非不重要。
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讲,标准化的阅读趣味都是一种灾难,所以此书单更好地是作为一种参考,而非选择的标准。我所希望达到的,并非是有人读了其中某些书后来与我交流感想,而是通过开始并坚持阅读,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趣味,从此不必盲从于任何一张书单(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我距离达到这个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至于对绝大部分人来说,以下这些则仅代表我读过、比较喜欢并认为还算好读的书罢了:
北宋名家词选讲 叶嘉莹
围城 钱钟书
三个火枪手/三剑客 (法)大仲马
情人 (法)玛格丽特·杜拉斯
(需要读两遍,本书几乎没有遵循线性时间叙述,第一遍读很难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 (意)伊塔洛·卡尔维诺
狼厅 (英)希拉里·曼特尔
远山淡影 (英)石黑一雄
了不起的盖茨比 (美)斯科特·菲茨杰拉德
(巫宁坤译本被认为更有韵味,也是流传最广的版本,但可读性稍差;初读或可选择人民文学出版社姚乃强的译本)
没有女人的男人们 (美)欧内斯特·海明威
杀死一只知更鸟 (美)哈珀·李
(小说前半部分情节性不强,需要些许耐心)
灿烂千阳 (美)卡勒德·胡塞尼
无声告白 (美)伍琦诗
© 本文版权归 Lambert Chen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