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论语言的可延伸性
孔子有一日来到卫国,卫国君主有个叫南子的美貌夫人,仰慕孔子,想要见他,孔子辞谢客套一番,不得已就跟来人去了。 南子夫人坐在葛布帷帐中等待,孔子进门后就叩头行礼,美貌绝伦的南子夫人也在帐中盈盈回拜,行动时,所戴环佩玉器发出叮当撞击的清脆响声,此情此景,令谨尊礼法的孔圣人也不免心中怦然。
事后,孔子再见到弟子们就有些讪讪的,自己解释说:“我本来就不愿意见她,既然迫不得已见了,就得还她以礼嘛。”
子路不爱听,孔子急得发誓:“你不信我,就去问老天爷呀,我问心无愧。”
【《论语·壅也》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孔子向来是个可爱的人,当然受过九年义务教育“荼毒”的多数人并不这么觉得,毕竟当年没少在背诵古文上吃苦头。只是重新翻看孔子的故事,我们会发现这个老师并不只是一副谆谆善诱的慈祥模样,更多的是其风趣的一面,子路是他的学生,却敢当众给老师难看甚至逼得老师发誓,这样的行为在如今看来不被开除也少不了记过,但孔子还是老老实实的发誓了,我甚至可以想见他当时窘迫的着急样子,恐怕这才是老师和学生正确的打开方式,先成为朋友,再谈论知识。
回到事件本身,南子是谁,历史上说这是位美人,卫国老大被她迷得神魂颠倒,可她又没有祸国殃民,历史上也没有说她做错了什么事情,而孔子游居卫国,少不了和国王打交道,走一走后宫的门路也没什么不好的。可是子路这个做学生的觉得南子名声不好,你一个男老师怎么能去见她呢,丢不丢人。其实如今看来,南子并不是坏人,孔子去见她也没有什么逾越规矩的事情,但他还是耐心地哄着自己的学生,然后他才说了这句天厌之的话,“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我们所不能接受,应该是道德和品格受到上天讨厌的。但南子并没有被讨厌,所以我们也不该去讨厌。真正伟大的老师才有的样子,教育是核心,但从来不是凌驾一切之上的东西,让学生知道好与坏的定义,但首先得让他们心甘情愿。
《论语》这个名字我们初中就接触过,为什么我们会如此推崇这作品,钱穆先生曾说“《论语》自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书。”虽然并不至于半部论语治天下,但其上记载的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等,都是经过历史考验的精华,而它在文字本身上的艺术体现上,鲁迅也说“略无华饰,取足达意而已”。而1793年,法国将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写入了《法国独立宣言》便也可以看出它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言简意赅,智慧深远,影响巨大,这便是《论语》的优势。
孔子是个骄傲的人,子路问他如何侍奉君主,孔子说,不要欺骗,但要敢于冒犯他。【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也”】这也是为什么历代儒家读书人无数次敢于顶撞君主的原因,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骄傲,敢于说出自己的意见,但更重要的是,勿欺。
孔子也是个真实的人,他说这穷人,因贫贱而生怨恨,比不生傲慢之气的富贵人要多的多。【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穷是命,但因穷而志短的也大有人在,这并不稀奇,然而总爱有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说着富人就该让着穷人的话,谁让人家苦,谁让你有钱, 无理取闹的善意一般都是随便听听就好。
当然孔子也说过【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这句话被女权主义指着鼻子骂过无数次,我倒是挺喜欢另一种的解释——英雄气短——在外是个万民敬仰的最大老师,在家却不得不像老伴低头,还假装硬气地说一句不跟小人争长短。每当让我想到孔子一副妻管严的架势,好感便更加了几分。
《论语》并不同于其他经典古籍,它所涉及的方面在任何一个阶层都能受用,而更重要的是,孔子和孔子以下儒家弟子从不在乎旁人对论语的误解和批判,韩非子就曾对孔子的思想大为不满,也曾经说过大谈孝悌忠顺的孔子根本就不懂什么是孝悌忠顺【孔子本未知孝悌忠顺之道.】,然而他那几篇批判文章也依旧被儒家纳为经典,所以我觉得这才是读书人该有的样子,接纳任何人的意见,尊重所有的智者。孔子从没把自己放在一个圣人的地位上,他说过的话,留下的思想也只是希望后人可以汲取到他们所需要的力量,这样的儒家才是最该值得被我们尊敬的。
愿天下人都有书可读,天下人都有报国救世的理想,天下人都能说出他们想说的话,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