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威十周年
查看话题 >漫威电影宇宙十年:当代神话下的英雄与反英雄
《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上)》上映时,漫威电影宇宙已经整整扩建了十年。十年时间,从《钢铁侠》到《复联3》,漫威电影始终谨慎地遵循着类型片创作原则,其内容概括起来,无非是声光火电,打打杀杀,偶尔穿插一些男女之情和手足之爱。看腻了的人说都是套路,看不腻的人说这是情怀。
特吕弗曾说过:“当一部影片达到某种程度的成功,它便变成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事件,它的品质问题便变成次要的了。”这句话用来说明漫威电影最适合不过。从《惊奇漫画》问世到漫威电影宇宙的发展裂变,超级英雄们早已超越其角色本身,成为具有所指意义的符号,他们成为美国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一直徘徊在美国甚至全球人民共同的记忆旷野中。
远古时期的人民需要创造神话来宣泄恐惧等情绪,现代人的灵魂深处也同样根植着神话情结。当人们对现实感到茫然无措、信仰幻灭时,人们对自身关照的诉求和对神祗拯救的渴望就会变得尤为强烈。细数漫威超级英雄们的诞生,无不与现实语境紧密契合,可以说超级英雄们磅礴奇伟的故事,共同构成了当代人的神话体系。
一、从漫画到电影:半个多世纪的造神运动
要谈论漫威宇宙电影的前世今生,就必须先回到1939年。这一年,出版商马丁·古德曼创办了漫威公司的前身——时代漫画公司,开始着手出版超级英雄漫画,与DC公司在漫画市场上分庭抗礼。
三四十年代,带有恐怖惊悚元素的作品在市面上颇为流行,因此漫威初期创造的超级英雄形象通常怪异可怖,故事也充满了猎奇色彩。如最早的海王纳摩,是人类和海底的亚特兰提斯人所生的混血儿,拥有两栖能力;同年推出的初代霹雳火,是生化实验的产物,周身布满火焰。
到了1940年底,二战危机波及全球,面对轴心国敌人的暴行,猎奇惊悚漫画渐渐失去市场,取而代之的是爱国主义题材。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漫威最经典的超级英雄形象“美国队长”应运而生。
美国队长首先在外形上一改以往漫画角色的怪异。他英俊强壮,手持盾牌,武艺高超,是典型的美国大兵形象。他充满了正义感和使命感,为全人类的安全而不停战斗,在最动荡的年代里成为了美国精神的最佳代言人。
1961年,公司正式更名为“漫威”,斯坦·李担任《漫威》杂志主编,并开始创作《神奇四侠》。也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超级英雄的创造方式再次发生变化。漫画读者不再满足于打鸡血喊口号的正义之师,他们渴望看到更为多元的英雄形象。也就是从这之后,超级英雄们变得更加接地气,他们性格各异,拥有自己的困惑与弱点,角色形象愈发丰满起来。
60年代的漫威创作力旺盛,推出了大量与众不同的超级英雄形象,每个英雄都有一批忠实拥趸。斯坦·李灵机一动,能不能让超级英雄之间偶尔“串门”,吸引自家粉丝,从而形成漫画更庞大的受众群?1963年,神奇四侠以客串的形式在《不可思议的蜘蛛侠》中出场。这是漫威旗下的英雄角色第一次在各自独立漫画之外的合作。同年,第一期《复仇者联盟》出版,美国队长、蜘蛛侠、钢铁侠等角色被正式集合在一起。从此以后,漫威的超级英雄常常通过跨界产生关联,在完全不同的故事中互动,英雄之间渐渐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形成了一个庞大复杂的漫威宇宙。这种打破漫画内部文本的创作方式,为今后的漫威宇宙电影奠定了基础。
80年代之后,科技迅猛发展,电影、电视成为主流娱乐手段,缓慢更新的漫画很难再满足大众的娱乐需求,漫画改编电影势在必行。但漫威的电影之路并非顺风顺水,在经历了破产重组、版权转让等艰难时期后,漫威几乎是赌上全部身家,背水一战,于2005年开始筹拍自己的第一部超级英雄电影《钢铁侠》。
2008年,《钢铁侠》上映,取得了5.85亿美元的全球票房成绩。除了紧凑的剧情、酷炫的特技和小罗伯特·唐尼的出色表演,时代对超级英雄的再次召唤也是这部影片商业上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911”事件之后,美国长期笼罩在恐怖主义的阴影之下;2007年的次贷危机,令众多人的美国梦暗淡。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大众再次燃起了对超级英雄的渴慕。钢铁侠外形帅气,玩世不恭,角色充满喜剧色彩,相比严肃正经的美国队长更能博大众一笑;再加上这部电影讲述了钢铁侠与恐怖分子斗智斗勇的故事,也暗合了美国人渴望清除恐怖主义的心理。因此以这样一位超级英雄的故事作为漫威电影的开路先锋,真是再合适不过。
至此,漫威电影宇宙正式拉开帷幕。

二、超级英雄:人与神之间的“折中项”
农耕时代早已过去,但人们心中的神话情结却从未消退。这种情结是人类进化到现代文明过程中,存在于集体意识中的精神价值观。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超级英雄的故事是古代神话传说在现代的变体。
但随着人类个体意识的增长,远古时期人与神二元对立的关系显然已经不适合不断进化的人类社会。人们渴望神,却对全能之神的存在充满怀疑;人们希望被神拯救,却又不希望自己被神俯瞰,因为神远高于人的力量势必成为对人类的另一种威胁。于是人们在心中勾画了这样一种超越人类的存在:他们拥有非凡的能力,可救苍生于水火;但他们又善良慈悲,恪守道德底线,绝不做伤害弱小之事;他们身上有人的全部特点,因此具备同理心,能体会到常人的喜怒哀乐。
英雄形象完美契合了人类的这种心理诉求,在《荷马史诗》中,在战争片、西部牛仔片中,随处可见这样的形象。而漫威、DC创造的超级英雄,则是这种英雄情结与高科技崇拜共同催生的产物。《美国超级英雄的神话》一书中指出:“现代英雄指的常常是单打独斗的主人公受到枪支、弹药以及消灭罪恶的召唤,在相信个人能力可以超越法律和社会建构的前提下,本着神话信念在民主社会框架之外采取行动的过程。”
超级英雄们必须代表正义,哪怕最初不是出于自愿,他们最终也都会走上匡扶正义的道路。超级英雄拥有大众无法企及的超能力,但这些超能力又必须服务于大众,因此他们身上常常表现出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冲突。他们是义警,也是法外之徒,但替天行道的立场以及国家机器的不作为,便赋予了他们以暴制暴的正当性。
能力的悬殊往往会导致两个群体最终的对立。传统英雄通常外形俊美,行为正确,道德感和使命感极强,这样完美的形象常让大众产生距离感,在普通人看来,他们仍然是接近于神的存在。为了消解英雄与大众之间的矛盾,赢得更广泛的接纳和喜爱,漫威创造的超级英雄常常带有某种性格或能力上的缺陷,甚至他们最初走上匡扶正义之路的动机也不甚纯粹。他们穿上制服拿起武器可上天入地,但脱下制服后又泯然众人。哪怕雷神的确是如假包换的神,但其性格特征、思维方式以及情绪起伏也与凡人无异,甚至忍受着比普通人还多的生活烦恼。这样的英雄形象也被称作反英雄。
钢铁侠就是典型的反英雄。这个角色诞生于1963年,正值冷战愈演愈烈之际。他风流倜傥,挥金如土,自恋狂妄,简直就是“骄奢淫逸”的典型,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迎合了当时大众对上流社会生活的幻想。同时,相比其他因DNA异常而获取超能力的英雄,钢铁侠是真正的肉体凡胎,他完全凭借高智商、雄厚财力和高科技武器跻身超级英雄之列。在那个科技爆炸、大搞太空竞赛的时代,这样的角色比美国队长更加鼓舞人心,当之无愧地成为了青少年心中的偶像。该系列电影上映时冷战早已结束,因此影片中的钢铁侠少了一些政治色彩,更多了一些人情味,再加上小罗伯特·唐尼的演绎让这个角色颇有点“男人不坏女人不爱”的雅痞味道,漫威轻而易举俘获了大批女性受众。
相比钢铁侠,美国队长则更接近于传统英雄。他外表英俊,在战场上屡建奇功,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个人品格更使其成为战时人们的精神灯塔。但正因完美,人物难免扁平,当大众已经摆脱战争阴影、张扬个人主义精神时,这样完美的英雄就开始显得不合时宜,于是只好以被冰封的方式退出历史舞台。为了让这个经典角色以及他代表的美国精神不至于永远沉入冰海,从漫画到电影,漫威都一直想方设法在他身上进行反英雄的再创造。他一次次地复活,穿越到当下匡扶正义,但对当下社会的种种变化表现出了严重的不适应,他恪守的信念也遭到了种种质疑。他时而动摇,时而怀疑自己的存在价值,在《复仇者联盟》中甚至还多了一丝偏执,但正是在他流露出人性软弱的一面时,这个角色又焕发出了更强大的生命力。
星爵在漫威电影宇宙中的形象与原漫画中有较大出入。在漫画中,他从小目睹母亲被杀,一心复仇,性格冷酷怪异。而在电影中,虽然也是自幼丧母,但童年阴影远没有漫画中深刻。电影《银河护卫队》于2014年上映,漫威电影宇宙第二阶段接近尾声,彼时观众已经开始对初代复仇者审美疲劳,迫切希望看到更接地气、更有喜剧色彩的超级英雄。被搬上的大银幕的星爵是个小混混,以偷窃太空宝物为生,与他组队的几个朋友也都是某种程度上的loser。这样的改动无疑给漫威宇宙电影注入了一股活水,让漫威紧紧贴合大众流行审美,暂时避开了过时的危机。
照此趋势,漫威宇宙中这些介于神和人之间的超级英雄,距离神越来越远,距离人越来越近。相比这些充满人情味的超级英雄,《复联3》中的大反派灭霸反而更接近于神的形象。他心中残存爱与恨,却不被其控制;他的思考方式凌驾于人类乃至万物之上,从不被道德感左右。他说人类过分膨胀,宇宙失去平衡,只有随机消灭掉一半人口,宇宙才能重新恢复秩序。于是他不断扩充自己的能力,以恢复宇宙平衡为信念。他是无私还是残忍?是先知还是疯子?恐怕要成为漫威宇宙中的一个未解之谜了。

三、个人英雄主义的陨落
尽管超级英雄形象越来越接近普通人甚至loser,但大众仍对拥有超能力者表现出一种微妙的拒斥态度。这种拒斥并不难理解,它来自于排除异己的自我保护本能,时而表现为盲目崇拜,时而表现为恐惧。因此超级英雄们为了能在社会中安然生活,必须小心翼翼地隐藏身份。那些造型夸张的制服是他们的图腾和徽征,同时也是他们的保护色。穿上制服,便是将自己与大众区隔开,执行使命,除暴安良;脱下制服,则又回归大众,继续普通人的日子。
几乎所有的超级英雄电影都暗许了这样一个规则:一个超越大众力量的人,必须遵循大众的道德,并将超能力用于服务大众,哪怕这种服务是以武犯禁、以暴制暴,但只要不伤及大众的利益,便能得到全社会的接纳。一旦拥有超能力者打破了大众的道德底线,威胁了大众的利益,那么他便被简化到反派的立场,成为众矢之的。
DC旗下的超级英雄大多是独行侠式的人物,常常在与反派斗争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危及了大众的安全。因此DC公司的作品除了表现正反两派的对抗,还会深入刻画个人英雄主义与大众之间的矛盾。如超人、蝙蝠侠,时而被大众媒体捧为天神,时而被贬为恶魔,行侠仗义的英雄却总是背负深深的误解。
漫威则简化了这种矛盾,把主要情节放在了英雄成长历程和正邪之战上。但个人英雄主义与大众文化的对立是一种客观事实,如何在故事中规避掉这个问题呢?于是便有了体制。变种人们有X学院,复仇者们有神盾局,除此之外,神奇四侠、银河护卫队也都是以团体作战的方式出现。至于钢铁侠这种不屑于合作、热衷于单打独斗的自恋狂,其行为背后依然有美国政府和军方的背景,本质上仍是属于体制之内的行动。由此看来,漫威超级英雄电影似乎从来不宣扬个人英雄主义,反而是靠在作品中创建体制和组织来否定个人英雄主义。
《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上)》留给了观众一个开放式结局:超级英雄们战败,变成烟尘消逝,生死不明;灭霸穿越到另外一个时空,意味深长地眺望远方。按照漫威公司发布的计划,《复联3》之后,漫威电影宇宙计划的第三阶段也即将进入尾声,初代复仇者们可能会在这场“无限之战”后陆续退场。对于没有了体制庇护的超级英雄们,漫威会赋予他们怎样的结局呢?
恐怕无外乎两种:要么在终极战役中死去,成为一座丰碑;要么从此深居简出,隐姓埋名,等待下一次时代的召唤。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骚客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