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代的法家为什么失败
古代也讲究律法,但是古代中国的“法”在某种程度上更接近于“罚”,所以法家名声很臭,总被人说成残暴不仁,古代字少,也许早期法和罚是一个意思。 在战国时期法家巨著《韩非子》《五蠹》篇里韩非子把儒,侠,商,纵横家,贵族私兵,说成是国家的五种蠹虫,都不是好东西,都是要逐除。那么法是什么?不是维系社会道德底线的条文法律而是凝聚国家力量对外征战的一条条禁令,违反就处以重刑,轻者琼面,重则割鼻断骨,现代法律讲求公平公正,有错误可以有修正案,弥补法律缺憾。 那时候农民只能当农民,士兵只能做士兵,工匠只能做工,如果农民有发明创造,献给国家求取赏赐会被律法惩治。理由是越权干自己不该干的事情。民众对法律有异议就是对国家不满,就要受到律法的惩处。不要用现代法制社会的思维理解古代的法,一看到儒家骂法家就说儒家小心眼,自己无能治国要靠法家,还不愿意承认,还要污蔑法家。 诸位,我们不能用现代西方唯物主义式的先进经验总结以往历史教训的批判思维,做出如此快速而廉价的判断。要沉浸在当时的历史情境里去探究,法家为何兴起?法家的条令是什么,会对普通人产生什么影响?当时的人(不止儒家)为何都对法家进行批判?为何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王朝秦会被称作暴秦?为什么西汉虽是法家当权为何当政者还要以仁义道德的儒家做法家的掩护? 自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诸侯国对于大周的信任已然崩解,国家失去了中心,诸侯各自为战,步入春秋时代,齐桓公重用管仲治理齐国,齐国大兴成为春秋五霸之中第一个霸主。而霸主也不是当今语境里的唯我独尊的,其他人都要匍匐与我的横霸之主。而是中原诸国在失去了周天子这个效忠对象之后的一个诸国的盟主,因为最早的周武王分封功臣兄弟,大周王超的功臣们和王室成员纷纷封邦建国建立诸侯国,从血缘关系和对祖先的祭祀确立等级制度,共同扶持拱卫周天子。 周幽王的作死行为使各诸侯国丧失了对他的效忠,齐桓公利用强大的国力以及外交手段以尊周天子为口号统御诸侯国成为诸国的盟主,一起抵御来自北方蛮族和南方楚国对于中原的窥视。但是礼仪祭祀制度等崩解,各个诸侯国内部诸侯和士大夫的权力斗争不断的导致诸侯国内政治不稳定,叛乱频发,邻国借助动乱不断干涉本国政治。各路思想家纷纷到各国传播自己关于治国的理念,国人思想单纯,时而为觉得儒家的恢复周礼有理,时而又觉得墨家的兼爱非攻也是很有正义感能恢复和平。诸多思想混杂,人心纷乱不堪。 此时法家应运而生。法家对于儒家的恢复周礼的不现实嗤之以鼻,对于墨家的兼爱非攻也不待见。 法家讲求“不尊古,不法先”,要君主利用权力制定严刑峻法清肃人心,利用严酷的刑罚使臣民惧怕君主从而对君主的命令坚决执行。驱逐讲求仁义孝的儒家,减少喜欢信奉仁义孝等传统观念的民众对国家法令的抵制执行,只教民众对国君忠诚,对法驯服。 游侠总是因为义气或金钱成为刺客,刺杀士大夫,制造政治动荡,社会不安定。游侠却获得不小的个人声望,和人们对其勇武的赞扬。从而鼓励更多人不事生产,对国家服兵役尽责任畏惧,却勇于私斗,危害国家和民众的安定。要禁绝游侠,凝聚民力让民众以为国出征为荣,以游侠风气私斗为耻。 春秋战国时期科技生产力低下,人们以粟米为食而粟米产量低下,就需要大量人口从事农业生产,而商人低买高卖从物品多的地方买入,在物品稀少的地方卖出从而轻松赚取大笔钱财,相比于种地产量的收入着实让人羡慕。因为商人轻轻松松就能获取大量财富,会诱使大量农夫放弃耕作土地从事商业活动,而粮食产量下降在于他国征战之时不利,所以要禁绝商人。 纵横家凭借对信息的把控,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为本国利益将其他国家玩弄于鼓掌。纵横家凭借口舌利用君主对于名利地位的渴望,欺骗君主为他国征战。打赢了纵横家威望大涨,打败了对国家利益却有损伤。而纵横家也能凭借从他国获取的财富隐退做商人。所以无论成败纵横家都与国无益。 人们都是贪图安逸的让他们上前线征战,前进会被敌人杀死,后退会死于军法,生命就会处于危险之中。如果参军家里田地没有人耕作,国君再置之不理,在前线为国流血牺牲家人还要忍受饥馁之苦。所以民众会逃避兵役,怎么逃避兵役呢?那就是投效贵族!而贵族的私人实力增加了,国家的实力就衰弱了,等为逃服兵役的人越来越多,贵族私人势力达到一定程度,他们就会有主导国家的想法,就会产生叛乱! 所以要以语言文字仁义道德祸乱人心的儒家墨家;以武力违反法令制造政治动荡鼓励私斗的游侠;不事生产,高买低卖引诱民众放弃耕种的商人;凭借口舌蛊惑君主为他国征战的纵横家;手掌众多人口私兵不向国家缴税纳粮,藏匿人口断绝国家兵源的贵族都是法家打击的对象。 关东诸国都已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变法,可因为旧贵族的反对国君没有坚持,很多变法在执行一段时间过后逐渐废除,卫鞅为实现胸中抱负由卫入秦。几经试探在确立了秦孝公决心变法后,留在秦国在朝堂辩论中击败旧贵族的反对言论,担任大良造后又任左庶长主持变法。变法条文准备就绪,为增加民众对变法的信心,卫鞅立长木于国都集市南门,发布告示若谁能将长木搬于集市北门赏五十金,诸人都以为卫鞅只为戏耍民众,无人肯去。最后一闲汗上前扛巨木至集市北门,立赏五十金。民众始信变法能成, 我们看看卫鞅的变法条令是什么,(1)颁布在魏国变法里的法令《法经》,并改法为律,并把秦献公时实行的什伍制变成相互监督纠发的连坐制。商鞅的法律规定什伍间要"相牧司连坐",即一家有罪而九家相揭发。若不揭发,则十家连坐。 受到连坐的罪十分重。商鞅制定的法律规定:不揭发检举的"腰斩",检举揭发的同斩敌人首级一样受到赏赐,窝藏有罪的人与投降敌人同罪。降敌罪的惩罚是本人斩首,全家罚为刑徒作苦役。一个人对法令微小的触犯周围邻居都要受到相同的惩罚,鼓励对邻里犯法后的检举揭发;(2)废除贵族爵位世袭制,禁止私斗,奖励军功,只能凭上阵杀敌割取敌方首级多寡衡量获取爵位高低,鼓励秦人努力上阵杀敌;(3)重农抑商,奖励耕织。限制商人的经营范围并对商人征收重税;(4)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宦之民。就是禁止国民接触有反对法令倾向的书籍,禁止游学。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命商鞅征调士卒,按照鲁国、卫国的国都规模修筑冀阙宫廷,营造新都,并于次年将国都从栎阳(今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东南)迁至咸阳,同时命商鞅在秦国国内进行第二次变法。二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是:(1)废井田,开阡陌。废除国有制,承认土地私有;(2)推行县制,废除贵族封建,加强中央政府对国家的控制;(3)迁都咸阳营造宫室;(4)统一度量衡,颁布度量衡的国家标准;(5)编订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开始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六)革除残留的戎狄风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 古代贵族效忠国君追求的无非是封邦建国,为国家做出贡献之后被国君封在某个地方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甚至是小的诸侯国,卫鞅的变法彻底得罪了秦国的封建贵族阶层,变法遭受到秦国的封建贵族和大臣激烈反对,变法一年后秦国太子犯了法。按照新法,需处以肉刑,也就是割掉鼻子或者耳朵切除身上某个器官,只要出门人们看到之后就会知道这个人被处以肉刑了。可是《周礼》有一个原则:“刑不上士大夫,刑人不在君侧。”肉刑是不能用在士大夫阶层的,要保持贵族的体面。如果对一个士大夫施加肉刑,那是对士大夫的极度羞辱。而且有碍观瞻,不利于国家形象,对人的羞辱会让人心理扭曲有怨气,如果在国君身边可能会因为受过肉刑,对国君有怨威胁国君的人身安全。商鞅对秦孝公说:“国家的法令必须上下一律遵守。要是上头的人不能遵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他的师傅应当受罚。” 结果,商鞅把太子的两个师傅公子虔和公孙贾都治了罪,一个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了字。看到太子的师傅都被处以肉刑,秦国人从此畏惧新法变法得以在全国实行。 商鞅打破了封建贵族对于人力财富的占有,禁止打压商人,鼓励耕战,使普通人的上升通道除了种地产粮和对外征战割取敌人首级之外别无他途。造就了秦国面对山东六国在军心士气处于压倒地位的虎狼之师,打破家族聚居,成年人必须结婚单过,增加了国家税负收入,禁止儒家仁义思想的流传,让民众心中只有对法的畏惧,从而服从于国家机器的政令。 现代法律讲求维系社会的公平正义,是讲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让置身于社会的每一个公民都有安全感,从而认同自己的公民身份,法律不仅制约着普通人,权贵触犯法律也会被惩处。除了触犯法律无论身份如何都要要受到惩处外,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变法目的完全不同,秦国的变法目的是要打破旧有制度,尽可能的压榨国家力量,将这些力量集中在一起用于对外征战,以求在那个礼崩乐坏道德沦丧的战乱时代击败所有对手。在完成这个目标之前,民众不再是作为一个自由人的存在,而是被剥夺了思想,成为国家机器里只会生产粮食,和对外作战的一份子。整个秦国从田野里的农夫到高高在上的国君由严酷的秦法锻造成为专制集权专门为战争而生的机器。山东六国,因为抱有着自成汤八百年不断宣扬的社会主流价值观:仁义道德,要善待民众不能压榨民力。要为有功劳的贵族们不断封邦建国,而封国内的贵族在势力强大之后又反过来和国君政权夺位,民力,财力,民心都在一次次政局变动中逐渐消耗殆尽。面对虎狼之秦,六国逐个灭亡。 只是秦法严苛在六国灭亡之后依然没有变动,执行着触犯律法皆受重刑的严苛律法,民众不堪其苦。 一次咸阳官员根据计算出了征调民夫到渔阳戍边需要的具体时间,就把这个时间作为必须到达的时间下发出去,可是他没有考虑到如果中途有突发情况会延误日期,也许考虑到了,延误时间就把延误者按照律法杀掉好了。统一六国就是靠着失期当斩让士卒畏惧军法,这些新地区的臣民也要服从帝国律法。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阳九百人,屯大泽乡,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一群血性犹存的闾左之人在失期当斩的死亡威胁下,决定向这个逼迫他们走向死亡的庞大巨人做出绝地反击。纵使死亡,也要是一个为建立新国家轰轰烈烈的死去,而不是以囚徒的身份死于秦法。于是这群闾左之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顺着秦国修建的直道,兵指咸阳。走向了纵然失败,但也轰轰烈烈名留青史的征途。以严苛造就国家军事机器的秦法在持续的严苛之中也把秦帝国带向灭亡……